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厌学的孩子中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推一推,什么样的孩子需...

前天 17:29 3224 0

[复制链接]
期待完美自己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前天 17:29 |阅读模式

期待完美自己 未绑定微信 楼主

前天 17:29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彻底休息,什么样的孩子适合“逼一逼”呢?
这应该是所有厌学孩子家庭都想知道的问题。
其实很难写,似乎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我不会建议家长轻易决定不让娃上学,我们得利用一切机会,让娃至少觉得自己是个正常小孩,不至于待家一段时间后感觉被边缘化。
但,大部分来说,我会建议家长们去接受一段时间的“彻底失控期”,给到孩子一个“真空”环境,好好休息。
当然,如果感受到家长自己还处于一个十分控制的阶段,我也不会强求他们彻底放弃“改造”的想法,完全接纳孩子。
因为这就像练功,一个人基本功还没到位,就想让他们修炼神功,显然不现实——强求家长跟强求孩子一样,也是一件会背道而驰的事情。
因此,一切还得顺每个人的“势”才行。
如果一定要说一个标准,我会说:
如果孩子彻底停下,那我们就先陪Ta静养。
如果孩子还能走几步,那就陪Ta慢慢走。
94b84dc5374f9c74e3979ed149ab5c9e.jpeg
那么这个标准应该如何理解呢?
目前厌学的孩子基本上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就是,还能上学,但整天唉声叹气,骂老师骂学校,脾气暴躁,经常发火,不想做作业,疯狂玩手机。
也偶有躯体化症状,如失眠、头疼、肚子疼等。
但是,这些娃还有自己的一些动力和支持,属于尚能润滑带动的暂时“卡壳系统”。
比如,拥有基本的社交能力。
还能和队友组队打游戏、愿意参加亲戚婚礼或聚会、不想上学但偷偷去图书馆看书、不上学但能在家刷题等。
比如,拥有间歇性能量迸发的时刻。
还能熬夜画动漫、自发研究烘焙食谱、自己在家搞某种“科研”装置等等。
还有就是,家庭存在潜在同盟。
比如弟弟不上学,爸爸妈妈不理解,但是姐姐却主动分享自己曾经的厌学经历;妈妈(或爸爸其中一个)经过学习和心理咨询自我成长,愿意、也有勇气陪孩子一起成长一起“熬”的...
第二类,就是请假越来越多,精神萎靡,话少,眼神暗淡,经常哭,偶尔有自伤行为,甚至谈到轻生念头等。
多数已经出现躯体化反应,或失眠,或身体各处出现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等。
比如谈到上学就面色发白,手脚冰凉的孩子;一提上学就整晚失眠的孩子;早晨起来想到要上学早饭都吃不下的孩子;在学校频繁拉肚子、胃痛、头痛的孩子...
还有一些已经形成创伤性条件反射的孩子。
比如某娃靠近学校的厕所就干呕,因为曾经Ta被同学在厕所霸凌;有的娃看到校门口贴着的通知就浑身发抖,因为曾经被人用“贴海报”的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有以上表现的孩子,我建议尽可能让孩子彻底休息,不要再逼着娃上学了,命比学重要啊!
当然,也包括一些家庭系统瓦解的孩子。
父母坚持不了10分钟不吵架;父母长期处于“救火模式”,父亲主张来硬的,妈妈偷偷帮孩子写假条,祖辈不断说“都是手机害的”,这种分裂的家庭会让孩子成为战场的中心。
这样的家庭需要优先修复家庭沟通的桥梁,而非强迫孩子上学。
84beff1518d15513f1b89a56e2aeb068.jpeg
孩子生“病”绝对不是个单一性问题,如果“病”得很重,那就更加了——他们在为整个家庭系统生病。
家庭这个复杂的系统就像一座老式座钟,当某个个齿轮停摆时,需要的不是强行拨动指针——那没用——而是要打开后盖检查发条是否太紧、齿轮间是否卡着异物。
有时候整个系统停摆,才能听见那些被滴滴答答声掩盖的、细微的金属疲劳的呻吟。
所以孩子厌学是个机会,我们的家庭问题正在出现窗口期。抓住它,好好修理一番。
所以我想提醒家长们:
你们的孩子不是在拒绝生长,而是在用疼痛提醒整个家族——有些代际传递的生存模式,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当祖辈的铁血教育、母亲的过度保护、父亲的成功焦虑在家庭系统中碰撞时,孩子往往成为被迫消化这些冲突的容器。
容器容不下的时候,就会出毛病。
下次看见孩子紧闭房门时,不妨先敲敲自己内心的门板:我们是真的在帮助这个生命成长,还是在恐惧他人的评价?
是时候把“上学”这个命题放回它该在的位置——它不是衡量家庭价值的标尺,只是万千成长路径上的一条溪流罢了。
真正的治愈,始于整个家庭敢于承认:我们的系统要升级了。
77882eb060fa29d9b130b7e43e150020.jpeg
还有点动力的孩子,我会建议父母扛一扛,推着Ta慢慢走,过了某个艰难期也就过去了。
彻底没能量的孩子,就彻底休息一阵子吧。
只是,千万别只看上面两句话啊,因为我过去反复说过:无论勉力上学还是休学在家,我们当父母的都不可能轻松。
最终能不能扛下来,还得看父母的心力和成长。
因为,这两类孩子都属于有能量危机的孩子,都需要补给,不然就会有风险。
很多时候,我甚至觉得支持孩子勉力上学的家长会更难些。
如果说彻底休学的孩子要的是彻底的允许,家长除了要先理解,再接纳,再给爱、赋能。
最大的敌人是解决我们内心的控制欲。
那么,推着孩子上学的家长除了以上这些,你还要准备好一颗强韧的心脏:准备好随时可能被失望所吞没;无休止地跟孩子拉锯。
最大的敌人是对抗我们的挫败感和耐心。
21bda19e820cd2671b598f95362d434c.jpeg
要说方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去阻力(学业难度和人际压力),给拉力(未来吸引),增加内驱力(我很重要)。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只能大致说一些参考的方法:
  • 当孩子彻底休学,我们该做什么?


