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父母的爱远远超过父母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爱都是有要求、有附加条件的。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我们常说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归根结底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有句话说:成为父母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儿,因为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但成为好父母却很难。 父母的一些行为会给孩子造成“毁灭性”影响,很可能导致孩子自卑终生。 很多父母喜欢拿生育当最大的恩情,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认为生了孩子,养了孩子,那么孩子就需要持续感恩戴德,甚至用生育之恩一直向孩子索取回报。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孩子会长期处于巨大的心理压力之下。总是被强调生育之恩需要不断回报,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孩子在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时,都会先考虑是否对得起父母的生育之恩,这可能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担心自己的行为无法满足父母的期望。 导致孩子自我价值感低,孩子容易形成一种扭曲的自我认知。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存在本身不是有价值的,而是因为欠了父母生育之恩才被接纳。 这会使得孩子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总是把父母的需求放在首位,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 面对父母索取和压榨,孩子会不敢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对父母的不满或者是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因为他们觉得表达这些是不孝顺的表现,是对生育之恩的亵渎。 长期的情感压抑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或者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 “我可以平庸,一事无成,但孩子必须出人头地,自学成才!” 很多父母都是这种想法,虽然自己平庸,但要求孩子必须优秀、出色。 在这类父母眼中,他们认为在孩子身上投资了太多的心血和资金,作为孩子,你就应该听我的! 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在学习上,如果父母要求孩子每次考试都要名列前茅,而孩子偶尔考得不好时,就会对孩子各种指责批评,那么就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想法,久而久之,自卑情绪会不断累积。 这类家庭的孩子活得很辛苦,为了满足父母的高要求,孩子会给自己很大的压力。 比如,在才艺培养方面,父母要求孩子在短时间内达到很高的水平,孩子会担心自己做不到,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容易变得焦虑不安,可能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情况。 由于总是达不到父母设定的高标准,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尤其是当孩子一旦出现一点小失误时父母就批评指责,那么会导致孩子自我否定,自信心缺失。 这是郭德纲一直引以为傲的教育方式,但郭麒麟在接受采访时却说:我成就了这种教育方式,这种郭式教育法只适合我一个人,换做另一个人都不行。 这类父母总是贬低孩子,打压孩子,堪称一种精神虐待。 如果孩子有困惑,那接下来父母的回答便是: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我在锻炼你,我是你的家人我怎么可能害你? 在家长长期的语言暴力之下,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受到伤害,继而产生的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渐渐和父母之间远离,不愿意和父母多加交涉,亲子关系也容易出现问题。 除此之外,还还有可能变得叛逆暴躁,父母对孩子生气的初衷可能是好的,只是这样长期的贬低打压的方法,教出来的孩子,他们会在以后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时,容易出现执拗、易怒、暴躁甚至更为严重的情况——狂躁症或躁郁症。 大多数家长之所以实行贬低式教育,是因为从根本上,家长就不认为孩子具有人格和自尊。 在不断贬低的过程中,希望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但实际上会把孩子变得非常的玻璃心,只要家长稍微用言语刺激孩子,孩子的内心就容易受到伤害,甚至越来越害怕家长的言语。 父母看不见孩子的痛苦、焦虑,不会安慰孩子,总认为孩子应该接受父母的一切,包括父母来自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和坏情绪。 父母的坏脾气会让孩子处于一种不安的情绪环境中。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父母又会突然发火,导致他们内心充满焦虑,缺乏安全感。就像在一个随时可能爆发风暴的环境里生活,孩子总是小心翼翼。 为了避免被父母发脾气,孩子可能会变得退缩。他们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犯错引起父母不满。比如在学校里,原本积极参加活动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坏脾气而变得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 前几天看到一则视频,小女孩被同学霸凌,向妈妈哭诉时,妈妈却不断反问:人家凭什么就打你? 小女孩瞬间情绪崩溃:我都说了多少遍了,就是无缘无故打我,你为什么不听!我不再需要你了!
这类家长爱面子,在朋友亲戚面前总是想展现自己厉害,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反而会责怪孩子无能,甚至说都是亲戚朋友,没必要斤斤计较!
孩子在遇到危险或被欺负时,本能地会向父母寻求保护。如果父母不撑腰,孩子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可以依靠的安全港湾。
孩子会在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的不安,这种不安会伴随他们成长,影响他们对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的信任。 甚至孩子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父母保护,是因为自己做错了父母才不会站在自己这边。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信任最依赖的人,请不要破坏这种信任,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
文章来源于 木棉亲子课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