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心理作者,生养孩子之后,我和很多父母一样,更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也时刻对孩子将会触碰到的外界保持关注。
最近看到的一些深度报道,刷新了我对新一代孩子世界的认知。
比如中小学生标配,人手一个的儿童电话手表。
很多家长给孩子购入电话手表的初衷,是方便联系孩子,能实时定位孩子在哪里。
但令家长意想不到的是,一块电话手表,某一天竟然会演变成孩子的“精神鸦片”。
孩子们沉迷手表的时间越来越长,除听歌、玩游戏、聊天之外,甚至还能添加许多天南海北的好友;
同时在这块小小的屏幕背后,还滋生出了许多看不见的商业交易,诈骗、网暴和涉黄也时常会发生。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为什么会发生?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探讨。
很多家长应该很熟悉,某款国内的儿童手表,拥有“碰一碰加好友”和“微聊”功能。
它是一个封闭的儿童社交网络,只有同品牌手表用户才能互相加好友,进行语音视频聊天。
除实时通讯、定位查找外,它还自带等级功能:
孩子使用手表时间越长,添加好友越多,经验值就越高,等级也就越高。
除此之外,它的社交功能还包括:好友圈、等级徽章、主页点赞等机制。
这最终推动了该款电话手表的圈子文化,从线上一直蔓延到现实——
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如果一个孩子的手表不是这个牌子,就会被排除在社交圈外。
一名四年级女孩的父亲告诉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他在小区里,曾亲眼看见几个用该款电话手表的孩子聚在一起,奚落另一个使用其他品牌手表的孩子。
另外在使用该品牌电话手表的用户主页圈,也存在着隐形的等级制度:
主页点赞高的孩子会“歧视”低点赞的孩子;
而主页点赞特别高(≥100万)的孩子,就会被圈子里的人奉为“大佬”。
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交友的目的不再单纯,更像是一种功利互换:你给我点赞,我给你点赞;
一旦某个孩子无法提供点赞功能,就会被别的孩子从好友名单中删除并替换(手表的好友名单上限是150人)。
除了点赞,还有孩子会模仿成年人网恋交友。
他们会在好友圈留下一句cpdd(找情侣请联系我),而后与陌生人组成圈内情侣,互叫老公老婆。
且跟手机、电脑不同,电话手表时刻戴在孩子手上,孩子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它进行点赞、聊天。
在这个圈子里,商业买卖、网暴、网络诈骗,甚至涉黄都有可能会发生。
17岁的阡陌曾接受凤凰网科技记者采访,她的主页点赞数超过200万,属于“大佬中的大佬”。
与此同时,她也是一名bot代理商,手下有近50个二级代理商,都是未成年人。
她所售卖的bot,能够利用技术手段给手表用户的主页圈“刷赞”,帮助用户快速成为“大佬”。
通过售卖bot,她一年赚了6万多元钱。
可随着知名度越来越高,她的烦恼也越来越多:
有人会对她言语骚扰,甚至无缘由辱骂她;
有人冒名顶替她,打着她的旗号卖bot骗钱;
也有人以“手机被没收,需买备用机”为由向她借钱,而后销声匿迹……
除了像阡陌一样做代理商以外,圈子里还有其它小生意可做:
比如卖号(一个主页点赞100万的账号价值1000元)、开小店、给别人拍视频、代理运营账号...…
甚至,还有一些成年人会用电话手表添加孩子,再引流到其他平台,给一些好处,引诱孩子穿着暴露做一些指定动作……
真可谓是乱象丛生。
那么问题来了——
这样一种隐藏在儿童电话手表背后的乱象,它为什么会出现,且愈演愈烈?
