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进入青春期,家长们势必要蜕掉一层皮。 打不得,骂不得,说少了他拿你当空气,说多了他拿你出气。 闺蜜直呼:这哪是养孩子,简直养了个祖宗! 青春期,是孩子从儿童到成年人过渡的阶段。 厌学逃学,叛逆成瘾,脾气暴躁,不服管教…… 这些让家长头疼的行为,都是孩子内心不稳定的外化表现。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并不是催、骂、吼,也不是束缚与管教。 龙应台说得好: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与子女的爱。 所以,想培养内心稳定的孩子,必须做到4个字:学会分离。青春期孩子内心不稳,一点就炸,这是因为受大脑发育的影响。
正如这张图片所示,大脑每个区域的发育速度是不一样的。 青春期阶段,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这就帮助孩子大大提高认知能力。 因此,一个青春期孩子在感知情绪方面,和成年人没有区别。 然而,由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发育不完善,孩子很难做到理性。 前额叶皮层占大脑的29%,负责决策、控制和执行。 所以和成年人相比,青春期孩子总是意气用事,内心也及其不稳固。 看过一个新闻,16岁女孩和同学参加联谊会,第一次穿上公主裙。 没想到,妈妈当天闯进教室,拽着她的头发破口大骂。 事后,妈妈打完骂完,气冲冲离开。 而女孩抱着破碎的自尊,从楼顶一跃而下。 网友评论说: 小孩的世界,活的就是一口气。 这口气,你给我的,我还给你。
生理发育带来的矛盾,就导致孩子无法像成年人一样思考问题。 如果家长无法正视这份矛盾,无法给孩子创造成长空间,总是施压、打击、管教。 一方面,会让孩子本就不稳定的内心,变得更加抓狂,做出不理性举动; 另一方面,还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发育速度,引发亲子关系破碎。 基于此,才更能显示出亲子分离的重要性。
青春期阶段做好亲子分离的必要性,可总结成两句话: 你越逼迫,孩子越叛逆。 你越松弛,孩子越上进。 青少年的叛逆,反抗的并不是父母这个依恋对象,而是父母作为权威的角色。 孩子想挣脱权威的束缚,是受独立意识促使。 而家长并不需要担心,亲子分离会造成情感联结不再紧密。 与之相反,越是分离成功、松弛感强的家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反而越紧密。 我有一个北大毕业的朋友,儿子去年高考考了702分。 大家追着她分享青春期育儿经验,她却只说了9个字: 不比较、不着急、不强势。 所谓不比较,意味着受得起虐,不干涉孩子学习。 她说,儿子的叛逆期来的很早,开窍期反而很迟。 上初中时,孩子贪玩游戏,成绩一落千丈,从年级前十掉到200开外。 每次看成绩单时,她的心都在滴血。 即便如此,她也没有埋怨儿子不如别人,反而一直鼓励孩子,把擅长的数理化学好。 没想到,上了高中孩子收心了,学习成绩像坐火箭一样飞升。
所谓不着急,意味着稳得住心。 即使孩子暂时叛逆、成绩下降,家长也不要做第一个崩溃的人。 因为孩子的崩溃,往往是被大人的焦虑所感染。 亲子分离,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学习毕竟是他的事,确实该由他做主。 所谓不强势,意味着给得起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家说,真正的独立自主性,都是在强大的依恋关系,和弱化的权威管教中发展的。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既渴望离开父母独立,又需要父母作为“安全基地”。 这一阶段做好亲子分离,不仅意味着管教的减少,更意味着爱的给予与维护。美国资深教育家Grace说:“健康的依恋会带来积极的分离,这样的独立,才是稳定联结基础上的真正独立。但前提是,家长不要惧怕分离。” 亲子关系最好的结局,不是爱恨交织,不是反目成仇。而是和而不同,有情有爱有距离。
做好分离,家长要把握两件事想要做好分离,家长和孩子都要面临挑战。 对孩子来说,在缺少心理准备、独立性发展较弱的青少年身上,会出现“分离焦虑”。 对家长来说,让自己一反常态放手,也会各种不适应。 基于此,我给大家提出几点实用性建议: 第一, 摆正心态,理解分离的好处。 之所以做分离,不是为了不管孩子,而是帮孩子建立稳固的内心和性格,出发点一定不能错。 第二, 觉察内心状态,调整看孩子的眼光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就必须以看待独立个体的眼光对孩子,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接纳和尊重。 我们是孩子的“军师和导致导师”,而不可能当孩子一辈子的“保姆和护士”。 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察觉到,你是真的把他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更有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保持豁达的心态,尊重亲子关系的边界。 孩子才能培养稳定的内心,逐渐成长为坚毅勇敢、年少有为的追光少年。 文章来源于洞见父母,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