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跟我抱怨说,自从儿子到了青春期,变得特别的不好相处。
以前两人无话不说,结果现在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
她苦口婆心地跟他讲道理,他油盐不进,还说她太啰嗦。
两人经常一整天下来,除了喊他上学吃饭睡觉,说不了几句话。
那天,她费尽心思想跟儿子搞好关系,还特意做了一大桌子菜,都是儿子爱吃的,结果人家就吃了几口,就回到屋子里,把门啪的一关,闭门不出。
气得她直流眼泪。
许多父母都在思考,如何与孩子沟通相处,从而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有时我们费心张罗一桌好菜,塞给孩子辛苦攒的钱,换来的可能只是一时的笑脸,转眼就散了。
经过研究,我发现与孩子最好的相处方式,其实是遵循以下四个黄金法则。
尊重法则:少点插手,多点理解
博主@大连老湿王博文有一个认识多年的博士朋友。
这位博士的父母对他就是高标准高要求,从拿筷子的距离,到买衣服的款式,全部都要按照父母的规定、喜好来。
上学时,他妈妈会撕他的课外书,翻他的抽屉,看他写的日记,进他的房间从来不敲门。
父母对他的学习也有很高的期望,每次当他达到目标之后,父母就会不断设定更高的目标,让他感到压力山大。
为了在家里争取一点呼吸的空间,他不得不努力按照父母的想法行事,也按父母的想法考上了对应的大学,读了硕士、博士。
直到30岁那年,他被检查出癌症。
大家为他感到惋惜,他却反而觉得很高兴,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解脱、一种自由。
我见过最窒息的父母就是这一种:
总以为自己是过来人,经验丰富,就喜欢替孩子做决定,甚至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
殊不知,这种“为你好”式的关爱,在孩子眼里是一种密不透风控制。
哲学家弗洛姆说过:“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相处方式,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选择,而不是强行干预。
“最美领诵员”冯琳,从小是一枚学霸,高中班主任评价她是才貌双全、成绩优异。
按照她的文化课成绩,肯定考上一个好大学。
然而,高考前一年,冯琳突然想去参加艺考,并把这个大胆的想法告诉了妈妈。
妈妈知道后,虽然很担心,但也没有贸然制止,而是尊重女儿的决定,还帮女儿请老师、准备艺考考试。
最让我欣赏的是她们母女之间相互尊重的相处模式。
女儿愿意跟母亲交流和沟通,告诉她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母亲也愿意尊重女儿,遵从她的任何决定,因为母亲知道,那是女儿的人生,自己无权干涉。
是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哪怕是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
最好的亲子关系,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既亲密又独立。
沟通法则:少些说教,多些倾听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沟通?
高赞回答是:因为父母永远在讲道理,却从不听我的心声。
很多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进行说教,却很少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
孩子兴高采烈地分享学校的趣事,父母却借机教育:“别光顾着玩,要多花时间学习。”
孩子委屈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父母却马上打断:“肯定是你做得不对,不然别人怎么会这样对你?”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了。
教育家卢梭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沟通的本质,不在于说,而在于听。
想要让孩子敞开内心,一定要给孩子表达的机会,认真倾听孩子的内心。
华师一附中的陆禹铖高考跻身全省前20名,可谓出类拔萃。
可陆禹铖的妈妈却表示,孩子的成长也有各种坎坷不平。
上高中的时候,陆禹铖有段时间沉迷玩手机,导致成绩急剧下滑。
然而,对于儿子的“堕落”,陆妈妈没有打骂,也没有对他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而是选择开启了一场真诚的对话。
“打游戏很爽吧?但你有没有想过未来想做什么?”
妈妈静静倾听了儿子对未来的畅想,并给予了他指导性的意见。
通过母子这番敞开心扉的对话,陆禹铖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心今后要好好学习。
真正合格的父母,要做孩子最好的倾听者,接纳他的任何烦恼与情绪,并努力给予回应。
当我们停止说教,开始倾听,才能真正触摸到子女的内心世界,走进孩子的内心。
自我法则:先爱自己,再爱孩子
曾经刷到过这样一个视频:
饭桌上,满满一桌菜,其中有一盘大虾,但妈妈只夹虾头吃。
女儿夹起虾肉就要往妈妈碗里放,妈妈却一口拒绝了:“我不爱吃那玩意,一共也没多少,我吃点虾头就行了。”
女儿很不解,盘子里不是还有很多吗?
妈妈道:“那不是吃一只少一只吗?你好好吃,我吃点剩的就行。”
见女儿不吭声,妈妈又说道:“都是给你做的,我自己在家能吃这么好吗……”
满屏都是窒息感。
很多父母,自从有了孩子,就把自己完全抛在脑后,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
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整天围着孩子转。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只为了更好地陪伴孩子。
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爱,看似伟大,实则沉重。
它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孩子觉得愧疚。
电影《好东西》中,单亲妈妈王铁梅从不认为一个人带孩子就要过得苦哈哈,而是遵从内心,活得潇洒自在。
她可以照顾好自己的女儿,也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感情生活。
她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五彩缤纷,女儿茉莉在她的影响下也成长得自信又洒脱。
有一次,她的文章在网上被人网爆,女儿因此在学校被同学嘲笑,但小女孩却学着妈妈的样子勇敢回怼:“我正直勇敢有阅读量,我可怜什么?”
当父母拥有取悦自己、爱自己、成就自己的能力,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看见自己、坚定自己、爱自己。
你活得热气腾腾、步履轻盈,就是给子女最厚实的底气。
平等法则:共同成长,相互学习
很多父母,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求孩子听话、顺从,自己却特别“双标”。
自己下班回家瘫在沙发上玩手机追剧、无所事事,却批评孩子玩手机、学习不专注……
自己作息懒散、不知上进,却要求孩子早睡早起、积极努力。
作为父母,你想让孩子拥有怎样的品质、习惯,自己先做给孩子看;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
前几天看到一位金华妈妈赵闺贞的陪读故事。
以前的她在女儿徐至澳玩手机的时候,经常大声训斥,可是女儿总喜欢跟她对着干。
后来经过深刻反省之后,赵闺贞做了一个决定,备考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孩子共进退:
“孩子学习的时候,我总不能捧着个手机吧?”
备考的日子里,母女俩的关系前所未有的和谐。
赵闺贞早起背书时,会给女儿的保温杯里准备好满满的热水;女儿晚自习回到家,也会给母亲带一颗润喉糖。
备考法考的路上很累,赵闺贞几度想放弃,是女儿给了她很大鼓舞。
因为备战法考,赵闺贞对女儿的学习越来越“放手”,很少插手,反倒是女儿常来“查岗”问学习进度。
最终,赵闺贞一次通过法考,女儿徐至澳的成绩越来越好,顺利考入全市最好的高中,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
真正觉醒的家庭,是一场家长与孩子相互陪伴、彼此成就的“双向奔赴”。
父母放下“权威者”的姿态,和孩子平等相待,共同成长,才会赢得孩子真正的尊重和爱。
作家毕淑敏在《家问》中写道:“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
一个家的温度,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孩子未来的幸福。
父母真正的爱,不是一味地付出和牺牲,而是多一些智慧的留白,多一些尊重的守望,多一些自我的成长。
希望每个孩子都和父母保持“既亲密,又独立”的关系,在时光里温柔而坚定地成长。
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