确定核心目标:重建孩子的安全感,修复家庭的情感联结。
1. 重新养育(全家合力)。
孩子这个时候大部分会退行,有的会退行到婴儿期。
说白了,就是把没有满足过的都要满足一遍,以确认“妈妈是爱我的,我是重要的”这回事。
要挥霍金钱、挥霍时间、挥霍健康。
所有这些挥霍中都有一种他们自己难以觉察的需要——确认我很重要。
那么在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让孩子任性一把,找到一个最高点——也就是你已经完全无法承受的点,然后稍稍等待,再慢慢收紧。
这个度只能自己把握,不是无节制地满足,因为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也有力所不能及的地方,对孩子分化出自我也相当重要。
然后是很多很多的陪伴、爱、理解...让孩子在你眼中看到一个优秀的Ta自己。
2. 爱是第一,规则也不能完全放弃。
允许“暂停”,但不允许“真空”。
有些家长认为:“既然孩子不去学校,那就让他完全自由。”
但事实上,彻底的无序反而会加剧焦虑。
我们可以设定一些低压力但稳定的生活结构,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哪怕只是比前一天早10分钟)。  
每周至少一次家庭活动(哪怕只是拼拼图或散步)。  
让孩子承担一项“无压力但有意义”的家庭任务(如照顾宠物、整理家庭照片)。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控制”,而是让孩子感受到,即使不按社会时钟走,生活仍然有节奏和意义。
3. 提高自我效能感:
很多休学的孩子对“学习”充满抵触,但他们对“生活技能”可能仍有兴趣。
比如:  
如果孩子喜欢美食,可以鼓励他研究食谱、管理家庭一周饮食预算。  
如果孩子喜欢游戏,可以引导他学习简单的编程或视频剪辑。  
如果孩子对社交恐惧,可以从“线上兴趣小组”开始,逐步建立人际信心。
这些活动不直接关联学业,但能帮助孩子重新找回“我能做到”的掌控感。
0e3383fab4e349a000a0307273f71400.jpeg
  • 当孩子还能“推一推”:如何提供有效支持?


