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端溪书院开山办学450周年(1573-2023)的日子。肇庆七星岩龙岩洞洞内西壁近水处,有朱一新、陶浚宣两位山长的题名石刻。原文如下:“光绪己丑,义乌朱一新、会稽陶浚宣、井研廖平、番禺徐铸同游。浚宣题。”石刻高60厘米,宽150厘米,右行竖排横幅,共九列,楷书,刻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龙岩洞内朱一新题名石刻
同游者均为当时名流。朱一新为肇庆两广端溪书院主讲,陶浚宣为广州府广雅书院山长,廖平为著名书法家,徐铸为广雅书院监院。
当时,端溪书院为两广地区有名学府,广雅书院为广东四大书院之一。他们对两广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影响。书院间也常常交流学习。该石刻就是两书院交流的历史印证。山长,即院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
陶浚宣(1846-1912),原名祖望,字文冲,号心云,别号东湖居士,又号稷山居士,绍兴府会稽县人,清末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光绪二年(1876)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会试,挑取朕录方略馆,议叙同知,升知府,擢道员,加三品衔,赏戴花翎。后受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之洞聘请,出任广州府广雅书院山长。
廖平(1852-1932),原名登廷,字旭陵,成都府井研县人,光绪五年(1879)中举人,改名廖平,字季平,晚号六泽,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思想家,一生治经学,著作丰富,有一百多种,其独特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铸,字巨卿,一字香雪,广州府番禺人,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广东著名词人,曾任广州府广雅书院监院,有《香雪堂诗稿》传世。
朱一新(1846-1894),字鼎甫,号蓉生,金华府义乌县人,清同治九年(1870)考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迁湖北乡试副考官。光绪十一年(1885),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因上疏奏《豫防宦寺流弊疏》,弹劾海军用人不当,说总管太监李莲英巡视海军,破坏了“太监不得干政”的祖训,触怒慈禧太后,降为候补主事。后以母病为由,请准回归故里。光绪十三年(1887),应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张之洞的邀请,主讲端溪书院。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广州府广雅书院山长。一生著作丰富,有《奏疏》一卷、《外集》四卷、《汉书管见》四卷、《京师坊巷志》两卷、《佩弦斋文存》三卷、《无邪堂答问》五卷、《诗古文词杂著》八卷、《德庆州志》传世。
朱一新主讲端溪书院期间,兼管星岩书院,倾力于两书院的管理、招生、授课、考核及课程改革等,在吸收传统文化基础上,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工作相当繁重,还完成了《德庆州志》的部分初稿,后来担任广雅书院山长时,仍然继续编纂《德庆州志》。由于过度操劳,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朱一新卒于广雅书院山长任内。英年早逝,阳寿四十九。时任南京府钟山书院山长、原广雅书院首任山长梁鼎芬闻讯后,为好友朱一新撰写挽联:“斯人甚贤,未报君父恩,如何瞑目?视吾犹弟,便倾江海泪,未抵伤心。”
民国十七年(1928),肇庆府高要县马呈图、德庆州梁廷赓为缅怀老师朱一新、梁鼎芬教诲之恩,集资在玉屏岩南麓碧霞宫故址建“朱梁二先生祠”。祠今废。梁鼎芬在副墨岩有题刻。
一幅石刻一段历史。正是“山长游岩留题刻,弟子尊师建公祠。”
文章来源于网友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