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向我们留言并表达了她的烦恼:“孩子都9岁了,还不敢自己上学,怎么办?”
平时都很听话,但一提到要让他自己去学校,他就会说:“我不想一个人出门……”
妈妈问他为什么,孩子总是回答说害怕。
不管怎么解释,孩子还是坚持要有人陪同,或者至少有人送到校门口。
这位妈妈的烦恼,相信很多家长都不陌生。
几乎每个孩子总会扭扭捏捏地不敢做某件事:害怕自己睡觉、害怕和陌生人交流、怕水、怕黑、怕狗,甚至害怕离开家。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恐惧?这些恐惧又是如何形成的?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逐渐展现出对周围事物害怕的反应。
这些恐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而变化。
婴儿时期的宝宝和母亲的相处时间更久,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妈妈是他们最亲近的人,如果看不到妈妈,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孩子害怕与妈妈分离,也会对陌生环境感到不安。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学会了爬和走路,能活动的范围扩大了,伴随的刺激也增多了。
他们可能会怕黑、怕动物、怕打雷,过年还会害怕放鞭炮。
有的家长会觉得,孩子才这么小就这么娇气了。
但这些恐惧只是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本能反应,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那再大一点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害怕的心理呢?
有些是直接经历造成的,如曾经被狗追赶过,便会对狗产生恐惧;有些则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言语行为,例如看到别人恐高,孩子自己也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一小部分孩子不是真的害怕,只是看见别人害怕,他们觉得好玩也跟着害怕。
同时,家长过度保护或经常吓唬孩子,可能会让孩子更容易感到恐惧。
“再哭就让警察叔叔把你带走!”
你在家中是否经常和孩子说这句话?
我们习惯用恐吓式的方法教育孩子,效果很显著,立马就能见效。
但长期的恐吓式教育会给孩子带来阴影,甚至影响一生。
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情绪,还可能对其性格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很多时候,当孩子表现出害怕时我们会习惯性地说这些话: “别怕,这没什么” “你怎么会怕那个呢?” “那都是假的”
然而,这种回应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不安全。
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摸黑上厕所没什么,邻居的小狗也不值得害怕,滑梯的高度似乎也不足以对孩子造成什么伤害。
但孩子的恐惧就是那么不合逻辑,不得不承认,小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
当我们感觉到害怕时,我们也不希望听到亲人或朋友说我们“小题大做”,我们更希望听到他们说:“别怕,我陪着你。”
孩子们同样需要你认可他们的恐惧,向他们保证你会保护他们,会陪伴在他们身边。
这种保护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孩子的恐惧类型大致有下面几种: 害怕受伤 害怕刮风打雷 害怕动物 害怕黑暗、高处、学校等特定环境 害怕独自去公共场所 害怕和别人交朋友
让孩子恐惧的东西有很多,我们怎么做才是关键。
当孩子说出“妈妈,我怕”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方向。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害怕,这很正常。每个人都有害怕的东西,妈妈也是。”
这样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理解和共鸣。
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恐惧是被看见的,是被理解的。
当孩子害怕打雷时,我们可以紧紧地抱住他们,陪他们一起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
如果孩子害怕蜘蛛,我们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书籍,让孩子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让他们明白蜘蛛并非那么可怕。
通过种种方式,孩子能够逐渐消除对未知的恐惧,从而用理性战胜恐惧。
文章来源于 VIPKID亲子阅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