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一个人这样对你,关系该断就断。

昨天 17:24 2703 0

[复制链接]
倔强的梦想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昨天 17:24 |阅读模式

倔强的梦想 未绑定微信 楼主

昨天 17:24

d9a525534e33883927c7ec631a5c2443.gif

昨天,在我3月的一篇推送《失去是相互的,但难过不是。》里,有两个女生读者在评论区里交流。

一个女生留言说这篇推送说出了她当时的心情,感觉全世界只剩自己一个人,挣扎了好久,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另一个女生回复她说:
一个人痛苦至极,情绪被压抑到极致,又被利用做出伤害彼此的事情,更加痛苦,到现在都无法走出来,自责,自怨。
她甚至还在前几天做出了自残的行为,心里多了一份对家人的愧疚。
然后第一个女生说:
无论如何都不能伤害自己,我自己抑郁了半年多也会无缘无故哭,后来只是平静地看着过往,像是看着别人的故事。
昨天我手机一直断断续续收到留言提醒,但我没有回复,就静静看着她们在交流。
我看了一下 IP 地址,她们一个在河北,一个在湖北,两个互联网上的陌生人,在此刻有了一点交集。
应该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吧。
都是被情所伤,都是被情所困,一个已经走了出来但心有戚戚然,一个还处于困顿中暂时没有挣脱。
我其实十分理解那种在一段关系里,爱到盲目爱到失去自我但又无法放下的心情,或执念。
我也一直在尝试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梳理亲密关系,渴望能够帮助到他们。
我在4月中旬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时候才能确定,该结束一段关系了。》,提到有一些明确信号时,关系就应该结束。
是这两个女生分别描述了处于困顿中的心情,让我不禁又在思考一点是:
有没有什么更加具有指代性的核心特质,可以让人明确意识到我不要了。
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共性。
当一个人这样对你,关系该断就断,别犹豫,别留恋,别可惜。
什么共性?
削弱你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本质属性。
包括自主意识、价值判断和行动决策权。
在一段关系里,不管对方采取了什么样的相处方式,只要你察觉到削弱了你的主体性,那么就应该有所警惕。
就要给他,要给这段关系,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段非良性的关系,会给你带来一种最直白的反馈——每一个经历的人肯定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就是:
你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以前你单身时,或者你和别人相处时,你也是开朗的,明媚的,善良的,你能感受到自己,并真切看到自己的美好。
但如今,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你更多意识到的是自己的糟糕。
你不再开朗,你把内心的敏感和脆弱全部勾了出来。
你不再明媚,你的世界里更多的是阴云密布。
你不再善良,你也开始恶意攻击对方,并猛猛攻击自己。
你感受不到自己,你看不到自己曾经那些的闪光点,甚至你开始顺着对方的逻辑和掌控,认为自己的确如此不堪。
这些,都是你主体性的丧失。
削弱主体性,有一些隐蔽的手段。
认知操控:通过持续否定,加深煤气灯效应,削弱自我判断力。
情感勒索:以爱之名实施控制,将反抗等同于背叛。
价值替代:强制性植入他人价值观,瓦解自身原有的价值坐标。
决策剥夺:采取渐进式接管生活选择权,一步步掌控你的人生。
以上种种,如从量变积累到质变,那么人的主体性就会彻底瓦解。
也就是,你在这段关系里,已经完全没有自我了。

问题来了,削弱主体性,是否有一个明确的临界点?
主体性要削弱到什么程度,就要清晰地知道关系该断了。
坦白讲,主体性受损程度的临界判断标准,其实不太好讲,因为人各有异,需要从现象学、社会心理学等层面去综合考量。
这是一个多维复合判断体系,而并非单一量化指标。
但如果非要拎出一个可供参考的层面,可以是:
存在性焦虑的显性化。
这源于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论的临界点概念。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你处于一段关系中,对自己开始有了这样的一个疑惑:
我怎么变成现在这副模样了?
你逐渐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在一段关系里得到任何向上有利的地方,你反而愈加迷失和彷徨。
你察觉到自己已面目全非,你感觉自己在下坠。
你曾经美好的地方通通不见了,你整日难过,患得患失,焦虑抑郁。
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
这种不存在的缺失感,一次次通过焦虑、抑郁和自我怀疑的方式,【显现】了出来。
那么,这个临界点其实就已经反反复复多次提醒过你了。
在这个层面里,倒是有两个可量化的界限:
第一个是:认知不可逆。
你察觉到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已经无法指引或满足这关关系,你说什么做什么,在对方那里都是错的。
第二个是:生理不可逆。
你察觉到自己仿佛是在扮演对方所塑造出的角色,连续出现了被替代感,并伴随着各种负面已显性意识或不安全感。
这些,都是你的身体在警告你,你已处于主体性崩溃的边缘,要悬崖勒马。

