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重视科学育儿,也逐渐认识到游戏对孩子的好处。但更多家长倾向于给孩子买玩具让他自己玩,或鼓励他和小伙伴玩,而忽略了自身与孩子的互动。其实,亲子游戏是儿童游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身心成长更健康。
看似很简单,玩就可以 其实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理解亲子游戏 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以至于在游戏过程中 采取了一些错误做法导致孩子处于危险之中 或有很多做得不到位,导致收效甚微
01误读游戏、潜藏危险
既然是玩游戏,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玩高兴了就算成功了”,而有的父母则一味强调亲子游戏的教育性,认为“孩子在游戏中一定得学到些什么知识,不能一味图高兴”;还有的父母注重以孩子为主体,认为“亲子游戏就是家长陪着孩子一起高兴,孩子乐意怎样,家长就怎样配合”,这些亲子游戏观往往都有失偏颇。而且,游戏结束后很少有家庭会经常做总结。缺乏游戏总结,导致孩子的需求不能反馈给父母,父母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引导,从而使亲子游戏的收效很小。 此外,有些父母喜欢通过抛、摇、举等动作逗孩子玩,认为这就是与孩子的亲子游戏。这其实也是对亲子游戏的误读,而且很危险。 02时间不足、类型单调
可能有的父母会抱怨,孩子在玩亲子游戏时没有长性或是积极性不高。其实很多时候是父母自身经验不足,不能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和丰富的游戏类型导致的。孩子只能接触到几种简短、重复的游戏,时间久了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自然就会失去对亲子游戏的兴趣。
03父位大多缺失
在亲子游戏中,父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自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常常是亲子游戏中的主要参与者,父亲更多是“局外人”。有调查发现,父亲参与幼儿园亲子活动的频率普遍偏低。 父亲缺失的儿童,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因为缺少鲜明的对比而在性别角色上产生混淆,具体表现在:男孩在性别行为上可能会倾向于女性化,而女孩在以后与异性的相处中可能会存在困难。
用对方法才有效父母只有正确认识亲子游戏并用对方法才能让它发挥应有的效果01正解游戏、提高质量
父母要学会选择寓教于乐的亲子游戏,比如与孩子一起动手,收集各类玩具及废旧材料,然后把它们都放在水盆里,让孩子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浮在水上、哪些会沉入水底。除了游戏过程中的娱乐,孩子也了解到物体的浮与沉和它的体积、质量有关,具有一定教育性。而且亲子游戏既要注重激发孩子主动参与游戏的兴趣,又要注重在游戏中的亲子互动,在游戏过程中顺理成章地给予孩子正确引导。 02遵循身心特点、合理游戏时间
0~6个月的婴儿,主要是发展视觉、听觉。家长可用彩球引逗婴儿,用色彩鲜艳的物体让婴儿用眼跟踪,或陈列各种图片帮助婴儿发展视力。同时通过摇小鼓、铃铛或为孩子唱歌的游戏,可帮助其发展听力。 6个月至1岁的婴儿,由坐到爬,语言开始发展。父母在这一时期可以选择扔玩具、爬行追逐、比赛站立等动作游戏,促进幼儿基本动作的发展。并通过看图书、听故事等沟通游戏,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1~3岁的幼儿开始独立行走,语言、动作、自我意识都迅速发展。这一时期适合他玩的游戏有:音乐游戏——教孩子唱儿歌、听音乐摆动;讲故事、看图书——与父母一同看书,一同解说,做动作表演;追逐游戏——父母与婴幼儿追逐、扔球、踢球、接球、比比谁最快等;攀爬游戏——爬阶梯、坐滑梯、爬幼儿攀登架等。 3~6岁的幼儿的行走动作更加协调,双手的精细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智力发展迅速,会用完整的句子连贯地表达意思。这时父母可以和孩子玩肢体游戏、书本叠叠乐、数数、练习画人等游戏。 除了选择合适的游戏类型,单次游戏时间和游戏频率也要有保证。有研究人员建议,每周亲子游戏频度不低于3次,亲子间每次进行游戏的时间不低于20分钟,亲子游戏的种类不少于5种。 03父母双方不缺位
亲子游戏中父母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尤其是父亲要学会发挥自身优势,更多地参与亲子游戏。从父亲那儿,孩子能够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也能更广泛的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促进了他的认知发展。而且父亲参与亲子游戏会促进儿童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使孩子更活泼、勇敢、更有创新意识;更自尊、自信,责任感强,也更易与人接近,与人合作。
读到这里,父母们应该对亲子游戏已经有了全面认识,只要合理利用,自己和孩子都会受益匪浅。
文章来源于妈咪爱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