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许多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脾气似乎也在「升级」。
曾经那个软萌可爱的宝宝,变成了「脾气小火山」,动不动就要「喷发」。
早上出门时,找不到喜欢的发卡,哭闹不止;
叠积木时,掉了一块,能气得把整个积木山推倒;
想吃零食没得到允许,当场甩脸撒泼打滚……
每天家中总会上演几场「情绪风暴」,让家长们疲惫不堪,急需找到能有效应对孩子情绪爆发的方法。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其实发脾气并不是坏事,我们不要着急「灭火」,今天来具体说说。
允许孩子好好生气 真的很重要
家长面对孩子情绪爆发时,常常会如临大敌,急于「灭火」。
有时候会去哄一哄,安慰孩子「别哭啦,没关系的......」,有时候甚至会粗暴压制孩子说:「有什么可生气的,有什么可哭的!够啦......」。
其实让孩子好好「生会儿气」,远比「灭火」重要。
首先,让孩子压制情绪去「灭火」,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
情绪的产生是孩子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反应。
我们过于着急让孩子扔掉坏情绪,甚至压制情绪。
这种「灭火式」的处理方式,短时间内可以平息场面,却忽视了孩子内在的情绪需求;还可能让孩子误以为「生气」是不被允许的,从而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
情绪长期压抑会导致心理压力累积或行为问题,长期来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试想一下,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回家向伴侣倾诉时,伴侣却轻描淡写地说:「别说了,不就是个小事吗,至于吗?」。
这种态度是否会让你觉得自己的情绪被忽视?当你感受情绪被忽视时候,有时候会更火大,郁结心中。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感受是相似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让孩子好好生会儿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情绪
孩子生气时候,是他们感知情绪的好机会。
他们会通过生气,逐渐学会识别自身情绪的种类(如愤怒、失望、委屈等)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更利于他们日后情绪的表达,情绪管理。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同时他们还会在这个过程里面感知情绪的强度,理解事情的边界在哪里。
比如:我们不同意孩子吃零食的时候,孩子先会感到很生气,甚至气愤,仍然得不到满足时,会难过的大哭。
这个过程里,他们会感受到愤怒情绪在内心里面的强大力量,让他们更想表达自己的不满。
在始终得不到零食,哭泣难过时,会逐渐明白有时生活并不总以他们的意愿进行。
情绪释放的过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防止孩子过度自我中心。
孩子小时候,反复发脾气,其实正是他们对情绪认知的过程。
在一次次情绪风暴里,认识情绪是什么,会对身体产生什么的冲击,不再害怕情绪风暴的到来,学会感知情绪,也更利于日后情绪的管理和稳定。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让孩子好好生会儿气,更有利于释放负面压力
孩子在生气时,大脑是处在「高压状态」,而让孩子好好生会儿气,是给情绪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释放窗口。
负面情绪得以适度外化,才能慢慢让孩子的大脑和身体从「高压模式」中解脱出来,过渡到「放松与成长反应」。
这一状态能促进身体修复,同时让孩子大脑恢复理智,去处理信息、学习和管理。
比如研究发现,孩子发脾气时,适当的哭泣不仅是情绪的自然宣泄,也是孩子自我调节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哭泣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让身体进入放松和恢复的状态。
此外,哭泣还可能刺激身体释放内源性阿片类物质,一种天然的「止痛药」,从而提高孩子对情绪和身体痛苦的耐受力。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允许孩子好好生气 也要教孩子学会「好好生气」
在教孩子管理情绪之前,我们首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好好生气,但允许孩子好好生气,不等于就是不管孩子,或者一味的满足孩子。
生气可以,但不能乱发脾气,要学会「好好生气」,处理自己的情绪。
找个「安全岛」:带孩子去安静、安全的地方发脾气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家长可以温柔地牵着他们的手,带他们到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比如自己的房间、家里的某个角落,或者一个远离干扰的空旷区域。
这个地方最好没有危险物品,也不会被他人打扰,让孩子能够放心地「生气」。
与此同时,家长可以用温和的语言对孩子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我们到这里来好好发脾气,好吗?
你可以哭、可以喊,但我们在这里发脾气,发完了再告诉妈妈你的感受。
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 3 点:
▪️提供安静的环境,帮助孩子更快平静
安静的环境能减少外界刺激,降低孩子的紧张和焦虑,让他们的情绪有一个相对平静的缓冲空间。
▪️给予私密的情绪表达空间
孩子在公共场合发脾气时,往往会因为被围观或担心别人批评而更加焦虑。
一个私密的「安全岛」可以让孩子安心释放情绪,而不会有额外的心理压力。
▪️教会孩子在合适的场合表达情绪
通过这种方式,家长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一个重要的情绪管理技能——情绪是可以被表达的,但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及以合适的方式进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划定「安全线」:发脾气时要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但必须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
我们需要清晰地向孩子传递规则:情绪可以释放,但不能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也不能破坏物品。
这种引导背后的核心是让孩子明白:表达情绪 ≠ 为所欲为。
情绪可以释放,但需要在规则和安全的框架内进行。
这些「安全线」不仅保护了孩子和周围的环境,也帮助他们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管理情绪,学会在表达情绪时也要尊重自己和他人。
▪️ 不伤害自己
有些孩子在生气时会咬自己、抓自己,或用头撞墙,甚至用力摔东西。此时,家长要及时制止,并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
「如果你觉得生气,可以用其他方式发泄,但不能伤害自己。」
可以建议孩子用力捏一个软球、大声喊出来,或者跺脚等更安全的方式释放情绪。
▪️ 不破坏物品:
在情绪失控时,孩子可能会摔玩具、撕书或破坏其他物品。家长可以告诉孩子:
「如果你需要发泄,可以用力捏一个软球,或者拍打沙发,但不能摔玩具或撕书。」
通过提供具体的替代行为,孩子能够学到更合适的发泄方式。
当孩子情绪相对平静后,再和孩子一起交流发生了什么
心理学教授 Alan Fogel 认为,语言本身在自我觉察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孩子开始试着用语言来向外表达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也在逐渐变得更加清晰。
而通过的语言来标记、命名负面情绪时,也会更有利于孩子们情绪的调节,能减弱杏仁核反应,快速让他们平静下来,去思考,慢慢学会区分情绪和事情。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不过,对于小朋友来说,清楚的表达还很难,我们可以给他们示范,引导他们说出来,积累语言表达的词汇、方式。
如果我们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内在感受,我们对自我的感知也会钝化,变得难以觉察。
但一定要等孩子情绪相对平复后,我们才去做深入的交流。
比如:
妈妈刚才看见你非常生气,感觉很愤怒。 ——帮孩子给情绪命名
你是不是觉得心跳很快,大脑一片混乱,非常难受。 ——让孩子学习描述自己感受的词语,也在表达我们对他情绪的接纳
来,妈妈抱抱宝贝。 ——肢体语言更利于孩子情绪恢复,理性回归
和妈妈说说是什么让你这么愤怒吗?我们找找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孩子去思考,相信有解决事情的办法和能力
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和孩子交流情绪,也可以通过绘本去引导孩子。
孩子发脾气,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且自然的表现。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急着让孩子「停止生气」,而是允许他们好好生气,并教会他们用健康的方式发泄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和理解,他们会感受到一种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会帮他们真正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个体。 文章来源于丁香妈妈,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