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或亲友聚会中,自己的糗事被人拿来打趣,你刚想解释,对方就来了一句:诶呀,开个玩笑而已,你不会这都开不起吧?
好多人被困扰于所谓的“不会开玩笑”,并因此烦恼,这个问题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第一是,没有所谓“我就是个什么什么的人”,这种固定的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是变化的、流动的。
当我们使用这种看法的时候,我们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容易被限制住,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固化的概念,因此陷于跟这个概念搏斗的状态中去。
概念是被来使用便于了解自己的,并不是等同于它就是个定义,你就是它。
第二就是,不要把表面的出现的所谓的“症状”当成你这个人。
症状只是一个外在表现,其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重要的是通过表面的“症状”去理解自己;
而不是因此歧视自己,攻击自己,嫌弃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
所以开不起玩笑,不等于有问题。重要的是去感受这背后的原因,去观察了解自己。
下面来说一说,所谓的“开不起玩笑的人”到底可能是怎么回事?
不存在所谓开不起玩笑
以上情景,回答都是“是”的人,我想很少,或者几乎没有。
在一种放松、欢快、好玩的情境下,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展示出幽默飞扬的一面。
即便你以上的情景都回答“是”了,也不代表你没有幽默的一面;
而是你的幽默的一面被压抑的更深,没有被点燃,如此而已。
在什么样的情景和什么样的人面前,我好像没有了幽默感,而变的像是一个“开不起玩笑”的人了一样?
要把问题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具体的人上去,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讨论。
当进行这种具体化操作的时候,我们才能更贴近事情的真相。那个真相包含的信息更丰富,更复杂,涉及到的原因会更多——
比如,我跟那个人不熟,没啥开玩笑的根基;
比如,我没觉得那个事好笑,所以笑不起来;
比如,我那天身体不舒服,没有心情玩笑等等。
而不是深陷一个归因:都是我的问题,因为我就是一个开不起玩笑的人。
通常情况下,开玩笑需要在一种放松、友好并且双方当事人都找到了幽默感的氛围中才能出现。
没有成熟的条件,单纯说某个人就是开不起玩笑,这里面可能涉嫌评判、攻击、操纵等不太友好的东西。
当然这个不太友好的东西,可能是来自自己,也可能是来自他人。
当评判、攻击来自于自己
“我是一个开不起玩笑的人”,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你感受到了什么让你得出这个结论?
是不是你感到大家都在一个氛围点上,他们彼此相互调侃,互动的非常融洽;
而自己好像融入不进去,也没有感受到任何玩笑的气氛,所以幽默不起来。
但是你认为在此种情境下,你应该也像别人一样幽默起来,但是你没有,于是认为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我应该跟大家一样,如果我跟大家都不一样,肯定是我有问题。
你看到别人都好像很融洽,很自如,你其实有种羡慕,你内心同时会升起一种评判:
就是我不够好,你看他们那样才是好的,我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这种自愧不如的羞耻感。
这里的限制性信念就是,当你跟别人不一样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你会羞耻。
你看,以上这两个可能的原因,无论哪种,都跟你说的“开不起玩笑的人”这个表面的归因关系不大,它其实反映的是——
我们对自己真实感受的不信任,以及我们渴望像别人一样,
认为别人那样才是对的,别人才是好的,对别人有一种羡慕。
当我们没有表现得像别人那样时,我们会迅速否定掉自己,去评判自己,认为自己不对,以及去攻击自己,然后产生很强的羞耻感。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对,或者自己不够好时,他可能已经在一种紧张、焦虑、自我不接纳甚至羞耻的状态里了。
这样状态里的人很难有幽默感,“不失态”已经很不错了。
是的,当我们跟周围环境的人不一样的时候,难免会让人有些懵,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有没有必要因此去攻击自己,或者评判自己就应该怎么样。
评判会让我们进入误区,它背后反映的通常是一种渴望,或者是一种歪曲的信念。
看到这种歪曲的信念,或者背后的渴望,我们才能给自己松绑,然后让自己放松下来。
当评判、攻击来自于他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这种“开不起玩笑”的标签来自于他人,但被你认同了。
是有这么一类人,他自认为自己很幽默,常常用他认为开玩笑的方式跟人互动。
但是呢,其实别人根本就没有感觉到他幽默的点在哪里,而且常常感觉到被冒犯到,就会很恼怒。
这种很爱开别人玩笑的人,他其实也很受挫,很困惑,但是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就会用“你怎么开不起玩笑”这种评价性的语言来描述你。
然后你也认同了,开始觉得是自己不够好,变的失去自我,自我感觉非常不好。
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发生了,所谓关系中“投射性认同”的现象。
他认为你应该怎么怎么样,你就不加思索的认同过来,也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怎么样。
这样就好像他具有了某种评判你、审判你、定义你的权利,而你应该满足这种来自他人定义甚至审判。
你失去了自我,你想满足他的要求、他的定义、他的期待。
你害怕他说你不好,彷佛他说你不好,就等于你就真的不好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好像没有自己评价的标准,我很容易就失去自己,选择去认同别人。
① 我们过于依赖别人,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和自我,别人说什么,我们就认同。
这就好比,把别人都摆在大人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小孩的位置,别人说是什么,我们就是什么了。
② 不信任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内心也对自己存在深深的怀疑。
认为别人比自己可信,别人是权威,而自己不值得信任。
别人否定的话语,恰恰击中了本来就对自己不信任,自我否定的一面。
也就是,在别人怎么说之前,你在内心深处就深深的不喜欢自己,认为自己各种不好,深深的嫌弃、厌恶自己。
别人一负面评价,恰恰跟自己内心对自己的看法一致,然后立马都认同收集过来,深陷自我攻击,自我嫌恶。
而且不信任别人说的任何正面评价,因为往往跟自己内心对不上号。
这往往是,内在有个「很差的自我意象」,而带着这个很差的自我意象在人群中行走,就容易受伤。
受伤,是因为内心本来就有很多伤,而那些伤还没被看见,没被处理。
我就是开不起玩笑,咋了
开得起玩笑和开不起玩笑,这个二元对立的概念本身就容易制造问题。
谁规定人必须开的起玩笑了?
谁规定我必须跟你开得起玩笑了?
谁规定我必须在某种情境下,必须有开得起玩笑的反应了?
同时,当你没有感到任何好笑的成分时,坚信自己的感觉:
这有啥好笑的,一个个都笑的那么开心,估计在演戏吧?
当别人pua你开不起玩笑时,相信或说出你的的真实感受:
你开什么玩笑?你说的一点都不好笑吧,我没有感受到任何好笑的点诶? 当我们执著于一个标准时,恰恰往往会失去自我、失去自由。
内心有很多限制,人就无法放松,无法自如,而变的紧绷、自我攻击,甚至羞耻和厌恶,甚至被人利用和操纵。
我是我一切的主人,不是什么狗屁标准,更不是狗屁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