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所民办高校广州理工学院的管理方式,引发了广泛热议。
有消息传出,学校要求学生提供支付软件一周之内本人的消费截图上传,大一和大三的学生都必须在这个新学期内完成,是考核内容之一。学生对外曝光,认为学校这是赤裸裸地侵犯个人隐私、影响个人生活。随后,学校回应,这是学校养成教育工程中的一个选项,目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并非强制,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选项完成考核。随后广东省教育厅则回应将督促整改。
这样的新闻让人颇为愕然。高校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是授人以渔,而不应该是只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让我翻翻你的口袋”。这是教育方法上的懒政,教育思维上的水平低下。
有小部分人觉得,学校这么做也是出于好心,毕竟现在很多年轻人没什么自控力,花父母的钱大手大脚,用这样的方法可以给学生一些限制和提醒;还有一些人觉得,学校这也并非硬性规定,并没有强行要侵犯学生隐私的意思,出发点是好的。这样的想法,都是没有意识到学校的定位和终极目的。
这是部分高校教育目标偏离、舍本逐末的结果。学校是什么定位?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它应该是培养年轻人综合素质的地方。勤俭节约当然是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要宣扬这个道理,学校不能走偏了。去翻学生的口袋、查看学生的消费记录,不应该明文出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当中。管得过多过宽,超越了学校的权限,堪称“任性”和“越位”,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更是让作为教育方的学校,起到了一个不好的示范作用。
对学校管理者来说,这也反映了管理意识的落后,属于典型的“大人式傲慢”。为什么这是学校非强制的选项,学生还这么反感?就因为当下的年轻人不希望,都已经到了要走上社会的年龄了,吃个饭还要被有些所谓的“大人”嚼烂了喂食。人生的路程那么漫长,不自己去踩一踩,又怎会知道泥泞和坦途?
坦率地说,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的知识和道理都非常多,作为教育机构,高校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思维和教育方式,才能适应如今的形势。这家高校提出的“养成教育工程”,也是颇为贴近当下年轻人语境的一个新概念。不过,新概念不能只是嘴皮子上“玩概念”,在APP过度调取个人隐私信息都要被工信部通报要求下架整改甚至处罚的当下,学校怎么能堂而皇之地想到要去看学生的消费记录的?此外,且不说消费记录完全可以被删除、截图可以被P图,一个人的消费记录跟TA的兴趣爱好、家境条件、消费习惯都有密切的关系,又有谁来当这个判定学生是否勤俭节约的裁判?
做家长的都知道,当“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往往都是教育不得法之后的无奈叹息。作为专业的教育者,高校不应该跑偏到使用监控消费记录这种手段的地步。平等、尊重、激发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是高校应该做的事。
文章来源于青年报,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