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的落幕,高三毕业生们终于迎来了彻底的解放。
社交平台上,他们的兴奋简直要溢出屏幕:
有人连夜制定旅游计划,有人对着购物车罗列 “心愿清单”,仿佛要把那些被试卷和晚自习挤占的快乐,一次性补回来。
在这些分享中,有个女孩的帖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帖子中,她说道,高考结束后,自己满心欢喜挑选了几份“毕业礼物”—— 一部手机,一套化妆品,算下来总共9579块。
没想到,当她满怀期待地向妈妈提起这件事时,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
妈妈告诉她,家里如今已经到了“揭不开锅” 的地步,实在无法拿出一万块来满足她的愿望。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从女孩的语气中,不难读出她的埋怨,觉得妈妈不够重视她,没有像之前那样有求必应。
女孩的“哭诉”,让很多过来人都忍不住发言,他们批评女孩不够懂事,不懂得感恩。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可耐人寻味的是,也有不少人站出来替女孩说话,觉得一万块都拿不出的原生家庭,就不要生孩子。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穷就别生” 这样的字眼,想必大家早已不陌生。
这两年,类似的言论在网络上频频出现(说出这些话的人,好多还是未成年的孩子): [color=rgba(0, 0, 0, 0.9)]
穷人就不应该生孩子好吗?穷人能成为父母这件事本身就不合理,在动物种群里弱势群体是不配享有生育权的;
等你步入社会,要不就是和父母一样在贫穷阶层中打滚,要不就是凭自己的努力接触到了稍微好一点的阶层,那时你才会发现贫穷的父母把你养的多糟糕;我是穷小孩儿 我支持穷不要生孩子,其他人没资格反对……
坦白说,最开始看到孩子们说出这样的话,我是有些诧异的:与我们小时候相比,他们生活的环境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为何还会这么想?
但是,当我抛开当父母的身份往大了看,我慢慢就理解了他们的想法。[color=rgba(0, 0, 0, 0.85)]
“穷就别生”?好像有点道理… [color=rgba(0, 0, 0, 0.9)]
乍听“穷就别生” 四个字,很多人都会觉得绝对与刺耳。
毕竟,穷富都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标准大相径庭。
有的人可能觉得衣食无忧就是富,有的人却有更高的物质享受;
在一线城市月入过万可能不算富,但在小县城,这笔钱都能撑起一个家庭的体面生活。
更何况,生育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权利,不应该被金钱所衡量和剥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否定他人想要成为父母、繁衍后代的权利呢?
[color=rgba(0, 0, 0, 0.9)]
可静下心来想想,这话虽然不好听,却藏着不少现实的无奈。
[color=rgba(0, 0, 0, 0.9)]从过去到现在,无论哪个时代,养孩子都是个“烧钱”的活儿。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奶粉、小衣服,哪一样都离不开钱,等孩子再大些,学费、书本费、伙食费,更是像流水般消耗。
[color=rgba(0, 0, 0, 0.9)]
在我小时候,见过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多娃家庭,父母每天为了生计奔波,早出晚归,根本没办法顾及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当别的孩子在父母怀里撒娇时,这些孩子却在为拖欠的学费发愁,那无助的模样,看着就让人心疼。
就算到了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变得更好过了,类似的故事也依旧还在上演。
在一些偏远地区,一个家庭养育多个孩子的情况并不罕见,父母或许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却无法支撑他们走得更远。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
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经济的匮乏,错过了太多改变命运的可能,家庭的贫困就像沉重的枷锁,从一开始就束缚住了他们的人生。
就像华坪女高的女孩们,如果没有张桂梅老师的坚持,她们很有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高山。
为何“穷就别生”在当下流行? [color=rgba(0, 0, 0, 0.9)]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在咱们小时候,很少会听到“穷就别生”这样的说法,为什么现在条件变好,反而这种声音越来越多?