一方面源于儿童电话手表本身的设计理念:
它通过等级功能、等级徽章、主页点赞机制,不断鼓励孩子在手表上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
另一方面则源于孩子现实的孤独、内在的空虚。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曾采访一些沉溺于某款电话手表的孩子,
他们的家庭氛围、成长环境不一样,但共同点就是孤独、空虚。
比如一位是13岁的初一学生吴路。
吴路有一对控制欲非常强的父母,会严格管理他的手机,甚至翻看他的微信聊天记录。
有一回,父亲在微信上翻到他和朋友“骂来骂去”的聊天,大发雷霆,勒令他不要和那个朋友再来往。
事实上,吴路跟朋友“骂来骂去”,只是单纯为了解压,因为他觉得生活太无聊了。
电话手表是唯一一个没被父母监控的“法外之地”,令吴路得以在严丝合缝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丝空隙。
但那里,他可以发日常心情,也可以发一些他看的小说“书评”,自由地做自己。
每天晚上,他都会用电话手表跟朋友聊天。
他说:“我现在只有两个东西,吃好吃的东西,跟朋友聊天,其他也不敢奢求”。
又比如一位18岁的高三女孩林韵涵。
林韵涵是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性格孤僻,社交和沟通能力偏弱。
她不知道如何跟人聊天,只会生硬的重复“你好”、“谢谢你”、“对不起”。
从小到大,她在班上一直没什么朋友,甚至还会被排挤。
电话手表圈对她来说,就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没人知道她在现实中多么“奇怪”,会有人主动跟她打招呼聊天。
为了维持友谊,她曾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车上,用两个多小时抱着手表不停地点赞。
这份努力带来的回报是:她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大佬”,主页点赞量高达110万。
随后不少人带着各自的动机,主动过来跟她交朋友:
有人会每天对她嘘寒问暖,为她提供情绪价值;
有人会逢年过节主动给她发红包,塞十几块钱;
甚至,还有人跟她组成圈内情侣,要求看她的私密照片……
这一度令她感觉非常累,忍不住质疑沉迷手表圈的意义。
为此,她前前后后“退圈”了4次,但现实中依旧没有朋友的她,又一次次回到圈子里来……
她并不享受这个圈子里充满浮躁和虚无的功利氛围;
但除此之外,她又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缓解孤独、安放自我的安全角落。
这是林韵涵的矛盾与无奈,也是现实中因孤独而沉迷手表圈的孩子们共同的矛盾与无奈。
透过隐藏在电话手表背后的种种乱象,我感到深深的无力与担忧:
一个原本为了安全和沟通而存在的工具,竟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孩子们的“精神鸦片”。
它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孩子在成长中所面临的深层困境。
孩子本应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他们的世界应该是开放、自由、充满探索的。
但如今,他们却被困在了一个封闭的社交系统里,把情感需求异化成了某种功利性的交易。
这不仅仅是一块电话手表的问题,而是关于教育的问题:
我们给孩子提供了太多外在的工具,却忽视了他们内在的情感需求;
我们用技术去管理孩子,却忘了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理解、陪伴和情感链接。
电话手表之所以会演变成这样,是因为它触及了孩子们内心最深层的需求:
被看见、被接纳、被喜欢。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归属感,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通过电话手表,他们获得了一个看似安全、封闭的社交空间——
从中可以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用点赞、等级、徽章来构建一种虚拟的价值成就。
但这种建立在数字和点赞之上的虚假价值感,是非常脆弱的。
因为当一个孩子为了获得点赞而不断刷屏,为了维持“大佬”的身份而付出巨大努力时,
Ta其实是在用一种扭曲的方式满足自己对爱和认可的渴望。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逐渐失去了对真实关系的体验,也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力。
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关系还可能被商业力量所利用。
那些像阡陌一样的孩子,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了一些利益,却也成为了剥削的工具。
他们被卷入了一种成人世界的交易逻辑,甚至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就已经被人性在利益之下的复杂与黑暗所吞噬。
这不仅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伤害,更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一种亵渎。
同时,像林韵涵这样的孩子,
她在现实中可能因为性格、能力、外貌等原因被排斥,这令她感到孤独、无助。
于是电话手表成为了她暂时的避风港——
从中他体验到了被需要、被爱的感觉,并获得一种替代性的归属感。
但这种感觉同样也是脆弱的,一旦失去,她可能会更加绝望。
身为孩子的父母——
当看到孩子沉迷于那块小小的电话手表屏幕,为几个赞而欢喜或焦虑时,
我们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手表本身,而是屏幕前那个渴望被真正看见的孩子。
Ta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
Ta很孤独,Ta需要朋友,Ta渴望在我们的世界里成为一个真正被认可、被珍视的“大佬”。
我们无法阻止整个数字时代的洪流,也无法参与设计或改造某款电子产品;
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用我们真实的爱与看见,去填满孩子内在的空虚。
我们可以试着每天放下手机15分钟,全情投入地听孩子聊聊学校的趣事;
将“你作业写完了没”的质问,换成“今天有什么事情让你特别开心吗” 的暖心问候;
在闲暇之余,跟孩子一起做一顿饭、进行一次周末徒步、分享一本好书、看一部电影……
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归属感和成就感足够丰盈时,虚拟世界里的点赞和等级就会逐渐失去它的魔力。
(注:文章人物均为化名)
来源:武志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