你是否曾在某一刻,感觉到深深的无力,甚至绝望?
人生遭遇了巨大的失去,或是被人深深地伤害,让你感觉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自己。
你也曾听过许多鼓励人打起精神的大道理,但它们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这时你需要的,是一束支撑人穿越漫长黑夜的火光,它或许不大,却能给人些许暖意。
今天,我想与你分享一个曲折却动人的故事:电影《蜗牛回忆录》。
它正在上映,可排片量却极少,我真心希望这个故事能够被更多人看到。
即使受伤、即使破碎、即使害怕,我们依然可以一点点往前走。
《蜗牛回忆录》由澳大利亚导演亚当·艾略特导演,你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但或许听说过他的另一部电影——《玛丽与麦克斯》。
该片在豆瓣上被46万人打上9.0的高分,
而《蜗牛回忆录》依然采用亚当所擅长的黏土动画形式,以质朴的画面,展现出角色间原始且真挚的情感。
影片开始,是面容枯槁的老太太萍琪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头戴蜗牛帽的格蕾西坐在一旁,难过地守候着。
突然,萍琪如回光返照一般,大喊了一声「马铃薯」,然后就咽气了。
格蕾西不明所以,但见好友离去,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安葬好萍琪后,格蕾西坐在园子里,放生了陪伴自己多年的蜗牛。
她一边目送蜗牛远去,一边回忆起自己的故事——
自格蕾西的生命伊始,便伴随着巨大的伤痛。
妈妈刚怀上她时,爸爸因为车祸截肢,只能靠轮椅行动,在她降生之际,妈妈又因为难产而死。
格蕾西有先天裂唇,幼年时体质很差,像是个瓷娃娃,稍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生病。
为了让改善她的体质,医生决定帮她做修复裂唇的手术,可中途却大出血。
万幸的是,她有一个坚强勇敢的双胞胎弟弟:吉伯特。
当吉伯特被医生问到是否愿意给姐姐捐血时,他露出了害怕的神情,可还是同意了。
最后姐姐得救,吉伯特用颤抖的声音问大人们:“我还能活多久?”
原来,他是在误以为自己会死的前提下,依然选择帮姐姐。
那一天晚上,吉伯特成了所有人心目中的英雄,自此,姐弟俩的感情便变得深厚。
格蕾西手术后,脸上留下兔子嘴巴一样的疤痕,她也因此常被别的小孩嘲笑和欺凌。
这时,吉伯特总会站出来,哪怕被打得鼻青脸肿,他还是会以瘦小的身体去保护好姐姐。
为了让格蕾西尽快恢复过来,爸爸把妈妈遗留下来的蜗牛音乐盒送给她。
妈妈生前是一个软体生物学家,家里有许多蜗牛形状的小物件,因此,蜗牛也象征着妈妈。
格蕾西很喜欢蜗牛,只要有它们在,自己似乎就能躲安全的壳里。
虽然她很脆弱,但童年依然有两个可靠的人守护她,一个是弟弟,另一个便是爸爸。
爸爸原本是一个定格动画师(本片类型就属于定格动画)和街头杂耍艺人。
但由于瘫痪无法工作,再加上妻子离世的痛苦,他染上了酒瘾,而且还患上了睡眠呼吸终止症。
在家里,姐弟俩经常坐着看书,爸爸在一旁睡觉打呼噜,如果呼噜声停止了,姐弟俩就会默契地一起鼓掌,把爸爸叫醒(避免他呼吸中止)。
即使生活再苦,如果能够爱人与被爱,那么苦痛便可以承受。
尽管一切很不容易,爸爸依然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乐观的态度,他告诉姐弟俩——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它不会永远持续,但每个人都值得拥有。”
爸爸会陪着孩子们一起玩耍,带他们去坐「北斗七星」过山车。
当过山车最高处往下俯冲时,3人高声欢呼,爸爸也难得感受到了短暂的自由,甚至直言等他死了,要将骨灰洒在过山车上。
在家里,爸爸会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孩子,教格蕾西做定格动画,教吉伯特杂耍,还亲手织了一个蜗牛帽子送给格蕾西。
一家人玩得开心时,便拿出妈妈留下的音乐盒,3人跟着音乐一起唱歌,这画面既伤感,又温馨。
这天玩耍过后,姐弟俩如往常一样在厅里看书,爸爸在一旁睡着打呼噜。
忽然,呼噜声消失了,二人连忙鼓掌试图唤醒爸爸。
