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近日,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与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同期开幕,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在发布会现场,代表长安汽车宣布正式推出智能化品牌“新长安·新安全——天枢智能”。
作为拥有41年造车经验的车企,长安汽车长期将安全作为产品研发的重要考量。此次发布的“天枢智能”,依托长安汽车“六国十地”全球协同研发布局、2.4万人技术研发团队及超600亿元的智能化累计投入,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大领域,集成62项关键核心技术,覆盖96个功能场景(其中8项标注为行业首发),构建起包含行车、健康、心理、隐私维度的“泛安全”体系,为智能汽车的安全发展提供了一套具体方案。
朱华荣在谈及“天枢智能”研发背景时表示:“从来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这句话既道出了新央企身份为长安汽车带来的资源优势,也折射出其在智能化安全领域的深厚积累——从技术储备到产业链协同,再到市场基础,多维度支撑共同构筑了“天枢智能”的研发底气。
在技术储备层面,长安汽车多年来持续加码智能化投入。过去十年,其在智能化领域累计投入超600亿元,建成行业内首个“智能汽车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涵盖全球仿真测试、人因工程测试等6大集群的天枢智能实验中心。该实验中心已获得SGS国内首个目击测试实验室认证,可覆盖智能驾驶、智能空间等领域的核心测试需求,为技术研发提供了专业的验证支撑。专利数据显示,近三年长安汽车累计申请专利1.4万余件,平均每日19件,其中智能化专利占比46%,并主导或参与制定了智能驾驶分级标准及中国车企首个ITU系列国际标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储备。
从产业链协同来看,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成立后,业务范围延伸至整车、零部件、金融、物流、商贸等全产业链,具备了统筹更多外部资源的能力。目前,长安汽车已与华为、腾讯、海尔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华为联合开发智能驾驶技术并共建阿维塔品牌相关模式,强化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的融合;与腾讯在智能驾驶数据共享及数据闭环构建方面开展合作,为算法迭代提供数据支撑;与海尔探索全场景数字化生态协同,推动车家互联场景落地,形成了多主体参与的技术研发与生态落地体系。
市场反馈则为“天枢智能”的落地提供了用户基础。2025年1—8月,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累计销量18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62.1万辆(同比增长55.9%),海外销量40.5万辆(同比增长9.1%)。累计近3000万用户的选择,不仅是对长安汽车产品品质的认可,也为“天枢智能”的技术迭代与场景优化提供了实际应用场景。
“安全是唯一不可逾越的底线。”朱华荣强调的这一观点,既是长安汽车41年造车历程的理念坚守,也是“天枢智能”的核心设计逻辑。面对智能汽车安全风险从传统硬件向软件系统、从人身安全向身心健康与数据安全延伸的行业趋势,长安汽车将安全理念从传统物理防护升级为“泛安全”体系,并通过“眼明-脑灵-腿快”技术平台实现全链路安全防护。
“眼明”是安全防护的前提,聚焦环境感知能力提升。“天枢智能”采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多路摄像头组合的感知方案,结合长安自主开发的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试图减少车辆感知盲区。该方案可应对复杂路况下的行人识别、雨雾天气道路标线捕捉等场景,为后续决策提供实时、全面的环境数据,是当前智能驾驶领域较为成熟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路径,旨在解决单一传感器在特殊场景下的感知局限。
“脑灵”是安全防护的核心,侧重决策系统的自主学习与应变能力。朱华荣曾提到,智能汽车的安全不能仅停留在“遵守规则”,更要实现“理解世界”。“天枢智能”的决策系统依托每日百万公里实驾数据进行迭代训练,除常规交通标识识别外,还尝试覆盖“高速洒落物”“侧翻货车”“潮汐车道”等长尾场景。例如在学校路段遇到不规则临停与人车混行时,系统可实时预判风险并调整行车策略,试图解决传统辅助驾驶依赖预设规则可能出现的决策滞后或失误问题。
“腿快”是安全防护的保障,聚焦执行层面的响应效率与控制精度。基于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技术,“天枢智能”的驱动、制动响应时间标注为10毫秒(官方数据显示比人类眨眼快30倍)。从技术参数来看,这一设计可使湿滑路面失控风险降低76%,爆胎后0.1秒内调整行驶轨迹,120km/h时速下遭遇10级横风车身偏移0.4米,225km/h极速爆胎时保持车辆稳定。这些指标反映出其在车辆动态控制方面的技术特点,具体实际表现仍需长期市场验证与数据积累。
“把‘安全回家’写进‘万家灯火’。”朱华荣的这一表述,清晰传递出长安汽车将安全技术转化为用户可感知体验的目标——让安全不再是抽象的技术参数,而是贯穿出行全场景的具体体验。围绕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大领域,“天枢智能”试图将技术实力转化为“放心用”“舒心享”“安心行”的场景化服务,覆盖用户出行的核心需求。
在驾驶辅助领域,“天枢智能”主打“放心用”的体验。其自主研发的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结合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可在窄巷通行等场景中主动询问用户是否开启辅助模式,降低操作复杂度;针对“黑夜+远光灯+行人横穿”的高危场景,黑夜逆光AEB技术标注为比人眼早2秒刹停,提升夜间行车安全性;高速行驶中遇到“前车避障暴露障碍物”时,增强型AES技术可在0.1秒内协同转向与扭矩分配,官方数据显示其安全跟车距离较行业优秀水平缩短30%以上。此外,防误踩紧急制动、泊车防磕、主动加速防追尾等功能,进一步覆盖了行车与泊车场景的安全需求。
智能座舱领域,“天枢智能”聚焦“舒心享”的健康与便捷体验。交互层面,首发App Agent功能,支持语音指令关联探店、购票、家电控制等服务,实现“动口不动手”;健康层面,采用“纳米水离子空调+高效滤芯+森林级负氧离子”组合方案,强调车内0苯0甲醛,并通过全向防晕车技术获得中汽研相关认证,试图缓解驾乘人员的健康顾虑;智联层面,实现“人车机家办”互联,支持驶离车库时自动关闭家中电器、智能充电机器人自动补能等场景,提升出行便捷性。
底盘领域,天枢底盘以“安心行”为目标,通过纵向(加速、制动)、横向(转向、驱动)、垂向(悬架)的三向协同,以及对动力、智驾、座舱等六域功能的联动控制,设计了“识险-避险-脱险”全流程:识险环节,轮胎全状态监控可识别0.1毫米磨损,弹性波AI识别技术标注为25毫米内定位电池磕碰,提前预警潜在风险;避险环节,雨天湿滑路面打滑幅度减少超60%,主动抗横风稳定系统提升恶劣天气行车稳定性;脱险环节,包含侧碰主动推离、沙地脉冲脱困、原地掉头功能,试图覆盖不同路况下的应急需求。
从“我们智能化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的明确主张,到“天枢智能”构建的“泛安全”体系,长安汽车以新央企身份,在智能出行安全领域交出了一份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案。这一方案既体现了企业对安全理念的长期坚守,也反映出当前智能汽车行业对“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平衡”的探索——在智能化竞速的背景下,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安全,是所有车企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
来源|中国制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