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拿着一张大红纸,右手拿着剪刀,畅杨杨便开始了他的创作。一两分钟之后,“天安门”剪纸便诞生于他的手下。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3周年,畅杨杨还历时20小时创作了民族风俗画剪纸,“画面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载歌载舞,象征着民族团结。”
畅杨杨出生于1991年,现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尽管年龄不大,但畅杨杨从事剪纸已有20余年。早在孩童时期,畅杨杨就跟着祖母学习剪纸技艺。成年后,畅杨杨依旧对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最终走上了职业剪纸人的道路。
剪纸非遗传承人喜迎国庆 90后、男生、剪纸,这三个看似格格不入的词汇却在畅杨杨身上完美融合。从小跟着祖母学习剪纸的他,现在已经创作剪纸20余年,脱稿剪纸、快速创作的技法,他早已驾轻就熟,红色的纸张在他的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3周年,畅杨杨创作了一幅民族团结主题的风俗画剪纸。“这幅作品耗时约20个小时完成,前后历时4天。长1米,宽约六七十厘米,画面上汉族和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载歌载舞,象征着民族团结。”畅杨杨介绍称。
据了解,这并不是畅杨杨第一次创作爱国主题的作品。冬奥会时期,畅杨杨曾在某直播平台在线教网友剪出冰墩墩,观看量达到了4万人次,点赞量破千;春节期间,畅杨杨还曾教网友剪出财神和福娃;建党100周年时,畅杨杨创作的剪纸作品《脱贫致富戴红花》和《传承红色精神》在“百工献艺庆百年——河南非遗讲述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故事”展览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剪纸是一门传统技艺,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光大,希望通过不同样式的剪纸作品让更多人爱上剪纸。”
幼时种下热爱剪纸的种子 跟其他爱好玩耍的小朋友不同,畅杨杨从小就对剪纸这门传统手工艺特别感兴趣。7岁开始,畅杨杨就跟着祖母学习剪纸的工艺。从花鸟虫鱼到小动物再到婚嫁团花,幼年的畅杨杨模仿着祖母的手势一板一眼地学着,巴掌大小的剪纸十分钟就能完成,“像是变魔术一样”。
长大后的畅杨杨也一直没有忘记祖母对自己的剪纸启蒙。学生时期的他总是剪刀不离手,县里或者市里的书画比赛、少儿才艺大赛,畅杨杨总是能够凭借剪纸获奖。他对学习兴趣寥寥却唯独对剪纸情有独钟。因为成绩不佳,畅杨杨在高二那年就退学了,跟着同村年轻人一起,去了深圳工厂打工。
流水线工作单调且乏味,畅杨杨的工作就是在流水线上给电子元器件安装电容、电阻,一个月工资三千块。“除了每天安装的东西、大小会有区别,其他都是一成不变的。”
闲暇之余,畅杨杨再次拿起了剪刀,用剪纸来解闷。下班时间,工友们经常结伴出门喝酒、打游戏,他则一头钻回宿舍,趴在床上开始剪纸。
从流水线工人到剪纸非遗传承人 2010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畅杨杨在网上看到举办“中国年俗剪纸大赛”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把一幅表现孟津年俗的作品寄了过去。
这个作品后来得了铜奖。借由比赛的契机,畅杨杨见到了100多位剪纸爱好者,包括一些以剪纸技艺为生的职业剪纸人。畅杨杨不曾想过,自己当作爱好解闷的剪纸竟可以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跳脱出原本的生活轨迹,畅杨杨发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他辞去了工厂的工作,打算从此以剪纸谋生。

后来畅杨杨不断去各地参加比赛,向全国知名的剪纸大家拜师学艺。有年轻人愿意学剪纸,大家都非常欢迎。“老一辈剪纸人会非常热情,跟你聊很多。其实他们的心愿也是想把剪纸这门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慢慢地,畅杨杨的剪纸技艺越来越纯熟。2015年,孟津剪纸被列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畅杨杨也成为了最年轻的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畅杨杨会定期在校园内教学生们剪纸,仅用四五分钟,学生们就能剪出蝴蝶、金鱼等基础图案。“其实剪纸的造型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可以表现消防、公安、廉政、婚庆等主题,还可以创作出一些游戏里的人物,所以现在喜欢剪纸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文章来源于正观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