然而这一次,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爸爸去世后,姐弟俩被迫分开,被寄养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分隔在澳大利亚大陆的两端。
对于格蕾西而言,这相当于同时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
养父母虽然对格蕾西也挺好,但由于格蕾西连续遭遇了太多的伤痛,所以她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始终无法融入新家庭。
养父母见状,也逐渐不带她玩了,与此同时,格蕾西囤积的蜗牛摆件也逐渐变多,
这也意味着,她的内心更加空虚、更加脆弱。
吉伯特去到的家庭则更加糟糕。
他的养父母经营着果园,并且是狂热的宗教徒,孩子们接受着军事化管理,必须每天反复祷告,并且要做大量果园的工作。
热爱自由的吉伯特在这感到极度压抑,苦不堪言。
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姐弟俩就靠着书信往来,艰难地相互取暖。
吉伯特和姐姐约定,等自己通过攒钱买机票,就一定去见格蕾西。
可现实是,每当他好不容易攒下一点点钱,养父母就会以宗教募捐的名义,迫使他把钱交出来。
格蕾西就这样孤独地生活了5年,直到她认识了老太太萍琪(片头在格蕾西陪伴下离世的那位老人)。
萍琪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她爱跳舞,抽雪茄,去看过北极光、在死海泡过澡、还跳过脱衣舞,尝试过许多类型的工作。
尽管萍琪曾死过两任丈夫,但她依然生活乐观,平时带着格蕾西一起体验新事物。
有一次,她带着格蕾西去烫爆炸头,吃卷饼,本来挺惬意。
突然路过一个小混混嘲笑格蕾西的发型,这直接勾起了她内心深处的脆弱和自卑,忽然抱头大哭。
而这时,萍琪第一时间骂跑小混混,并安慰格蕾西。
对于格蕾西而言,萍琪成为了自己真正的养母,生活也开始逐渐好起来。
不久后,格蕾西找到了自己的爱人,并准备结婚,她备好机票寄给吉伯特,约定在新婚之日与弟弟重逢。
似乎命运终于垂青了自己,她还打算报读电影学业,准备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动画师,日子似乎终于要好起来了。
然而在新婚前夕,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来者并不是吉伯特,是一名快递员,他所送来的,是吉伯特的骨灰。
原来,吉伯特的养父母愈发专制,热爱自由的吉伯特与他们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双方冲突导致了一场大火,而吉伯特则不幸在大火中丧生。
这件事让格蕾西倒下,她通过暴饮暴食来麻痹自己,而恰好丈夫特别热衷于烹饪各种美食供格蕾西享用,她也变得越来越胖。
与此同时,她又开始大量囤积有蜗牛形状的东西,不停地买,实在没钱了甚至还去偷窃,并最终被人发现,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这时候,原本以为丈夫会是自己最好的依靠,可没想到,格蕾西却再度受到重创。
一天,她发现丈夫藏在角落里的相册,上面贴着各种肥胖女人的裸体照片。
原来,丈夫有着变态的癖好,他热衷于把每一任伴侣都养胖,拍下她们的私房照作为收藏。
发现真相后,格蕾西愤怒地选择分手。
难过的她回过神发现,自己这些年囤积的蜗牛越来越多,甚至在蜗牛上所花的钱,都够她坐几十趟飞机去见吉伯特。
意识到这一点后,她彻底陷入崩溃。
唯一仅剩的幸运,是萍琪还陪在身边照顾她,为她改善健康饮食,一点点瘦下来。
待格蕾西恢复过来后,萍琪的老年痴呆也愈发严重,后来换成格蕾西来照顾她,直至萍琪离世(影片开头)。
格蕾西埋葬完萍琪后,呆坐在园子里,过去那些痛苦的事情不停地闪回。
她愤怒地叫喊着“该死的生活”,然后忍不住失声痛哭。
现在失去一切的她万念俱灰,无比孤独,于是掏出毒药打算服下,准备彻底了结自己。
而在这时,她突然注意到萍琪在园子里种着的马铃薯,立马回想起她临死前最后的那一声奇怪的大吼。
格蕾西连忙刨开泥土,发现里面有一个盒子,里面有着萍琪的积蓄,以及她在脑子尚且清醒时,特意写给格蕾西的一封信。
其实在看前面格蕾西的回忆时,相信许多观众都会产生感觉:这一生也太悲伤了吧!
失去了父母、失去了至爱的弟弟、爱情被人欺骗,现如今,连唯一的好友也失去了。
那么,活着还会有什么希望呢?又如何再去面对未来呢?
