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彻底休息,什么样的孩子适合“逼一逼”呢? 这应该是所有厌学孩子家庭都想知道的问题。 其实很难写,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我不会建议家长轻易决定不让娃上学,我们得利用一切机会,让娃至少觉得自己是个正常小孩,不至于待家一段时间后感觉被边缘化。 但,大部分来说,我会建议家长们去接受一段时间的“彻底失控期”,给到孩子一个“真空”环境,好好休息。 当然,如果感受到家长自己还处于一个十分控制的阶段,我也不会强求他们彻底放弃“改造”的想法,完全接纳孩子。 因为这就像练功,一个人基本功还没到位,就想让他们修炼神功,显然不现实——强求家长跟强求孩子一样,也是一件会背道而驰的事情。 因此,一切还得顺每个人的“势”才行。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标准,我会说: 如果孩子彻底停下,那我们就先陪Ta静养。 如果孩子还能走几步,那就陪Ta慢慢走。
那么这个标准应该如何理解呢? 目前厌学的孩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就是,还能上学,但整天唉声叹气,骂老师骂学校,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想做作业,疯狂玩手机。 也偶有躯体化症状,如失眠、头疼、肚子疼等。 但是,这些娃还有自己的一些动力和支持,属于尚能润滑带动的暂时“卡壳系统”。 比如,拥有基本的社交能力。 还能和队友组队打游戏、愿意参加亲戚婚礼或聚会、不想上学但偷偷去图书馆看书、不上学但能在家刷题等。 比如,拥有间歇性能量迸发的时刻。 还能熬夜画动漫、自发研究烘焙食谱、自己在家搞某种“科研”装置等等。 还有就是,家庭存在潜在同盟。 比如弟弟不上学,爸爸妈妈不理解,但是姐姐却主动分享自己曾经的厌学经历;妈妈(或爸爸其中一个)经过学习和心理咨询自我成长,愿意、也有勇气陪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熬”的... 第二类,就是请假越来越多,精神萎靡,话少,眼神暗淡,经常哭,偶尔有自伤行为,甚至谈到轻生念头等。 多数已经出现躯体化反应,或失眠,或身体各处出现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等。 比如谈到上学就面色发白,手脚冰凉的孩子;一提上学就整晚失眠的孩子;早晨起来想到要上学早饭都吃不下的孩子;在学校频繁拉肚子、胃痛、头痛的孩子... 还有一些已经形成创伤性条件反射的孩子。 比如某娃靠近学校的厕所就干呕,因为曾经Ta被同学在厕所霸凌;有的娃看到校门口贴着的通知就浑身发抖,因为曾经被人用“贴海报”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有以上表现的孩子,我建议尽可能让孩子彻底休息,不要再逼着娃上学了,命比学重要啊! 当然,也包括一些家庭系统瓦解的孩子。 父母坚持不了10分钟不吵架;父母长期处于“救火模式”,父亲主张来硬的,妈妈偷偷帮孩子写假条,祖辈不断说“都是手机害的”,这种分裂的家庭会让孩子成为战场的中心。 这样的家庭需要优先修复家庭沟通的桥梁,而非强迫孩子上学。
孩子生“病”绝对不是个单一性问题,如果“病”得很重,那就更加了——他们在为整个家庭系统生病。 家庭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像一座老式座钟,当某个个齿轮停摆时,需要的不是强行拨动指针——那没用——而是要打开后盖检查发条是否太紧、齿轮间是否卡着异物。 有时候整个系统停摆,才能听见那些被滴滴答答声掩盖的、细微的金属疲劳的呻吟。 所以孩子厌学是个机会,我们的家庭问题正在出现窗口期。抓住它,好好修理一番。 所以我想提醒家长们: 你们的孩子不是在拒绝生长,而是在用疼痛提醒整个家族——有些代际传递的生存模式,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当祖辈的铁血教育、母亲的过度保护、父亲的成功焦虑在家庭系统中碰撞时,孩子往往成为被迫消化这些冲突的容器。 容器容不下的时候,就会出毛病。 下次看见孩子紧闭房门时,不妨先敲敲自己内心的门板:我们是真的在帮助这个生命成长,还是在恐惧他人的评价? 是时候把“上学”这个命题放回它该在的位置——它不是衡量家庭价值的标尺,只是万千成长路径上的一条溪流罢了。 真正的治愈,始于整个家庭敢于承认:我们的系统要升级了。
还有点动力的孩子,我会建议父母扛一扛,推着Ta慢慢走,过了某个艰难期也就过去了。 彻底没能量的孩子,就彻底休息一阵子吧。 只是,千万别只看上面两句话啊,因为我过去反复说过:无论勉力上学还是休学在家,我们当父母的都不可能轻松。 最终能不能扛下来,还得看父母的心力和成长。 因为,这两类孩子都属于有能量危机的孩子,都需要补给,不然就会有风险。 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支持孩子勉力上学的家长会更难些。 如果说彻底休学的孩子要的是彻底的允许,家长除了要先理解,再接纳,再给爱、赋能。 最大的敌人是解决我们内心的控制欲。 那么,推着孩子上学的家长除了以上这些,你还要准备好一颗强韧的心脏:准备好随时可能被失望所吞没;无休止地跟孩子拉锯。 最大的敌人是对抗我们的挫败感和耐心。
