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弱的人往往在关系中呈现这些模式:
习惯性讨好他人而压抑自己真实需求、害怕表达不同意见;
过度依赖他人认可来确认自我价值、边界模糊容易被他人的情绪和期望裹挟。
这些行为表面上是“为关系好”,实则因为缺乏稳定的自我内核,反而无法建立真实健康的关系。
有一位来访者,她是一位职场妈妈,她常常因为同一个原因,把自己搞得非常疲惫,那就是:
不知道怎样say no。
比方说,有一天,她的工作其实已经安排得很满,下班还要准时去接孩子放学,
但这时候,同事说第二天的会议资料还没准备好,一个人实在搞不定;
她犹豫了一会,原本想要拒绝,但又耐不住同事的请求,就答应了。
到了晚上,忙了一整天,她原本想要自己安静地待在家里,享受一下放松的独处时间,
但老公这时候突然来电话,说要去他妈妈家吃饭,她想要拒绝,但又不想让老公和婆婆失望,于是又答应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每一次当别人提出想法或者建议,她总是不自觉地点头、附和。
她常常责怪自己是一个讨好者,很想要摆脱这个模式。
这或许也是很多人的困扰。
我们总说“要做自己”,要拥有自己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
许多人认为,“讨好”这种模式阻碍了我们建立主体性,活出真实,它很不健康,让人疲惫,违背真正的自我。
但如果“讨好”真的对我们毫无益处,为什么我们却一再重复这种行为?
一般来说,当我们习惯沿用某种行为模式,那是因为我们一直从中获益。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它。
可以仔细回想一下,每次当我们去“讨好”,真的没有为我们带来益处吗?
当我这么问我的来访者时,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她发现,因为帮助同事完成任务,同事在第二天的会议特意感谢了她。
还有了一起合作新项目的机会,她感觉到了被信任和合作的快乐。
因为一起和老公、婆婆吃饭,她度过了非常愉快晚餐时光。
虽然和设想中的独处不同,但她也感受到了深深的连接和关心。
每一个“讨好”的行为背后,都有它的正向动机。
对这位来访者来说,也许这段关系对她来说很重要,她想要去照顾这段关系。
但很多时候,我们除了有照顾关系的需求,还有照顾自己的需求。
如果我们去到一个极端,只照顾他人,而不照顾自己,完全把自己交给其他人,
尤其是在付出之后,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应和尊重,
随着时间积压,我们会委屈,觉得自己失去了勇气、力量,陷入到内耗之中。
如果你正处于这样的境地,不妨停下来,探索一下:
在你做好人/讨好的背后,有什么好处?
把那些好处写下来,看一下这个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什么。
也许有不同方面的,外在的,内在的好处......
当我们去剥开表层,那个更深层的动机常指向一种核心匮乏感——“我不够好”。
我们试图透过好、做好人,换取他人的肯定,以此填补自我价值的空洞:
让别人接受我,让别人觉得我优秀,感受到有价值......
那个需要讨好才能被看见的存在来到了,如果有个年龄可以代表这个部分,那个数字是多少呢?
那个早年的自己,TA需要做好人才能得到认可,需要去讨好别人,为别人去做更多的事情,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早年的自己,无意识地学会了这样去做。
当你开始聆听这个存在,当你开始理解她,在你现在的年龄,作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女人——
你已经拥有远超从前的智慧与力量。
你如何去照顾好那个仍需要去讨好、做很多事乞求认可的内在小孩呢?
你如何对待TA,如何回应TA,如何抱持TA,
如何能够把TA重新带到你生命的旅途上,给TA拥抱、安慰、连接和爱呢?
也许你可以跟TA说:
“欢迎,欢迎,现在让我来照顾你,亲爱的宝贝。
你已经足够好了,我也足够好了;
你就这样,已经很好了,你不需要改变。
你就这样,我就可以爱你......”
当你把这些爱的声音,带给那个需要做好人才能被认可的自己,
我相信,当TA得到你的爱和看见,你就不需要再去讨好了。
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如何可以重新拿回你生命的力量,如何去说NO,如何去说YES,
不是一味地忽视自己的需求只照顾他人,也不是只管自己不顾及他人;
而是找到一种甜蜜的平衡,找到关于生命的、关系的界限,温柔而有力的界限,带着对自我的爱意去进入世界。
主体性弱的人,搞不好关系。因为他们经营的是一个虚假的、疲惫的“人设”,而非一个真实完整、有血有肉的自己。这种关系无法经受风雨,一触即溃。
当你持续练习将这份爱的善意带给自己,滋养内在的每一个部分,就是在重建稳固的自我内核。
一场奇妙的转变会发生:
你不再需要努力“搞好”关系。你会自然而然地吸引那些尊重你界限、欣赏你真实的人。
没有稳固的“我”,便没有健康的“我们”。
唯有当你能在关系中安然做自己,关系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花园,而非自我迷失的囚笼。
来源|武志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