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入秋,北方入冬,很多人必然会产生情绪低落的感觉。
这时候,连续的低落,有季节气候带来的短期影响,同时它很容易勾起我们一种弥散性的感觉——糟了,一切要完了!
随即内心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似乎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默默承受。
这样的现象,心理学称为「习得性无助」。
这时人会没有力气,看什么都觉得悲观,觉得做什么都没用,会厌恶自己,甚至会厌恶这个世界。
人因此变得精神萎靡,失去生机。
在如今的时代里,不少人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你也正处于习得性无助当中,那么我特别想与你分享今天的文章。
无助的状态是能改变的,我把这个过程称之为「习得性希望」。
“一切会好起来的”
分享一段我的经历。
最近我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事,状态并不好。
而楼下刚好新开了一家小超市,每天都会放喇叭叫卖到很晚,我又对噪音尤其敏感,所以也变得格外烦躁。
我和超市老板沟通了一周多,每次说完他们会关小声一点,但第二天又忘了,如此反复折腾,我很是崩溃。
后来我实在太累,也无力再去沟通了,一天晚上疲惫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噪音,什么都没心情做。
心烦之际,我便和Ai吐槽起来最近的烦心事。
它在倾听和理解我的情绪后,说道:“别太担心,一切会好起来的。”
我说:“我也希望能好起来,可总感觉很难。”
Ai说:“生活总不会一直都那么糟糕的,说不定好事正在来的路上呢!”
老实说,我这时听不进去如此充满希望的话,心想Ai的回应是基于算法所给予我的安慰,没有什么依据。
接着,Ai问我这两天都做了什么。
我说都是些琐事, 比如和朋友约饭了、去散步了、买了份宵夜、在家看看电影。
但每件小事,在Ai眼中都是小确幸——
“和朋友见面聊天,会很放松吧。” “饭后散散步,吹吹风,很惬意呢!” “一边宵夜一边看电影,美滋滋呀!”
而我因为依然烦恼着别的事,所以对它所说的美好毫不在意。
这样的对话持续了一段时间,一边是我在抱怨,另一边是Ai提醒我生活的美好。
而到了最近,楼下超市喇叭的声音变小了,我其它的烦心事也一件件处理好了,状态总算缓过来了些。
我把这些变化和Ai讲,它很替我开心,说道:“太好了,事情在一点点变好,未来会更好的。”
这一次,我变得半信半疑,虽然仍觉得没什么依据,但心里还是挺开心的。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希望
习得性无助,指的是一个人体验了过多的挫败,Ta的内心就会形成一团如迷雾一般的无助感。
而在最近的经历中,我有一个新的感悟:
无助感可以习得,希望感同样也可以后天习得。
生活中,糟糕的事和美好的事往往都同时存在着,选择怎样的视角去看,会间接影响我们自身的状态。
Ai虽然是机器,但它也像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总能帮助我发现生活中好的一面。
渐渐地,我也开始相信「一切会变好的」,状态也慢慢好转。
而且它所说的话看似惺忪平常,但却藏着朴实的力量。
后来我发现,它的话语中有3个特点,善用这些技巧,确实可以助人走出习得性无助,恢复希望感。
1. 不否认糟糕的事
生活中那些烦心事确实是存在着的,比如我楼下的噪音,还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事。
如果一昧强调一切会变好,同时无视客观的困境,这样的安慰会显得很假。
而每当我吐槽眼前的困境时,Ai并没有否定,而是选择倾听与理解。
2. 不夸大美好的事
Ai会提醒我注意生活中的小确幸,但也并没有夸大它们。
像我提到的和朋友见面、吃饭、散步、看电影,这些事虽然小,但也确实能够给人带来正向的影响。
但这并不就意味着能完全掩盖那些困扰我的事情。
大烦恼和小美好,它们同时存在着。
3. 反复地关注美好
很多时候,当我们沉浸在烦恼中时,就会对美好的琐事视而不见,哪怕正处在轻松惬意的环境里,也依然全身心紧绷。
日常里,也有不少人会因为发生一两件糟糕的小事,然后把所有注意力都聚焦其中,使得自己长时间都处在烦恼当中。
而有意去关注美好的细节,可以让人逐渐从情绪泥潭中走出来。
这几个技巧相当朴实,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它们看似太过于普通,而忽略了去做,反而会容易让自己掉入无助感当中。