要说方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去阻力(学业难度和人际压力),给拉力(未来吸引),增加内驱力(我很重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只能大致说一些参考的方法: 确定核心目标:重建孩子的安全感,修复家庭的情感联结。 1. 重新养育(全家合力)。 孩子这个时候大部分会退行,有的会退行到婴儿期。 说白了,就是把没有满足过的都要满足一遍,以确认“妈妈是爱我的,我是重要的”这回事。 要挥霍金钱、挥霍时间、挥霍健康。 所有这些挥霍中都有一种他们自己难以觉察的需要——确认我很重要。 那么在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让孩子任性一把,找到一个最高点——也就是你已经完全无法承受的点,然后稍稍等待,再慢慢收紧。 这个度只能自己把握,不是无节制地满足,因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对孩子分化出自我也相当重要。 然后是很多很多的陪伴、爱、理解...让孩子在你眼中看到一个优秀的Ta自己。 2. 爱是第一,规则也不能完全放弃。 允许“暂停”,但不允许“真空”。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不去学校,那就让他完全自由。” 但事实上,彻底的无序反而会加剧焦虑。 我们可以设定一些低压力但稳定的生活结构,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哪怕只是比前一天早10分钟)。 每周至少一次家庭活动(哪怕只是拼拼图或散步)。 让孩子承担一项“无压力但有意义”的家庭任务(如照顾宠物、整理家庭照片)。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即使不按社会时钟走,生活仍然有节奏和意义。 3. 提高自我效能感: 很多休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抵触,但他们对“生活技能”可能仍有兴趣。 比如: 如果孩子喜欢美食,可以鼓励他研究食谱、管理家庭一周饮食预算。 如果孩子喜欢游戏,可以引导他学习简单的编程或视频剪辑。 如果孩子对社交恐惧,可以从“线上兴趣小组”开始,逐步建立人际信心。 这些活动不直接关联学业,但能帮助孩子重新找回“我能做到”的掌控感。 确定核心目标:减少阻力,增加动力,让孩子在“可承受范围”内逐步适应。 除了以上休学孩子要做的我们也要继续做以外,还得... 小步“前进”策略: 1. 放低要求,把每一天出勤都当作是你和孩子赚的,而不是应得的,不要期待“突然恢复全天出勤”,而是采用渐进式适应: 第一周:每天只去半天,下午回家休息。 第二周:尝试完整一天,但允许每周有一天“喘息日”。 第三周:挑战连续两天出勤,成功后给予非学业奖励,如一次家庭电影夜。(建议尽量不给物质奖励,以免孩子觉得这是交换)。 关键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进步”而非“惩罚”。 2. 灵活处理孩子的请假要求: 可以制定一个“不完美出勤计划”,比如每月有3-5次“逃亡”机会,这几天可以拿来休息(记得不是你制定,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 允许有1-2天的灵活机动日,比如,某天感觉特别不好,可以提前12小时发布一个“撤退”声明。 这不是溺爱,而是真正理解他们的难处。 这也不是不爱,而是你在用一些规则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状态。 建立“情绪缓冲带”: 很多孩子抗拒上学,是因为他们在学校积累的负面情绪无处释放。 我们可以,让孩子放学后有一个“情绪出口”(如写日记、画画、运动)。 也可以在孩子书包夹层塞上你亲手书写的卡片: “第三节数学课后可以吃掉这颗巧克力哦!” “如果今天和同学说话了,就给自己的笑脸本上画个笑脸以示奖励!” 等等。 把上学变成闯关游戏而非生死战场。 家长不做“审判者”,而是做“倾听者”——不急着给建议,而是先问: “今天最难熬的是哪一刻?” 当孩子说,明天特别不想上学时,不要劝说或责备,而是说: “把我的一半力气借给你!”同时做出传递能量的滑稽动作。 比如有位爸爸发明了“充电五分钟”仪式——上学前让孩子把双手贴在他后背“吸取能量”,意外缓解了分离焦虑。 有位智慧妈妈还跟我说,她在女儿特别焦虑的时候,会说: “你是不是感觉胸口压了一块大石头?” 然后做一个搬石头的动作,假装从女儿胸口把石头搬开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上学=痛苦”的条件反射,让孩子知道“情绪可以被接纳”。
最终,家庭的“系统升级”才是真正的解药。 孩子的厌学,往往是一个家庭需要“系统升级”的信号。 真正的改变,不是让孩子“重新适应旧系统”,而是让整个家庭“共同创造新系统”。 我们的工作不是“修复孩子”,而是去发掘家庭更健康的互动模式。 当父母不再把“上学”当作唯一标准,当家庭能提供真正的安全感而非压力时,孩子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还是那两句话: 如果孩子彻底停下,那就先陪他“静养”。 如果孩子还能走几步,那就陪他“慢慢走”。 最终的目标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找到更适合的生存方式”。 家庭就像一座花园,有的植物需要阳光,有的需要阴凉。 真正的智慧,不是强行改变每株植物的生长方式,而是调整整座花园的生态,让每棵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篇幅有限,纸短情长,匆匆写就,能言说的不过万一,真正的方法掌握在智慧的你们手中。 文章来源于男孩派,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