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牛顿放学路上经过磨坊,认真观察风车的运行,就做了一个风车模型。 其中有一个同学问:“牛顿,你知道风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牛顿回答不出来,同学个个嘲笑他,风车也不知被谁弄到了地上。
二
就好比孩子学数学公式,光记住公式不去想为啥是这样,那只是死记硬背。 只有弄明白 “其所以然”,才能够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 比如说,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这个定理时,孩子若能通过剪拼三角形的三个角,探索为什么内角和是 180 度,就能进一步联想到四边形、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方法,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系统。 这样学到的知识,就像房子有了坚实的根基,能记得牢、用得顺。 读小学的时候,数学何老师用铝锅盖在长竹条上转三圈多一点,给我们演示圆周率π的由来;读初中的时候,数学苏老师用橡皮筋给我们演示勾股定理的原理。 他们没有像现在一样用什么“声光电”,而是用简单朴素的教具演示让我们懂得了知识背后的“为什么”,我们不用刷很多题,但理解深刻、记忆犹深。
三
然而,生活里遇到难题了,光问 “为什么” 就不够了,这时候重点得放在 “怎么办” 上。
就像孩子和小伙伴闹矛盾了,如果只是一直纠结为什么会闹矛盾,而不去想办法解决,矛盾可能就一直存在。 我们得引导孩子思考怎么办,是主动去和小伙伴沟通,还是找老师帮忙调解。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我们不是什么哲学家,但也只有行动起来,去寻找解决办法,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而如果把重点放在“怎么办”上,大人和孩子会一起想出很多解决的办法,从而很快解决问题。
四
其实,“为什么” 和 “怎么办”,一个是探索知识根源,一个是着眼实际行动,它们是教育的一体两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咱们当家长和老师的,要把握好这两者的平衡。 孩子问 “为什么” 的时候,耐心引导,帮他们深入理解知识; 孩子遇到难题不知 “怎么办” 时,鼓励他们勇敢尝试,想出解决办法。
五
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靠多问 “为什么” 扬起探索的风帆; 在生活的道路上,凭多问 “怎么办” 迈出坚实的步伐。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不仅要多问为什么,更要多问怎么办,引导他们全面成长,为他们的未来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
文章来源于 教育本色,不代表大湾网的观点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