在我看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与当下愈演愈烈的 “内卷风”有很大的关系。
就拿教育来说,竞争从幼儿园就已经拉开序幕,与之相对应的,是比过去翻了几番的投入。
结果却差强人意,换句话说,养娃的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
为了能让孩子在持久战中站稳脚跟,家长们只能孤注一掷地投入,咬牙买学区房,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一年在孩子教育上花几万甚至十几万,早已不是新鲜事。
而且,随着时代变迁,咱们做家长的,想法也发生了改变。
我们的父辈大多会觉得,孩子吃饱穿暖、成绩不错就够了。
可现在的父母,几乎都盼着孩子能活得丰富多彩,体验更精彩的世界。
所以,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产品与服务,我们会心甘情愿地 “掏钱包”:
从矫正牙齿的牙套,到价值不菲的生长针,再到毕业时的 “仪式感旅行”……只要是觉得对孩子有好处,哪怕踮起脚也要够一够。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8万元
在这种大环境下,那些对孩子投入没那么多的父母,难免就会显得有些“不合群”。
生活在这类家庭里的孩子,情绪上出现波动,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发达的网络让他们能够通过手机、电视等,轻易看到不同家庭的生活模样。
当同龄人晒出精致的生活照片、收到的珍贵礼物时,他们的感官会不断被刺激。
[color=rgba(0, 0, 0, 0.9)]
有的孩子会忍不住幻想,甚至偷偷憧憬自己要是富二代该多好。
可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只会加剧他们内心的委屈和不平衡,久而久之,这些情绪便可能转嫁到父母身上。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于高中生群体中,而是渗透在人生的多个场景里。
比如,有的大学生会因为父母给的生活费达不到预期而心生抱怨,还有些刚步入社会、准备组建小家庭的年轻人,会责怪父母无法为自己的新生活提供启动资金……
两难的70、80后父母 [color=rgba(0, 0, 0, 0.9)]
在不甚明朗的经济环境里,大人会萌生“穷就不要生孩子”的想法,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
在我身边,就有年轻小伙伴,因为担心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干脆选择了不婚不育。
虽说我自己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但对他们的选择,我是理解并支持的。
毕竟,生育从来不止是 “生下孩子” 这么简单,它背后承载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
不仅要把孩子抚养成人,更要努力让他们能在这个社会上有尊严、有底气地生活。
相比之下,真正让人揪心的,还是从孩子嘴里听到 “穷就别生” 这样的话。
对我们这些80后家长来说,这话就像一把尖刀,狠狠扎在心口。
咱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物资匮乏是常态,也很少有人享受过细致的关爱,许多事都是自己扛,才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正是因为尝过生活的苦,深知其中的无奈和艰辛,所以我们努力学习、拼命“搬砖”,就是希望能够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别让他们再走自己的老路。
[color=rgba(0, 0, 0, 0.9)]
[color=rgba(0, 0, 0, 0.9)]再加上如今教育模式发生转变,社会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更得卯足劲往前冲,竭尽全力地对他们进行托举。 [color=rgba(0, 0, 0, 0.9)]
本以为这样掏心掏肺的付出,能换来孩子的理解与感恩,到头来却听见这样冷冰冰的话,要说心里不难受,那一定是假的。可现实就是如此,内卷的漩涡让差距无处不在,有差距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难免会觉得失落。
孩子们的未必是真的嫌弃父母,只是在 “别人都有,我却没有” 的失落里,找不到更好的宣泄方式,才把最伤人的话抛给了最亲近的人。
至于该怎么应对,眼下确实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法子——大环境就像一张密网,我们都在网里,能挣动的地方非常有限。
以前说 “鸡娃不如鸡自己”,现在看来,得改成 “鸡娃更要鸡自己”了不过至少有一点可谈,不管物质条件如何,都要给孩子满满的爱。
只花钱没有爱,最后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不花钱也没有爱,最后大概率是仇人。[ 还是低估了中年生活的不容易。现在越来越深刻体会那句话的分量:人生是一场修行。
想起黑塞写的《悉达多》,悉达多成为佛陀那漫长的修行中,先后看破名利、友谊、爱情、亲情,最后大彻大悟、终得圆满。我有时想,把亲情设置成最后一道是有原因的。相比其他,子女是我们最难割舍、最愿为之付出一切的羁绊。他们很难,但也正因为难,我们才因他们获得最大的成长和升华。
摘自mom看世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