确定核心目标:减少阻力,增加动力,让孩子在“可承受范围”内逐步适应。
除了以上休学孩子要做的我们也要继续做以外,还得...
小步“前进”策略:
1. 放低要求,把每一天出勤都当作是你和孩子赚的,而不是应得的,不要期待“突然恢复全天出勤”,而是采用渐进式适应:  
第一周:每天只去半天,下午回家休息。  
第二周:尝试完整一天,但允许每周有一天“喘息日”。  
第三周:挑战连续两天出勤,成功后给予非学业奖励,如一次家庭电影夜。(建议尽量不给物质奖励,以免孩子觉得这是交换)。  
关键在于让孩子感受到“进步”而非“惩罚”。
2. 灵活处理孩子的请假要求:
可以制定一个“不完美出勤计划”,比如每月有3-5次“逃亡”机会,这几天可以拿来休息(记得不是你制定,而是和孩子一起制定)。
允许有1-2天的灵活机动日,比如,某天感觉特别不好,可以提前12小时发布一个“撤退”声明。  
这不是溺爱,而是真正理解他们的难处。
这也不是不爱,而是你在用一些规则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状态。
建立“情绪缓冲带”:
很多孩子抗拒上学,是因为他们在学校积累的负面情绪无处释放。
我们可以,让孩子放学后有一个“情绪出口”(如写日记、画画、运动)。
也可以在孩子书包夹层塞上你亲手书写的卡片:
“第三节数学课后可以吃掉这颗巧克力哦!”
“如果今天和同学说话了,就给自己的笑脸本上画个笑脸以示奖励!”
等等。
把上学变成闯关游戏而非生死战场。   
家长不做“审判者”,而是做“倾听者”——不急着给建议,而是先问:
“今天最难熬的是哪一刻?”  
当孩子说,明天特别不想上学时,不要劝说或责备,而是说:
“把我的一半力气借给你!”同时做出传递能量的滑稽动作。
比如有位爸爸发明了“充电五分钟”仪式——上学前让孩子把双手贴在他后背“吸取能量”,意外缓解了分离焦虑。
有位智慧妈妈还跟我说,她在女儿特别焦虑的时候,会说:
“你是不是感觉胸口压了一块大石头?”
然后做一个搬石头的动作,假装从女儿胸口把石头搬开了。
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上学=痛苦”的条件反射,让孩子知道“情绪可以被接纳”。
64fe259658451fdb55b8ae18a6bd7154.jpeg
最终,家庭的“系统升级”才是真正的解药。
孩子的厌学,往往是一个家庭需要“系统升级”的信号。
真正的改变,不是让孩子“重新适应旧系统”,而是让整个家庭“共同创造新系统”。  
我们的工作不是“修复孩子”,而是去发掘家庭更健康的互动模式。
当父母不再把“上学”当作唯一标准,当家庭能提供真正的安全感而非压力时,孩子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还是那两句话:
如果孩子彻底停下,那就先陪他“静养”。  
如果孩子还能走几步,那就陪他“慢慢走”。  
最终的目标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找到更适合的生存方式”。  
家庭就像一座花园,有的植物需要阳光,有的需要阴凉。
真正的智慧,不是强行改变每株植物的生长方式,而是调整整座花园的生态,让每棵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篇幅有限,纸短情长,匆匆写就,能言说的不过万一,真正的方法掌握在智慧的你们手中。
文章来源于男孩派,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新手路上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

帖子2

积分22

图文推荐

  • 中国十大特产

    国内各地都有让人念念不忘的特产美食,我走遍大江

  • 梅州这种特产,药用价值极高!

    产品简介三圳淮山是梅州市蕉岭县特产,外观呈黄褐

  • 重庆一日深度游攻略,保姆级,超详细!

    重庆应该怎么玩?看你有几天时间,如果在重庆只有

  • 云上花海!新兴这里的油桐花已盛开,快来打

    人间四月芳菲盛,新兴无处不飞花。随着气温回暖,

  • 五一假期去哪玩?这些适合全家一起的旅游地

    五月的微风,轻轻唤醒了沉睡的自然界,山川湖海皆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