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旅游热点 查看内容

广州,既有“烟火气”,又有“高颜值”!

2025-11-8 15:14|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城市,承载着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期盼。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永庆坊视察。他指出,城市规划 ...


“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城市,承载着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期盼。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永庆坊视察。他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殷殷嘱托,指引前行。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广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扎实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奋力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全运之年,广州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以“办赛事就是办城市”的逻辑,高标准开展品质提升工作,与市民共享“全运红利”。


市民和游客会发现,身边街区更精致了,“城市客厅”更亮丽了,步行街更好逛了,市容环境更整洁了,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上新台阶。在这座老城,处处可以感受到“逆生长”的活力与气息。


“荔湾胜境”




城市品质精致提升

全运红利全民共享




每一次体育盛事,都是广州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机遇。从六运会提升天河区,九运会加速城市东进,亚运会奠定新中轴线……即将迎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广州,借力盛会高标准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工作,擦亮城市品牌,努力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提品质,迎全运。广州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统筹推进道路、园林、河道、街区、照明、市容、美丽乡村等8类共291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悉心打造“匠心工程”,焕新城市面貌,让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跃升,努力实现全运红利全民共享。

▶精致街区 

   身边的赛事“红利”


场馆就在城中,赛事近在身旁。精彩比赛过后,广州打造的“精致”城区,将成为全运会带给市民的赛事“红利”。

秉持“赛时为赛事、赛后为城市”的理念,广州推进精致街区建设,累计增加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完善19处户外运动空间、升级10条户外健身跑道,推动场馆和街区在赛后转化为市民健身文化新地标,营造“生活处处皆体育”的大众全运场景。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改造升级,市民在锻炼。

新中轴线上的天河体育中心周边街区,打开东北、西北两个街角空间,植入健身设施和座椅,铺设慢行步道,将封闭绿地改造为开放活泼的口袋公园,成为融合林下休憩、康体、慢跑等功能的城市绿色休息站。传统中轴线上的越秀山体育场周边街区,为提升主要路段的车行道及人行道品质,采用彩色沥青铺装非机动车道,改善慢行体验,骑行的街坊更有安全感。

地铁是市民游客观赛的主要交通工具,广州同步推进赛事场馆周边14个地铁站的品质提升项目,升级无障碍设施和智能设备,使车站环境与街区环境更加协调统一,有效提升城市街角的视觉品质。

升级后,广州体育馆站无缝衔接周边体育馆、公园,打造高效接驳、绿意盎然的一体化街区;天河路站局部拆除施工围蔽,既有利于赛时景观美化与人群疏散,也不影响赛后正常使用。改造秉承“一站一方案”的精细原则,实现“打开街角、透出绿地”的精致街区理念。

▶“城市客厅” 

    构建世界级滨水活力区


珠水流韵,塔映花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期间,广州塔周边、珠江两岸等地无疑是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广州融合城脉、文脉、商脉,高标准重塑珠江滨水长廊,拓展升级市民乐享的亲水岸线,匠心雕琢功能复合的“城市客厅”。

今年9月,黄埔涌步行桥完工通行,有效贯通珠江沿岸慢行系统断点,再添城市新地标。

在广州塔周边,广州重点打造广州塔滨水大台阶、海心桥广场、黄埔涌步行桥等关键节点,串联广州塔、海心桥、猎德大桥等城市地标,不仅大幅提升景区应急疏散能力,同时实现滨水区域功能与美学的双重跃升,推动构建世界级滨水活力区。

焕新开放的广州塔滨水大台阶,如同“缤纷粤秀台”,不仅拥有绝佳的观江视线,节庆时期还可作为国际交流的舞台。市民游客可由此直接到达珠江岸边,滨江步道得到拓宽,通行能力大幅提升。同步开通的黄埔涌步行桥,西接广州塔,东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贯通珠江沿岸慢行系统断点,市民可漫步赏江、驻足休憩,领略“广州之镜”特色江景。

一江两岸,夜景迷人,图为“广州之夜”灯光秀。

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海珠涌人行桥,9月底开放,从珠江岸边跨过海珠涌口从此告别绕行。桥面设有步行道和跑步道,配备休息座椅、绿化花池,健身休闲两不误。站在桥上,可眺望“一塔一城”,将广州塔、珠江新城天际线等美景尽收眼底。

盛会临近,广州珠江两岸经历了一场温暖“蝶变”,海珠涌人行桥正是其中的缩影。珠江两岸片区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横跨越秀区、海珠区和荔湾区,不仅为这场体育盛会打造了亮丽的“城市客厅”,更让全运红利惠及市民与游客,展开一幅“近江、亲水、赏景”的滨水生活画卷。