而在信中,萍琪对此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原来,她是一战时期的孤儿,小时候,她便生活中简陋的孤儿院中,那时孤儿院为了方便管理,就把孩子关在一个个铁笼里。
从那时起萍琪便深刻体会到,「被囚禁在笼子里」是非常可怕的——
而世上最糟糕的「笼子」,是人们给自己创造的。
“你为自己建了一座牢笼,你的牢笼从未上锁,但你的恐惧让你困在其中。
扔掉那些蜗牛,让自己重获自由,现在是时候脱掉你的外壳了,清理你的囤积,适度自怜是可以的,但现在该向前看了。
会有痛苦,但这就是人生......你必须正面面对,蜗牛从不回头看它走过的路,总是不断向前。”
萍琪的点醒了格蕾西,也点醒了观众。
导致格蕾西痛苦的原因,一方面是世事的无常,另一方面,则是她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动的受害者位置上。
命运在作弄她,她躲在壳里,等待着弟弟、萍琪、丈夫的拯救。
在童年时期,她确实弱小破碎,唯有躲起来,依靠身边人的保护。
可如今她早已长大成人,却依然活在过去的破碎感当中,囤积大量的蜗牛摆件,筑成厚厚的城墙;
原以为借此保护自己,却不知不觉中隔绝了真实的生活。
在信的鼓励下,格蕾西决心烧掉了这些年囤积所有和蜗牛相关的东西,只留下一顶爸爸织的帽子。
并且,她决定向法院坦白自己偷窃蜗牛摆件的行为,以此作为面对现实的第一步。
其实,《蜗牛回忆录》的故事像是一则写给成年人的寓言——
如果一直逃避,人只会被动地遭受命运的折磨,而当人试着主动去面对,命运的剧本才可能发生转变。
当格蕾西承认自己的偷窃时,没想到法官意外地重新给了她一次机会,并没有判她入狱。
原来在多年前,法官曾遇到人生低谷在寒冬流浪街头,当时年幼的格蕾西曾为他盖上温暖的毛毯。
法官知道,她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而每个人都会有低谷的时候,他决定给格蕾西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1年后,格蕾西重拾了幼时成为动画导演的梦想,她把自己的经历拍成动画短片,与人们分享。
尽管台下只有零星几个观众,但她还是很积极地和大家交流,如今,她已经卸下来过去的蜗牛壳。
这时,台下传来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声音,竟是吉伯特!
原来,他并没有丧生于火海,而是借着大火的混乱逃出来了,并且穿越了这个大陆,终于和姐姐重逢。
格蕾西用了好久才反应过来这是真实的。
最后,他们重新坐上童年的「北斗七星」过山车,在夕阳下飘洒爸爸的骨灰,并重新生活在一起。
至此,全片结束。
《蜗牛回忆录》看完的那一刹,我百感交集。
影片中用了许多笔墨去刻画格蕾西的童年,当中的悲苦、喜悦、打闹,都会让人回想起过去的苦与乐,并感慨命运的变幻无常。
如果前半段彻底代入格蕾西的视角,我们会感受到绝望,会想不明白为何命运要如此捉弄人。
可若仔细想来,老太太萍琪的身世也同样悲苦,但她却越活越洒脱,因为她总是朝着未来去看,去主动选择、主动面对生活。
在我看来,影片有两个最为核心的主题——
其一,是那些保护我们的东西如果过度了,就会变成成长的阻碍。
一开始,蜗牛是妈妈的象征,是安全的港湾,它能够给格蕾西慰藉,
可当她沉溺于这种感觉里太久,便忘记了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早有力量去面对生活。
最后,蜗牛成了她往前走的阻碍,她必须要学会舍弃它们。
其二,是在心理成长中常被提到的一句话:“没有人会来”。
意思是,当我们长期处在困苦中时,不要总幻想着有人来拯救自己。
诚然,现实中可能有人来帮来我们,也可能没有。
对个人而言,如果过于沉溺于幻想中,一直去等待,
那么就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的位置,忘记了自己原本是有力量的,可以去主动面对生活的。
相比之下,吉伯特则一直把保护家人作为自己的使命,所以总能在困境面前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也顽强地活到了最后。
当然,去承认“没有人会来”是艰难的。
但当格蕾西开始全然依靠自己时,法官的赦免、和弟弟的重逢,都成了命运意料之外的馈赠。
如果你也曾遭遇伤痛,曾在原地待了很长时间,感到没有力量面对生活,那么我想告诉你——
倘若真的累了,受伤了,可以休息、可以给时间自己恢复。
而在此之后,也请相信自己的力量,试着往前走一小步,哪怕如同蜗牛般缓慢,也是很了不起的。
最后,我想分享萍琪在信中的一句话,与你一起共勉——
“有点自怜也没关系,是时候继续往前走了。
会有痛苦,但这就是生活,你需要正面面对。
勇敢一点。”
作者:和小畏 来源|武志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