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香港第八年了。
刚来的时候,我和所有港漂一样:一边在网上搜“怎么快速学习粤语?”,一边加班到凌晨还在写PPT。
最初的目标很简单:留下来。
所以我追KPI、跳槽、进大公司、转永居。
社交也不是没有,但基本无后续。
至于节日?七夕、圣诞、情人节……于我而言,不过是日历上又一个需要高效运转的“普通工作日”。
看烟火?不如回家卸妆早睡。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也可以很好。
拿到香港身份的那年七夕, 我开始恐慌
去年七夕,我终于拿到了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
那天我一个人吃了顿火锅,在雾气氤氲中刷着ins,一张照片猝不及防地撞进眼里——
相识多年的旧同事,带着伴侣在维港璀璨的夜景前相拥,配文是“第五个七夕,还好身边是你”。
心,像是被什么东西不轻不重地捏了一下。
我把手机扣在桌上,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走出去吹吹风。
七年奋斗,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香港永居身份,事业成就在同龄人中也算是佼佼者,生活中完全活成了别人羡慕的“独立女性”。
但却在这个瞬间惊觉:这偌大的城市里,灯火万家,却没有一盏为我等候。
站在天星码头边上,我第一次意识到——
我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拼来了“留下”,却没有人和我一起“生活”。
我想了很久,我决定开始主动出击。
我开始试着放下 完美主义的择偶公式
由于情感的空缺,我不知道怎么开始,便按照自己理想中“完美主义”的标准择偶。
学历、工作、谈吐、身高、是否热爱健身……
可想而知,能全部合格的很少很少,有时候也有满足条件的,但我却常常在两三次约会后主动终止,“好像不太来电。”
但后来我明白了,我需要的不是“完美对象”,而是能够帮我战胜情感里那些不确定性、给予我更多安全感的伴侣。
在年纪渐长后,我害怕投入情感后的失控,害怕在35岁的年纪还要承受试错的成本,更害怕被看穿坚硬外壳下的那点柔软和期待。
于是,我换了思路:别再去找“完美对象”,就试试普通人,能不能有普通的幸福。
我在红线平台组织的破圈活动上认识了他,Dean。
他不是我曾经的理想型,但他身上有我很久没感受到的那种“真诚”。
第一次聊天,他问的不是俗套的“你做什么工作”,而是问我在香港最喜欢哪家茶餐厅的奶茶,通过这个话题我们很快打破了尴尬。
第二次约会,他说:“你不说话也可以,我想听你安静的样子。”在他面前,我才发现约会也可以那么放松。
他也会认真记住我说过的话,我有一次提过一嘴想吃湾仔的一家糖水,没想到下班后他居然就真的提着那家糖水在公司楼下等我。
那份不求回报的真诚,像一道微光,照亮了我长久以来被“标准”尘封的角落。
今年七夕, 终于有人陪我去看烟火
我们已经计划好今年的七夕:去迪士尼看烟花秀。
我想象了那一刻的画面,人群拥挤,脚很累,手机没信号,但我不会抱怨。
因为我知道,在烟花升起的瞬间,他会笑着把手我的手轻轻牵住。
不是我变得不再独立,而是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和我分担「独立的重量」。
很多人以为,过了30还没结婚的人是“不想谈”,其实大多数只是“不想再凑合”。
但你越不想凑合,越容易困在“没人真的懂我”的孤岛里。
我知道那种感受,所以去年我试着给自己一次机会,在红线平台上,丢掉了我的“高标准list”,但终于换来了现在的安心感。
有时候你以为没人能陪你看烟火,只是你一直没打开那扇门。
给自己一次机会,也许你会比我早遇到那个他。
来源|牵恋、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