▶“席地而坐”环卫示范区

     留住老广“松弛感”


聚焦活力所向,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广州以“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留住城市记忆乡愁,建设高品质生活空间,促进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地处荔湾老西关的恩宁片区、西关记忆项目,采用肌理织补的方式,恢复传统街巷格局,保护青砖墙、麻石巷、满洲窗、趟栊门等传统建筑文化元素。泮塘五约新街的内巷人文径,精心改造居民房前屋后的低效空间,重新铺装路面,增设绿植,添加座椅,打造充满生机的树下交往场所和活力生活场域。

广州以“绣花功夫”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图为年轻人身穿汉服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内拍摄打卡。

大榕树下,听蝉鸣饮汽水,谈天说地,是广州人的“松弛感”。荔枝湾涌边,滨水空间“变身”,搭起开放台阶和景观装置。市民坐在桥头的大台阶上,手边一杯柠檬茶,迎面秋风送爽,偷得浮生半日闲。截至目前,广州已打造二沙岛、花城广场、永庆坊等100个可“席地而坐”的环境卫生精品示范区,“松弛感”就在身边。

岭南花影千般秀,粤地芳姿万种娇。广州素有“千年花城”美誉,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点、线、面”结合,在15个重要交通出入口、210条赛事通道、7个重要片区系统推进全域美化增色。去年10月起实施的簕杜鹃专项行动,优选出20多个优良品种,建设17公里簕杜鹃种植带和21处簕杜鹃花景点,构建了420多座桥梁立体花廊。通过精准调控花期,11月将全城绽放,为全运会营造“千廊簕杜鹃,万境花满城”的城市意象。


全运写真



“千年城脉”北京路
欢迎你来“CityWalk”

地处广州老城中轴线的北京路,是市民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十五运会临近,北京路步行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二期焕新亮相,赓续文脉,复兴城脉,升级商脉。百年骑楼重拾挺拔轩昂,主街步行区域往南延伸,风情小街成为探店好去处……品质提升后的北京路,可以“CityWalk”的地方更多,市民游客的停留时间将更长,城市宜居宜游水平再跃升。

作为广州最早的商业步行街之一,北京路早已不只是一条街,而是逐渐“生长发育”成为一个连绵的步行片区。北京路步行片区改造提升项目二期作为一期的拓展和延伸,由“线”发展到“面”,由0.43平方公里扩大至1.16平方公里,涉及建筑400余处。

北京路步行区焕新亮相,赓续文脉,复兴城脉,升级商脉。图为北京路二期段(潮楼至天河城泰康路段)。

面对千年历史的北京路,设计团队提炼出海上丝路、千年官道、百年骑楼等八大文化特色,对许地、接官亭、天字码头等地标进行保护提升,升级4处现有展馆、推进5处低效公房改造为博物馆和展览馆,营造可体验的文化设施群。

蜿蜒的泰康路上,至少有近百年历史的108—116双号骑楼,沿道路曲线如扇面展开,气势不凡。设计团队搜集老照片,一层层揭开骑楼“表皮”,找回外立面“原貌”再修缮。如今,柱廊恢复具有历史韵味的清水红砖,在素净墙面的衬托下显得挺拔有力,山花则如同点睛之笔,骑楼再现昔日的大气和精致。改造范围内的骑楼,均按照“一栋一策”分类保护与整治,下足“绣花功夫”赓续文脉。

北京路被称为“千年城脉”,作为广州2200多年来始终不偏移、不断代的城市中轴线,见证了这座老城市的历史变迁。“道路就像城市的历史脉络,我们希望通过北京路步行化改造项目,将这条延续千年的城市脉络由机动车通行空间变为市民步行共享的公共空间,主街连同背街小巷一起改造,构建慢行街区。”设计团队介绍。

北京路步行化改造按计划分步走,第一步把步行街南拓260米到泰康路——已在2022年实现。第二步再往南至珠江边的天字码头,改造选择了交通影响最小的方案在近期实施,保留车道,重点依托新落成的同庆坊项目,拓宽人行空间。在这里,商业外摆延伸到骑楼下,秋日暖阳中,游客惬意地喝咖啡看风景,树下的花草绿植带新增了座椅等城市家具,让步行者休憩歇脚。