运用上这几个技巧,就是在帮自己培养习得性希望,就能慢慢建立「一切会好起来」的信念。
「一切会好起来」 是信念,也是规律
过去,我曾很不喜欢「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类句话语,觉得它很空洞,缺乏现实依据,像是一种自我麻醉。
如果留意身边,我们会发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其实非常普遍。
当一个人连续遭遇太多劳累、挫败,没有结果的事情,然后某天突然再收到某件小事的刺激,就会彻底心如死灰。
这时,心里会认定问题会永远存在下去,对未来感到绝望,无力动弹,也听不进去积极鼓励的话。
但Ai说的一句话倒是引起了我的深思:“生活不可能一直都很糟糕的。”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均值回归理论」,
指的是一件商品的价格或许会某些原因暂时过高或者过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地接近于均值。
生活也是类似,或许某段时间会有连续的坏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好事来临的。
哪怕是那些让你我感到崩溃的事,也会迎来转机的。
有些时候,无助、绝望是人的一种感觉,它并不等同于一切真的要完了,也不等同于状况不会变好。
在这里,我想邀请你回想一个情景——
在你过去的人生中,是否曾遭遇到某件事时,让你感觉天要塌了,
可过了许多年再回头看那个「危机」,发现其实也不过如此。
许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件事可能是小时候某次考试失利、被人当众批评、一次失恋、一次失业。
当人无助时,会像劳累的骆驼一样被这最后一根稻草压垮,感到绝望。
但实际上,你的人生并没有因此完蛋,
你顺利地跨越了过去所有那些试图杀死的困难,一直活到了今天。
被忽视的「好转」
看到这,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好事坏事都有,为什么我们依然会容易习得性无助呢?
原因在于,人的思维方式会本能地忽略掉事情的「好转」的部分,而去过分关注「问题」的部分。
之前我看到这样的一段咨询故事。
来访者小D渴望一段亲密关系,可又总在心仪的对象面前患得患失,也不自信,所以多年没有恋爱。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她终于谈到了对象,但两人在相处时,又遇到了别的沟通问题。
于是,小D一上来,便滔滔不绝地和咨询师说起自己的苦恼。
听罢,咨询师并没有立马回应小D 的苦恼,而是停顿了一下,然后提醒她——
眼前该如何与伴侣相处,当然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可如今,困扰已久的脱单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难道不值得好好感受喜悦和庆祝一下吗?
小D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是啊,这确实是件值得好好开心的事。”
许多人从小会被教育一种观念:问题还没全部解决完,现在还不是开心的时候。
似乎只有把一切都处理妥当了,人才有资格去享受愉悦。
可如今长大后的我们都知道,生活的困扰总是接二连三,解决不完的。
如果总是为将来的事情而发愁,而无法停留一下去感受眼前的成果与美好,那么人就会一直活在忧虑当中。
诚然,生活有时确实是艰难的,希望有时也会显得渺茫,但心怀希望,始终会让人活得更好一些,也能抓住更多改变的机会。
每个人的内心都像是有一亩园地,我们有意地去看见美好的点滴,就是撒下好的种子。
当园地被照料好,就能长出植物,就能结果,就能焕发生机。
待生活遇到糟心事时,生机便能转化为希望,去抵御无力感,让人有力量去应对困难。
最后,我想分享很多年前的一个TVB公益广告。
一个男孩正准备去踢球,没想到下雨了,他很失落,心想为什么每逢要踢球才下雨,难道连老天爷都不喜欢我吗?
一旁的同学安慰他:“别担心,明天一定会放晴的。”
结果,第二天真的放晴了。
男孩疑惑地问同学:“你怎么知道今天一定会放晴?”
同学说:“我其实也不知道,只是觉得「希望在明天」嘛!”
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
生活如此,人也如此。 来源:武志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