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在后台留言说:
老师,为什么我总觉得陪小孩特别累?
是的,我想说:陪孩子是世上最甜蜜的“负担”。
坦率地讲,这个“负担”更多的是在沉重里甘之如饴,获得少量甜蜜瞬间。
我们在陪伴孩子时,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种茫然的疲惫,明明没做多少体力活动,却觉得精力耗尽。
那么,这种累究竟源自哪里?
其实,并非单纯来自身体,而更深地来自心灵与情绪的无形拉扯。
陪伴孩子累的第一个原因,是它在本质上,要求成人进入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真实在场”状态。
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选择一种间歇性的“脱离”:
比如工作时,偶尔可以打酱油一下,开会时也未必全神贯注,就算日常交流中,也总能找到偷懒、走神的机会。
但在陪伴孩子时,这种偷懒的缝隙却被堵死了。
孩子需要父母能够真正地在场——
不仅是身体在场,更要精神也在场,也就是我们听过的“高质量陪伴”。
如果你带过孩子就会发现:孩子能敏锐地察觉父母的心不在焉、敷衍。
当他们察觉到这一点时,会用各种哭闹、吵闹的方式,提醒我们以身心在场的方式,重新回到他们面前。
与他人相处,意味着我们无法回避真实的面对自己。
这种时刻被提醒“回到当下”、“保持回应”的状态,是耗费精力的。
除此之外,这种累还来自于情绪的压抑和转化。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父母就要耐心、包容,不能轻易表现出愤怒、烦躁。
孩子闹了,你得看看是什么需求没满足;
孩子哭了,你得看看是忽视了TA哪些地方;
孩子问了无数次相同的问题,你依旧得保持耐心和微笑。
于是,你努力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情绪稳定」,表面平静如水,但内心却暗潮涌动。
而所有这些未表达的真实情绪,是会消耗能量的。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描述过一种“虚假自我”的形成:
人们为了赢得爱与认同,不得不隐藏真实情绪、扮演完美角色。
陪伴孩子过程中,很多父母恰恰是戴上了面具,一边压抑真实感受,一边扮演“理想父母”。
时间长了,这种内耗自然使人筋疲力尽。
第三个原因,或许更深刻些:
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成人不断地和“失控感”较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掌控感:职场有固定的流程,生活有相对明确的计划。
但面对孩子时,这种稳定和确定性是没有的。
作为父母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
上一秒还在安静画画,下一秒可能就突然大哭;
刚才还讲道理讲得明白,转瞬间就可能不讲理。
我们越试图掌控,越容易焦虑失望,因为孩子天生就是失控与未知的代表。
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
“人生的痛苦,主要来源于对现实控制的欲望。”
而孩子们的到来,恰恰刺破了这种掌控的幻想。
孩子天然拒绝任何预设的秩序,成人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期待和方式,逐渐放下自己牢牢把控一切的执念。
而这种心理碰撞,本质上是能量的耗损。
还有,陪伴孩子之所以累,是因为它是一件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
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习惯了短期反馈:
完成一个项目,收获业绩和工作成就;
努力减肥,看到体型变化;
甚至和朋友聊天,也能互相提供情绪价值。
但陪伴孩子的过程却漫长而微妙,你无法期待每天都有立竿见影的进步,
甚至更多的时候,是不断重复那些枯燥细碎的动作:
陪吃饭、陪睡觉、陪读书、陪做游戏,这种看似“无反馈”的感觉令人疲惫。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说:
“生活中最真实的事物,往往无法用效率和目标去衡量。”
孩子成长的慢,是生命本质的体现,却与我们自己世界崇尚的“效率”背道而驰。
长期看不到效果的行动,自然容易使人陷入茫然、焦虑与疲倦。
最后,还有一种原因:
我们其实是疲于应对自己内心深处对孩子“过高的期待”。
我们常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期望孩子“比自己更好”,但孩子偏偏不按剧本走。
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与特质,
而父母每一次陪伴,实际上是不得不和自己内心的那些“理想孩子”进行对照,不断调整自己对现实孩子的认知。
接受现实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心灵的挣扎,也是能量的消耗。
深刻地去看,我们陪伴孩子之所以感到疲惫,根本上不是孩子本身累人,
而是因为我们要和自己内心的焦虑、失控、压抑和期待进行不断斗争。
每一位陪伴孩子而精疲力尽的父母,都是在和自己不断地较劲。
我们并非不爱孩子,而是要花极大力气,去与那个一直生活在我们内心的“理想自我”做对抗。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真正接受孩子与自己的不完美,
放下那些无谓的挣扎,回归自然真实的陪伴状态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疲惫感才会真正减轻。
毕竟,我们的孩子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愿意放松自己,真实地与他们相处的人而已。
来源:武志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