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家长学校:亲子沟通的7个密码

2023-11-28 11:20:20 20637 0

[复制链接]
一生孤注掷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3-11-28 11:20:20 |阅读模式

一生孤注掷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3-11-28 11:20:20

家庭教育中,亲子沟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亲子沟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学业提升、社会能力发展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不同情况、不同场景下的亲子沟通,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要想教育奏效,良好的亲子关系一定要跟上。多用语言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孩子才会把你当自己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你的建议和指导。
有心理学家提出过亲子沟通的7个密码,父母学会了,也能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
1111.png
1.让孩子感受父母的“无力感”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
我批评孩子钢琴作业没练好,孩子怼回来一句“有本事你来啊”,我来不了,咋回她?

其中有一位父亲说:
我也遇到过这种问题,我就会回:“我就是不会,来不了,你教教我呗。”

孩子听完乖乖做好,微笑着保持自己的骄傲。

教育不是靠势力去压倒孩子,适当地让孩子彰显自己的能力,它会让教育变得更有“味道”。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权威,但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无力感”。

比如:

“我身体不好,工作压力大,你能不能帮帮妈妈?”


“妈妈不会这个,你可以教一教我吗?”


父母的“求助”也并不丢人,而是利用自己“软弱”的一面直击孩子的内心,让他懂得体谅和照顾父母。

与父母的强势相比,有时候“以柔克刚”的方式更能进入孩子的内心。

1111.png
2.父母要学会“忽视问题”
“陪孩子读书,担心有些书她读不懂看不透,就会在旁边与她沟通,给她解释。没想到孩子因此不耐烦,连书也不想看了。”这是父母常做的事。担心孩子出错,时不时地为孩子纠错。

但是,孩子的成长本来就需要通过“试误”,来吸取生活中的教训和经验。

父母的纠正会让孩子觉得“我犯了错误,我很失败”,继而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每个父母对孩子有着期待和希望,当孩子的表现不符合自己内心期待的时候,还会容易着急、生气、指责、纠正孩子。

对此,我们可以如何改变呢?

我们尝试着偶尔“忽视问题”,父母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错误,把“过失”看成是和“成就”同等重要的教育。把孩子的所有让我们着急、生气的事分成三类。一类是不严重可忽视的行为;第二类,严重不能接受的行为;第三类,值得发扬光大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我们要找到正能量。

当我们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要懂得区别对待。先肯定值得发扬光大的行为,进行表扬;对不严重可忽视的行为,做到不苛责,这一类行为在孩子面前可以不提;再认真严肃地纠正严重不能接受的行为。

当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时,先问他五个问题。

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为什么呢?

那你想这样,为了实现怎样的目标?

这又是为了什么?

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


养孩子需要在“犯错”中打开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孩子自己想要改变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育。

1111.png
3.善于洞察孩子的需求
看了一段来自15岁男孩的采访。他问道:
“为什么我会怀疑父母是不是真的爱我,为什么我想逃离,为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为了反抗父母,男孩曾经试图离家出走15次。

他说:“我屏蔽他们的朋友圈,拉黑他们的微信,就是因为想逃离,想要自由。”

在很多父母看来,这个男孩非常叛逆。

只有安排,没有交流的家庭模式最伤人,因为从未给过孩子满足感。

父母应对孩子充满关爱、态度明确,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孩子自信冷静地负责。

我们要随时允许孩子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找到孩子想要的,并把他的需求放大,帮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孩子最需要的是有“心”,能够读懂自己的家长,因此教育中父母要学会“读心”。

把行为层面上的沟通换成心灵上的交流,洞察孩子的需要,才能让孩子“接纳”我们。

1111.png
4.连接情感,要“看到”孩子的情绪
养孩子最怕孩子闹情绪。
一旦孩子发脾气,就想暴躁地阻止他。

孩子一有情绪,首先臭骂一顿,再让孩子反省;哭闹不止时,就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顿……

为什么我们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此急躁?

真正智慧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照顾好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道理才会有意义。

胡可的儿子小鱼儿有一次要求妈妈给他组装“机器人”,被妈妈拒绝后就闹起了情绪。

当时,胡可说:
“我知道你很想玩变身玩具,也知道你很想带回家,但是这些都是不可以的,规则不允许。”
胡可用了“我知道”几个字,就代表着理解和接纳。“先共情,再讨论”是缓解情绪的良方。
认同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更信任父母,这样父母的说教也才能变得有意义。当孩子知道你很在乎他的感受时,他就会“信服”你。

1111.png
5.善用“同频共振”原理让孩子自我接纳
一位妈妈说:
“女儿现在上高一,上课跟不上进度,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不想活了。”