我再浅浅谈一个心理学概念:
自我概念清晰度理论。
这是社会心理学坎贝尔在1996年提出的,并结合自我保卫机制发展而来。
指个体在察觉到人际关系导致自我认知模糊化时,触发的保护性隔离反应。
它提倡的是:
将传统人际关系的评估从情感维度,比如满意度或依恋度,提升到认知完整度,确立自我概念清晰度为关系存续的【底线标准】。
这个概念,其实解释了为何某些关系或许也可勉强维持但也仍需断绝——
当自我认知系统遭受结构性破坏时,从情感维度的认知以及所谓的情感需求,反而也会成为一种【病灶】。
不再展开论述,我就说一点。
它可能是很多人忽略的,比如开篇时提到的那位一直走不出来的女生。
如何描述呢?
你或许也知道一个观点是:沉没成本不参与决策。
这句话的本意是:
不应将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比如时间、金钱和精力等作为考虑因素,而应专注于未来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但很多人其实都没有意识到:
爱,有时也是沉没成本。
尤其是爱而不得的爱,付出无回报的爱,单方面的爱,丧失自我的爱,失去主体性的爱。
它们,其实都是你的沉没成本。
正如那个女生,她一直反复焦虑抑郁,执念到痛苦,其实就陷入这种沉没成本的爱中无法自拔。
这里面,只是考虑到了情感维度,却没有明确意识到自我主体性的模糊。
或者可能也意识到了,但沉没成本的爱太过巨大,自己承受不了这种失去。
然而,真正的爱,从不需要你打折出售自己。
但凡需要你以丧失自我去维系的关系,都是对自我的提前消费和分期付款。
利息都是你本来美好的灵魂碎片。

最后:
让我们来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既然人的主体性如此重要,那么是否意味着人要在亲密关系里时刻做自己或固守己见呢?
这和关系中的相互理解与宽容,有矛盾之处么?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涉及到对亲密关系的深度认知。
我把它叫做:
存在性互为主体。
良好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彼此完整主体性的相互照耀之上,而非客体化。
任何以爱之名的客体化改造,都是存在论层面的一场暴力。
良好的关系,对于自我主体性,不是削弱,而是升华。
从【主体性】升华为【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由多位心理学家提出,讨论重点和侧面各有不同。
我这里简单介绍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
它是一种行为理论的核心突破,是从【主体性并存】向【主体间性】转化的逻辑。
这种过渡不是谁取代谁或谁掌控谁,而是保留原有各自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对亲密关系的认知迁跃。
可以这样去理解:
自我意识并非是封闭的和唯我论,个体只能通过自我反思确认存在,导致人际关系被简化为主客体的支配模式。
主体间性,是通过引入交往媒介,将主体性放在两个人的互动与交流之中进行重构。
它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在一种相互承认的基础上,实现两个人从生理到心理的共振。
也就是——
我的主体性有效性,取决于你承认我是一个主体。
从需要征服的主体,变成可以对话的主体。
从唯我利己的主体,变成我们中的我的主体。
从个人判断的主体,变成理性达成共识的主体。
从【占有式】,转变为【存在式】,从把对方从物化控制,转变为帮助对方实现本质潜能,从恐惧失去,转变为共同成长。
这是一种关系的高纬度递进。
两个独立的灵魂,最终迸发出的火花,不是谁为谁熄灭光芒,不是谁吞并谁,而是一起都在绽放。
它意味着这样的关系物语——
我不能替你活,但愿意照亮你的存在。
你不必为我改变,但你的改变让我看到更多可能。
我们在各自的成长轨迹里,找到了更多相交辉映的角度。
最高级的承诺,不是永不分离,而是永不让你消失在自己的人生剧本里。
宁可清醒地独行,也不能麻木地共生。
毕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只可升华但不必妥协的尊严。
最后,请记住两句话——
第一句我写的:
你与任何人的关系,永远不能超越你与自己的关系等级。
第二句是《项塔兰》中的一句话:
命运早晚会使我们和某些人相遇,一个接一个。
从而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让自己,以及不该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文章来源于远近,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新手路上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3

帖子3

积分27

图文推荐

  • 深圳的一个古镇而已,为什么美成这样,引爆

    今年甘坑古镇的三角梅比往年早点,古镇的三角梅

  • 不爬莫六公,不知广东山水有多野!徒步小白

    [ 广东“小武功山” ]——清远 莫六公 ——人生

  • 在桂林寻找天堂—外国姑娘的中国行

    相公山位于阳朔兴坪镇境内的漓江西岸,在黄布滩和

  • 懒得炒菜做饭,那就熬一锅万能酱吧!一个星

    要问我最近厨房里的"救命神器",那必须是这罐能拌

  • 5月的这个野菜胜似宝贝!清热解毒又下火!

    要说最近朋友圈最火的早餐,非这盘绿意盈盈的蒲公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