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了一个扎心的真相:一个人不开心的根源,是操心太多。 前段时间,朋友小鱼和我吐槽:为什么自己越操心别人,反而越被人嫌弃? 她说她老公得过胃病,于是格外注重老公的饮食。 有一次,老公要去朋友家吃饭,小鱼担心他吃得不干净,便不顾老公的拒绝,做了盒饭让他带去吃。 结果晚上回来,小鱼发现盒饭根本没动过,觉得老公根本不在意自己的付出。 两人为此吵了一架,小鱼觉得自己是为对方好,但老公却指责小鱼管太多。 小鱼对儿子也是操碎了心,主动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小到每天吃什么、穿什么,大到上什么兴趣班、升学选择等,每天都盯着儿子做公功课到很晚。 然而,儿子却越来越烦她,甚至一跟她说话就容易发脾气。 小鱼不懂:“为什么我那么关心他们,他们不但不感激,还指责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听完我对小鱼说:“你的问题不在于关心他们,而是太关心了。” 很多人也和小鱼一样,每天都在操心父母、伴侣、孩子等,却被对方嫌弃“太烦”“太啰嗦”……
结果却是,自己越操心,却越赶走身边最亲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自己不操心,对方越变越糟糕怎么办?该如何应对这种“操心”? 今天,壹心理就想和你聊聊,这种让我们吃力不讨好的“过度操心”。
喜欢过度操心的人,背后是什么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过度操心的人往往出于两种心理: 1、“只有听我的,坏结果才不会发生”。 过度操心的人,常常担忧未来,担忧身边的每一个人。 TA们会频繁关注关系中的另一方,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期待来行动,觉得只有这样,坏结果才不会发生。 这就是我们最避之不及的“控制欲”。 比如,过度操心的父母会时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不让孩子尝试任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主动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不允许孩子有自主选择权,也会频繁询问和叮嘱孩子的生活动态,甚至干涉孩子的朋友圈…… 美国心理学家Julian Rotter认为,个体对行为和环境的控制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需求,能帮助人们应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自信和自尊。 在Rotter的观点里,人的控制有两种类型: 一种叫做内部控制点类型。这类人认为是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决定了生活的结果,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自己而起,倾向于相信“事在人为”; 另一种则是外部控制点类型。与内部控制相反,这类人认为事情的发生都是命运安排,TA们更倾向于接受现实。 过度操心的人,就是属于内部控制点类型,TA们认为这种通过控制获得的力量,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保护对方,也能对抗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
2、“我必须替对方打理好一切”。 过度操心的人常常会有一种“救世主”心态:“我怕你做不好”“我怕你做错了”…… 明明有些事情都超出了TA们的能力范围,但TA们还是要将责任扛到自己身上。 但这种过度操心,常常会让对方认为是一种不信任的表现。 其实,这种心态的本质,是迎合型投射性认同。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指的是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作出反应行为模式,是一种最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 心理学家谢尔登·卡什丹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了依赖型、权力型、情欲型与迎合型这四种投射性认同类型。 他认为,迎合型投射认同,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这是人为了满足自我需求和自我价值所经历的道路之一。 就像阿德勒所说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是因为人有追求卓越的本能,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 朋友小鱼如此操心老公和孩子,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关心”,得到老公和孩子“好妻子”“好妈妈”的评价。 这种过度操心是TA们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最终是为了满足自己。 所以说,过度操心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一种掠夺性很强的隐形控制行为。
过度操心的人,可能从未被好好地爱过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一个人过度操心的根源,是没有足够的自我同一性。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到,在个体18岁之前,个体一直都在处理关于自我的问题,即: ·我是否是独立存在? ·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为了成为想成为的人,可以做什么? 埃里克森认为,这些问题可能会因为不健康的家庭环境而没有被好好解答,导致TA们无法从自己身上得到答案,只能从他人那获得。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支持程度、控制程度的高低,提出了四种基本的教养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 其中,在专断型教养下的孩子,极其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不足的情况。 戴安娜认为,专断型父母通常要求孩子要懂事、听话、聪明。而孩子会因此形成“只有自己优秀才有价值”的观念,TA们会逼迫自己承担着超出自己年龄的责任,如照顾弟弟妹妹、替父母分担养家责任等。 小鱼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有一件事让小鱼印象深刻,她上学时曾经请求妈妈给自己买化妆品,但妈妈拒绝了。 她便省吃俭用,用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了一盒劣质眼影和口红,但被妈妈发现后,妈妈竟然当面将眼影和口红抠出来扔进了马桶里。 小鱼哭着问母亲:“我不用就行了,为什么要破坏掉我喜欢的东西?” 她妈妈却冷漠地说:“没有为什么,你是我的孩子,必须听我的。” 从那之后,小鱼再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她开始学习如何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不买化妆品、不玩玩具、不看闲书、好好学习……而她也确实得到了父母的认可。