北京路通过此次改造升级商脉,促进地区价值再提升,推进小巷复兴为街区经济活力持续赋能,利用小型建筑载体供给多元化商业空间。

北京路北段新大新百货背后的昌兴街,不足200米,却有着百年历史。在改造规整横伸的遮阳篷、杂乱的电线电缆,“收起”占据半空的晾晒衣服之后,这里的街道敞亮起来,商业也活了起来。青年创享文化空间、茶室+展览的小楼、咖啡店、广府特色美食店、老字号钟表店……小街汇聚了越来越多有趣的小店,别具风情,成为年轻人打卡探店的新去处。




敢于“吃螃蟹”

敢啃“硬骨头”




老城不老,其命维新。作为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老城,广州在更新中蜕变成长,焕发新活力。城市更新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举措,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下大功夫啃下城市更新的“硬骨头”。出台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规,落地全国首笔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创新融合城中村改造与住房保障,推进全省首例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危旧房改造项目……敢想新办法,敢啃硬骨头,广州积极稳步推进城市更新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出台全国首部

   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规


广州的城市更新,一直在路上。早在2009年,广州作为全国最早的“三旧”改造试点之一,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2015年,广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城市更新局,然后创新提出“微改造”。近年来,广州城市更新工作坚持以新思路、新举措,重点突破资金筹措难、土地整理难等障碍。

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是城市更新工作的两大重点板块,广州分别施策:出台全国首部城中村改造地方性法规《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构建城中村改造“1+N+X”政策体系,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N”政策和“原拆原建”试点政策,搭建从总体规划到专项政策、配套指引的系统体系。

10月24日,番禺里仁洞村首批复建房交付。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黄卓鹏 谢展鹏

2024年5月起施行的《条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规定城中村改造应当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确立了政府主导、依法征收的改造模式。受补偿安置争议困扰多年的冼村城中村改造,在《条例》中找到解决“留守户”等难题的突破口。2025年7月20日,随着最后2栋村屋依法拆除,历时15年的全面拆迁“清零”,成为《条例》落地后的首块“试金石”。

《条例》施行以来,有力破解城中村改造拆迁难题,为超大特大城市解决治理难题、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提供了“广州方案”。截至目前,全市推动52个拆除新建项目成功申报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全部实现安置房动工,累计开建超9万套安置房,7个整治提升类项目稳步推进。

在城市更新中,资金发挥着关键作用。广州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参与的机制模式,探索利用专项债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拓宽改造资金筹集渠道,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更新。2024年1月,广州城市更新四大重点片区之一的罗冲围片区,落地全国首笔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有效破解资金瓶颈,成为四大重点片区中率先开工的项目。

▶出台老旧小区

   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


民生,始终是广州城市更新工作的鲜明主线。广州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满足群众的需求与期盼作为改造工作的首要标尺,坚决摒弃“大拆大建”模式,在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便利的同时,同步实现城市品质的提升。

从渗水掉灰的危旧楼梯楼,变成明亮方正的崭新电梯楼。今年初交付的花都区集群街2号居民楼,探索危旧房自主更新模式,引导业主出资866.4万元,进行原址拆除重建,彻底消除安全风险,极大提升住房品质。这是广东省首例业主“自主更新、自筹资金、原拆原建”的危旧房改造项目,“吃螃蟹”式破解资金难题的创新做法,入选全国城市更新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海珠区沙园街广重社区旧楼加装了电梯,居民上下楼更方便。

花都区集群街2号,是广州城市更新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价值取向的缩影。近年来,广州出台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及标准指引,聚焦水电气路等民生事项,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补齐服务短板和民生弱项。截至2025年8月,全市完成改造1233个老旧小区,惠及93.84万户家庭、300.29万名居民。

来广州打拼的新市民、青年人,在城市更新中从“忧居”变“优居”。广州创新融合城中村改造与住房保障,明确规定城中村改造项目应配建保障房,引导村民将富余安置房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确保全市保障房的供给和质量稳步提升。通过整治提升,改善城中村人居环境,引入市场主体对城中村存量租赁住房进行整租运营。

位于白云区的同和街道,是广州知名的城中村。人们从这里坐地铁到珠江新城仅需半小时。因此,它成为许多年轻人来广州打拼的第一站。去年,同和引入企业将集体物业改造成青年公寓社区,主打一房一厅的“精小户型”,通过长周期运营、微利可持续的模式,实现业主收益不下降、年轻人居住更有性价比。项目提供约200套公寓,2025年2月推出以来大受欢迎,出租率高达99%。

▶促进传统文化

   传承创新和产业提升发展


广州新中轴线上珠江新城CBD的成型,离不开猎德村的改造;海珠区从昔日的工业之岛蜕变为互联网总部集聚的数字之岛、生态之岛,离不开琶洲村的改造。城市更新与城市建设相伴相生,是城市产业发展的推动器,关乎市民安居乐业。

