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家的女儿今年6岁,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让她气得心跳都快了。 那天王姐正忙着做饭,突然听到电视机旁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她回头一看,顿时眉头皱紧了—— 只见她家闺女,正坐在沙发上,两腿紧紧夹着,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微微晃动身体。 王姐当时脑子“嗡”地一下炸开了!这哪像个女孩子的样子? 她没多想,冲过去,劈头盖脸就是一句:“你在干什么!像什么样子!” 女儿被吓得一哆嗦,眼泪汪汪地看着妈妈,茫然无措。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王姐火气更大了,一把把女儿拽起来,狠狠地训道:“再让我看到你这样,小心我揍你!” 后来,王姐越想越不对劲,心里焦虑得不行:“我闺女不会是学坏了吧?她才六岁啊!”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这样,第一反应就是:“完了,这孩子是不是不正经?” 大多数小女孩在童年时期都有过类似的习惯,而她们自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 其实,孩子夹腿不是“学坏”,更不是“早熟”,而是无意识的行为,就像有的孩子喜欢吸手指、咬衣角一样,完全是一种自发的习惯。 孩子在专注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寻找一种舒适的姿势。很多孩子看动画片时,会咬嘴唇、摇头晃脑,甚至不自觉地踢腿。 夹腿,其实也是一种“习惯性动作”,并不是她们刻意在做什么。 有些孩子考试前会下意识摸耳朵,有些孩子去医院打针,会紧紧握住自己的手。 当孩子感到紧张、焦虑,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她们会寻找一个自我安慰的方式,而夹腿,恰好是一种“让自己感觉安全”的动作。 很多小女孩在入睡前,会习惯性地夹腿,就像有些孩子喜欢抱着毛绒玩具、摸着被角才能睡觉一样。 她们不是在“干坏事”,只是身体找到了一种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真正让孩子感到羞耻的,往往不是这个动作,而是妈妈们的过度反应。 比如妈妈一看到孩子夹腿,就立刻大喊:“你在干嘛!女孩子怎么能这样?” 后果是,孩子被吓住了,愣在那里,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她只是觉得好像妈妈突然很生气,可为什么生气,她却一点也不明白。 原本只是一个无意识的小习惯,反而因为家长的激烈反应,变成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夹腿,先不要急着当场大声制止,尤其是在亲戚朋友面前或公共场合。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被当众指出这种行为,会让她感到羞愧、尴尬。她会手足无措、压力陡增、不知道怎么应对。 这样不仅无法纠正这个坏习惯,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好奇,反复关注这个动作,结果就是,孩子夹得更频繁了。 我们可以找个合适的时间和环境,私下里温和地提醒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理解和耐心,远比批评和责骂,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果你发现孩子在夹腿,不必大惊小怪,用其他方式把她的注意力引开就行。 如果是在家,你可以找个借口让她动起来,比如随口说:“宝贝,帮妈妈去拿个苹果好吗?” 如果是在外面,可以给她一个小玩具,或者让她握住一件小东西,比如钥匙、小零食,让她的手忙起来,注意力一转移,夹腿的习惯也会逐渐减少。 孩子如果整天待在家里没什么事做,就容易养成一些无意识的小习惯,比如夹腿、咬指甲、扯衣角等等。 这其实并不是“坏毛病”,而是因为多余的精力没地方释放。 每天让她跑一跑、跳一跳,爬爬架、蹦蹦床,或者在家里玩一些需要动手的游戏,比如画画、拼拼图、搭积木。 有些妈妈一看到孩子夹腿,就会急着训斥:“女孩子怎么能这样?多丢人!” 但孩子根本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错事,她只会感到害怕,甚至慢慢地认为:“我是个不干净的孩子。” 如果这种想法在心里扎了根,长大后,她可能会变得敏感、自卑,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必要的负担,甚至影响她的自我认同。 其实,孩子只是无意识地做了一个小动作,妈妈的一句话,可能会让她背上一辈子的心理包袱。 与其吓唬她、责备她,不如温和地引导,让她自然改掉这个习惯。 孩子的很多行为,家长一念之差的反应,可能影响她一辈子。 文章来源于佑子爸爸育儿,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