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的奶奶们,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觉: 孙子孙女小时候,巴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粘着你,吃饭要你喂,睡觉要你哄,摔倒了第一个找你哭。 那时候你觉得,哎呀,这孩子跟我最亲了,心都化了。 可慢慢地,孩子长大了,话也少了,不爱跟你说心里话了,有时候还关起门来不让你进屋。 你热情地问两句,他就“嗯”“哦”敷衍几下,甚至还甩脸子。 你心里是不是会想:“我一把年纪了,辛辛苦苦带你大,你怎么就不跟我亲了呢?” 不少奶奶都会疑心,是不是儿媳妇在孩子面前说我坏话了?是不是孩子爸妈“教唆”他离我远点? 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是谁在背后挑拨,而是下面这3个原因,让孩子和奶奶之间慢慢“有了距离”。 小时候,孩子的世界就那么大,最亲近的人就是天天陪着他的奶奶。 可一上幼儿园、小学,他接触的人多了,慢慢就会把感情分给老师、同学,甚至动画片里的角色。 有个奶奶说,孙子小时候每天放学回来都扑她怀里,现在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关门写作业。 问他学校里发生什么事,他说一句“没啥”,就不吭声了。 你看,他不是不亲你,而是他在长大,他的心思和注意力,开始往别的地方走了。 就像你年轻时候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跟自己妈妈也没小时候那么黏糊了。 但你心里还是爱妈妈的,对吧? 孩子也是一样。 亲情不会没了,只是表达方式变了。 这时候,咱不妨试试换个方式参与他的世界。 别一味地问“今天吃了什么”“考了多少分”,你可以问:“你们班谁最爱捣蛋啊?”、“你最喜欢哪门课?” 这种话题,他反而更愿意聊。 你愿意听、愿意了解,他就会慢慢把你重新“请”进他的世界。 很多奶奶都说:“我这是为他好啊。” 可咱也得承认,有时候我们操心得太多了,孩子会觉得你“管得太宽”。 邻居家一位奶奶,每天追着孙子喂饭,饭都凉了还端在手里; 孩子玩手机玩晚了,奶奶在一旁不停地说; 写作业写得慢,奶奶就在一旁唠唠叨叨。 结果孩子一看到奶奶就说:“你别管我行不行?” 奶奶听了心里别提多委屈,可她也没想过,孩子其实是在逃避那种“太紧张”的氛围。 咱们的爱,别让孩子感到是负担。 有时候,你退一步,孩子反而更愿意靠近你。 比如吃饭问题,你不催,他饿了自然吃; 玩手机问题,你先和爸妈沟通统一标准,不当着孩子面反复说; 做作业,你就在旁边安静地陪着,不打扰。 这对孩子来说,就是“舒服的存在”。 孩子越大,越想要自己的空间。 他不是故意冷落你,而是他也在摸索怎么“长大”,当奶奶的,不妨学会适当放手,把“牵手”变成“守护”。 其实很多奶奶都没太意识到——有时候,自己是无意中“站错了队”。 比如: 孩子妈妈规定不能吃糖,奶奶却觉得“吃点不碍事”,偷偷给; 爸爸不让看电视,奶奶说“就看一会儿没事”,孩子开心了; 妈妈教育孩子别撒谎,奶奶却说“没事,咱不跟你妈说”…… 你以为你是在“护着孩子”,孩子却慢慢觉得你和爸妈不一样,甚至觉得你“不是一个世界的”。 孩子在一边是爸爸妈妈的规矩,一边是奶奶的“特殊待遇”中间来回跳,他会很累。 久而久之,为了少麻烦,他可能干脆就疏远你了。 孩子不是不亲你,是他不知道该怎么亲你。 最好的办法,是大人之间先达成一致。 你有不同看法没关系,但别当着孩子的面反驳爸妈。 奶奶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过客”,只是角色要悄悄转变一下。 小时候,你是他的依靠; 长大后,你是他的后盾。 亲情不是靠“管”和“惯”维系的,而是靠理解和尊重。 你愿意放手一点,孩子反而会靠近你一点; 你越能站在他角度考虑,他越能懂得你的爱。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亲近,不是天天黏在一起,而是隔着岁月和成长,依然记得你给的温暖。” 孩子越长大,奶奶的“陪伴方式”就越要变。 你退后一步,不是失去亲情,而是让亲情更深、更久。 你家孩子,也有这些“越来越不亲”的表现吗? 文章来源于佑子爸爸育儿,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