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一幕刺痛千万家长——我们何尝不是那个举着成绩单,却弄丢孩子真心的“田雨岚”?
二
田雨岚这种“评判式沟通”,可能大多数家长朋友会有。 女儿抱怨“同桌讨厌”,妈妈马上教育“你要先反省自己”; 儿子哭诉“比赛输了”,父亲立刻分析“战术有问题”。
是的,在还没有建立关系、共情前冒昧评判,否定孩子的感受,往往会碰壁,要么灰头灰脸,下不了台,要么关系越来越僵,越来越不懂孩子。 现在想想有多可怕:当孩子的感受被持续否定,他再也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真心话的人,明明父母就在眼前,却仿佛孤身一人了。
三
我们大人一定要变换角色,多做倾听者,承认并接受孩子的感受。 其实,孩子很多时候向大人反映事情,只是想倾诉,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非想得到评判。大人认真听听,就行了。 [color=rgba(0, 0, 0, 0.65)]比如,孩子回家跟妈妈说:“今天我在学校和同桌吵架了,心情糟透了。” [color=rgba(0, 0, 0, 0.65)]妈妈可能开始“评判式”: [color=rgba(0, 0, 0, 0.65)]“你肯定是哪里做得不对,不然怎么会吵架,赶紧反思反思。” [color=rgba(0, 0, 0, 0.65)]这就等于关上了孩子倾诉的大门。 [color=rgba(0, 0, 0, 0.65)]孩子可能需要的,只是妈妈认真听他讲讲事情经过,认同他的难过情绪,接纳它。 [color=rgba(0, 0, 0, 0.65)]妈妈如果说:“哦,我知道你现在不好受,愿意的话,和妈妈讲讲是怎么回事吧”。 [color=rgba(0, 0, 0, 0.65)]简单几句话,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心情也会舒服多了。
四
现在,我们梳理一下,要成为真正的倾听者,需要我们放下身段、放下偏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全神贯注地听:当孩子说话时,请放下手中的手机、关掉电视,用眼神和肢体语言告诉他:“我在认真听你说话。”
认同孩子的感受:用“哦”“嗯”“我知道了”等简单的回应来认同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你在乎他的情绪。
不要轻易否定:即使孩子的想法再天真、再幼稚,也不要轻易否定。并且,还要试着用适当的词把他的感受表达出来,比如:“看起来你很生气”“你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公平”“的确有些糟糕”。
借助想象满足愿望:有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解释,而是一个能够满足他们愿望的想象。比如,孩子说想要飞到天上去,你可以说:“哇,那真是个美妙的想法!要是我们真的能飞到天上去看看,那该多好啊!”
五
当孩子的情绪被命名(“你现在很生气”)、被承认(“这确实让人难过”),大脑杏仁核的应激反应会立即降低60%。 就像那个在运动会上摔倒的一年级男孩,妈妈说“膝盖破了好疼吧”比“男孩子哭什么”更能止住眼泪。
六
当然,我们要明白,所有的感受都应被接纳,但不良行为必须及时制止。
家长要立刻制止,同时温和地问:“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砸东西是不对的,能和我说说为什么这么生气吗?”
七
当我们收起评判的剪刀,捧出倾听的容器,那些蜷缩在角落的情绪才会舒展成向上的力量。 当你说出“我在听”这三个字时,孩子紧闭的心门,已经透进第一缕光。 文章来源于教育本色,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