现在她对女儿束手无策。

养孩子总会有无数个崩溃的瞬间。

面对越来越脆弱的孩子,父母最大的“盾牌”就是好心态。

儿童心理专家田宏杰说:

与沮丧一起被压抑的还有无能感和力量感,我们只有帮孩子跨越挫折,他才会获得力量。

力量的最佳来源是感同身受,尤其是与孩子“同频共振”会轻松地把好心态传递给孩子。

两个人在同一个频道上,父母把自身“化危为机”的经历传递给孩子,会给孩子注入最大的能量。

吴尊的女儿三岁学习芭蕾舞,第一次比赛就失败了。

当时女儿告诉他自己很想赢,但在比赛时还是输了,她觉得十分地难过。

于是,吴尊就和女儿分享了他年少时代表文莱和中国打比赛,最终以26比128惨败的经历。

用同样的经历去引导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反挫力”。

父母把“接纳自己”的方式教给孩子,便能让孩子也学会接纳和面对。

1111.png

6.减少负面评价,学会“观察”孩子
“观察”即是了解孩子。

比如,当孩子考试没考好,父母都会给孩子贴上“笨、猪脑子”的标签,这是情绪处理法,会让孩子自卑。

如果父母关注的是“没考好的原因”,就是结果的处理法,它会帮孩子找到方法。

心理学上有一个“歌德自然观察法”:

当我们不带任何评判地去观察植物的姿态、颜色和形态,会深刻体会到它的自然之美。

而在教育中,父母如果不带任何负面评价,就会更能看清孩子的内在本质。

孩子其实是既聪明又敏感的,他知道父母想要的是什么,父母也该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要创造“观察”孩子的机会,用眼睛和耳朵来替代嘴。

不做批判,用眼睛看到孩子“想怎么做”,在孩子与我们设想有出入时“提醒却不插入”。

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不少人都听说过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欣赏”沟通法,他即使面对犯错的学生,也不会一味地批评,而是努力找到对方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每个人内心都是渴望被人欣赏的,教育也不一定非要用批评的方式。以欣赏的眼光和态度对待他人,就会在彼此的关系中种下美好和信任的种子。当孩子从内心感受到被人欣赏时,他才会打开自己的心门,顺畅的沟通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比如,善于发现细节。我们不能笼统地表扬孩子“孩子真棒!”“你真聪明!”而是发现孩子的细节方面的闪光点,比如:“我女儿写作业时候可认真了。”

倾听孩子的反馈,找到解读孩子心灵的密码,从而找到支持、帮助、引导孩子的依据。

1111.png
7.善用肯定的言辞给孩子“价值”
在一次讲座中,李玫瑾教授谈到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压力大而出现精神崩溃的案例。

男孩说:“我就是个垃圾,什么都干不好的垃圾。”

为什么孩子的挫败感会这么深?因为孩子没有了“价值感”。

李玫瑾教授说: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有时候孩子在学习上失败了,已经很沮丧了,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孩子的自尊,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鼓励他。

父母最该做的教育是为孩子“创造价值”。

我们要给孩子一种“你本来就很好”的信念,这样,他在遇见困难时才会勇敢面对,而不是胆怯。

教育不是给孩子挫败感,而是为孩子寻找优点和进步,以此激励孩子,赞赏和鼓励会成为最好的“帮手”。

激发孩子内在的力量,我们要逐渐从“给予型”的家长,转变为“赋能型”的家长。

1111.png
《亲子沟通密码》一书中有一句话:
你要相信,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其实是你人生的一道光芒。
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彰显内在的荣光。
父母摘掉有色眼镜,改善固有的刻板印象,学着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把“心”放大一点,把“距离”缩小一点,为孩子提供心理营养。
掌握与孩子的沟通密码,实现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把语言的艺术用在孩子的成长上,才能开启孩子的心灵世界,形成情感交流,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孩子也能积极、健康地成长。

文章来源于萨提亚育儿、人民教育、家庭教育指导分享、广东教育传媒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金牌会员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93

帖子295

积分1685

图文推荐

  • 5–6月国内旅行清单:邂逅初夏最诗意的6个

    写在前面:赴一场初夏的旅行之约:暮春过后,初夏

  • 广州地铁直达!朋友都以为我出国了,疲惫生

    广州macrophylla丨2025.广州地铁直达……是我疲惫

  • ​米饭二次加热会致癌?真相来了!这6种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剩饭剩菜的处理是许多人都

  • 粽子包法教程!教你粽子6种包法,超详细步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大家吃粽子的好时候,虽然平时也

  • 茄子不变色!不过油!更不需要额外加一滴油

    快看这锅五花肉炒茄子!紫得发亮的茄子裹着琥珀色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