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好的母亲能够满足孩子的全能感,孩子会因此形成真性自体,即孩子认为自己是强大的、独立的,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反之,当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全能感,孩子会形成虚假自体,即TA们会主动迎合妈妈的喜好,比如“承担责任”“成为乖孩子”等,以得到妈妈的关爱和信任,培养出虚假的全能感。 这种行为将成为TA们生活的动力和价值准则,并延续到成人时期的种种关系中。 心理学家马丁·考温顿的自我价值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维护自我价值的需求,当一个人认为自我价值即将被威胁时,TA们会使用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对小鱼来说,她从小就担心自己无法成为父母眼里的好孩子。 结婚后,她开始担心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好妻子、好妈妈,这种想法让她感到挫败。 于是她只能事事操心,用尽全力成为自己和他人心中的好妻子、好妈妈。 人总会被年少时得不到的事物困扰一生。 压抑自己,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已经成了TA们最习惯的手段。 对TA们来说,这不仅是对自我的保护,更是对自己从未得到过真正的爱、支持和认同的一种“童年报复性补偿”。
你越操心,越赶走亲人、伴侣、孩子…… 过度操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1、关系越处越“烂”。 在任何关系里,过度操心带来的强控制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比如:父母总是操心孩子过了30岁还未婚未育,担心孩子会孤独终老、没有依靠,于是整天忙着催婚,想方设法逼孩子相亲,结果导致孩子越来越抗拒和父母沟通,连电话都不肯接…… 在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 心理学家Johnson指出在四种伴侣之间的暴力类型中,有三种暴力类型(亲密恐怖暴力、暴力抵抗、相互暴力)与个体或伴侣一方或双方的强控制行为有关。 这种压抑感和不信任感会逐渐累积,导致情感上的疏离。 2、增加个人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过度操心的人常常会混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出现和小鱼一样“吃力不讨好”的情况。 TA们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他人,并渴求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有相应的积极反馈。 一旦得不到积极反馈,会导致对自我的认同更加匮乏,陷入对自我和他人的憎恨中。 心理学家Braiker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点,他发现当个体过度关注他人的需求时,会导致出现长期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表现为抑郁、焦虑、失眠等症状。 因为自己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回报和认可,TA们常常会感到无力、无助甚至绝望。 有句话说:操心过度,注定命苦。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 如果你怎么操心都无法改变对方,说明这是TA生命中必须修炼的课题。 强行介入他人的命运,只会过度消耗你的心理能量,背负不属于你的人生责任。
不要过度操心他人,哪怕是你的家人 如果你也因为过度操心感到焦虑、疲惫,不知如何是好,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学会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中的一切矛盾,无非两点:要么自己的事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 他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方法,即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当你想要操心、想要替对方处理一切时,先想一想: 这件事最终的承担者是谁? 举个例子,当父母操心孩子还不结婚不生孩子时,想一想,不结婚生娃的后果,是父母承担还是孩子承担? 当我们想通了这个课题,我们就会停下那颗跃跃欲试的心,重塑边界感,将自主权交还对方。 2.操心他人之前,更要操心自己。 过度操心的人,不妨试着练习“自私”一点,把注意力从别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优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 首先,你可以设定一个自我照顾的时间: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给自己,做一些喜欢的事情,如看电影、看书、做瑜伽、冥想、听音乐等。 在这段时间里,要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不被他人的事情所干扰。这不仅能让自己放松身心,还能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 再者,尝试探索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兴趣爱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长和实现个人价值上。 当你有了自己明确的方向和追求,就会减少对他人生活的过度关注,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内心感受。
3.接纳无意义担忧。 当然,对我们来说,要一瞬间改变过度操心的习惯并不容易。 但我们可以利用ARC模型来观察自己的情绪,逐步理清自己担忧的由来,然后接受它。 A是发生的事情。 比如,我们具体在操心什么场景?是孩子不学习?还是老公降温不知道多穿衣服? R是情绪反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感受: 第一个是身体的感觉:当我们在操心时,身体有什么感觉?紧张?生气?浑身发抖? 第二个是想法:我会联想到什么? 举个例子,我紧张可能是想到了孩子之前不好好学习,被老师说不称职;可能是想到了老公之前因为感冒发烧到39°,导致身体承受了很多痛苦。 第三个是行为:即我会因此做什么? 比如我会强制给孩子报许多辅导班,强迫老公穿好几件衣服等。 C是结果:当我做出这些行为时,有什么结果? 孩子和老公可能会因为我的强迫而不满,我可能会因此更加担忧,并没有对自己和关系产生任何好处。 接纳无意义担忧是一种需要练习的技能,但通过持续的努力,我们可以逐渐摆脱过度操心的束缚,过上更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写在最后 杨绛先生曾在100岁生日时感叹:“世界终归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因为任何人都会离开,我们始终要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才能更好地去爱他人。 允许自己从“应该”与“必须”里抽身,也请把更多的关心和爱分给自己。 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真正好的关系是:我是爱你的,但我们都是自由的。 你爱的人自有TA的命运,你也有权利享受你的人生。 当你不再把心分成碎片分给别人,完整的心理能量反而能让你获得真正的爱。 世界和我爱着你。 文章来源于壹心理,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