广州城市更新工作紧扣“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老旧小区改造注重加强产业导入,促进空间更新和业态更新良性互动。从传统居民区蜕变为城市打卡点的荔湾区永庆坊改造项目,实现创客空间、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民宿、轻餐饮等多种业态复合共生,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和产业提升发展。

广州四季花开,有“花城”之称,图为越秀区东风路天桥,粉白双色的簕杜鹃盛开。

城中村里面不仅有居住区,还有大量的就业和成熟的产业链。广州现有272条城中村,其中产业型城中村占比超过一半,形成了以加工制造、批发零售、电子商务等为主导的产业集聚体系。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城中村为全市25%的公司企业、2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广州城中村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留、转、引”并举:“留”住优质产业根基,“转”化低效用地项目,“引”入优质产业项目。白云区松南、松北、螺涌村改造项目以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为依托,推动全国市场规模和交易量最大的专业摩配市场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改造,打造千亿级智能汽车及自动驾驶等未来产业集群。

“全国纺织看华南,华南纺织看中大”,孵化出中大布匹市场的海珠区康鹭片区,通过城中村改造推动周边载体焕新,建设纺织服装产业数字转型示范区,加快传统专业市场向“数字+时尚”产业链升级。广州已组建超5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建设电商基地和交易服务基地,推动龙头企业带动链条企业转移布局。


广州实践



新技术加持危旧房改造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越秀山脚下的应元路旁,高密度的居民区内,17栋无独立厨卫的危旧房连片拆除,半年时间原地建起舒适明亮的新房子。难能可贵的是,私房业主出资参与更新,项目没有走大拆大建盖高楼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延续了传统街巷肌理,消除了安全隐患,完善了社区配套,为超大城市的老城区更新提供制度创新样本。

作为广州中心城区首个小连片危旧房“原拆原建”项目,“黉桥·小石集”项目地块共19栋建筑,其中公房14栋、私房5栋。根据鉴定,房屋多为C、D级危房或砖木、砖混结构建筑,且房屋内无独立成套的厨房和厕所,是典型的危旧房,迫切需要改造。广州聚焦存量更新提质,将其纳入试点进行原拆原建。

“黉桥·小石集”项目位于越秀区洪桥街与小石街交界地带,是广州中心城区首个小连片危旧房“原拆原建”项目。

“最开始,居民不了解原拆原建政策,以为政府上门做城市更新,‘泼天的富贵’来了。”洪桥街道办事处主任王飞说。得知是自己出资,私房业主肯定不情愿。“我们跟他们解读政策利好,比如总体建筑面积最多可以增加30%,高度也可以适当增加。”最终,5户私房业主有3户选择出资,承担每平方米4400多元的建安成本,危旧房变成电梯房,改造后房屋显著增值。剩下的2户业主,选择进行微改造提升。

相比面积占比不到5%的私房,14栋公房才是大头。其中,国企北秀公司的房屋占比最大,顺理成章成为“大业主”。项目内不同权属的房屋一并委托北秀公司统一设计,整体报批,由其负责设计、监理、管线迁改、工程管理等费用,出资改造所有公房并负责后续运营;私房“小业主”只需出建造成本——占项目总投资约3%;政府提供前期工作经费和申报补助资金。

通过公房的企业“大业主”带动私房“小业主”,项目探索出“业主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多主体筹资机制,成功破解改造资金难题。

资金问题解决后,新房怎么建、建多久成为业主和周边街坊关心的问题。项目落地新技术,从开拆到建成只用了半年时间,打造绿色低碳、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在这里,广州首次将BMC钢结构模块化建造技术应用于危旧房“原拆原建”,过程就像“搭积木”。现场基础施工时,工厂可同时生产模块,工期较传统建造方式缩短约60%,“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现场以安装为主,大幅减少了施工扬尘、噪声和建筑垃圾。

改造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用好广州危旧房改造和模块化建筑容积率激励的政策红利。改造前,项目建筑面积1761平方米,改造后增加了517平方米,增容面积主要用于电梯、公共走廊、服务配套等。项目首层增设约250平方米公共服务空间,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打造全龄化社区共享空间及“5分钟”社区服务体系。

项目开始发挥示范效应,家住附近的老街坊钟先生,现场看到新房子的设计,也“心郁郁”(心动)期待自家有机会改造:“如果按照4000多元每平方米的标准出资,我也愿意参加。”王飞透露:“我们街道谋划了三个片区,目前居民参与意愿都比较高,最高的一个已达到100%同意参与。”

来源:广州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