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别了,恒生!香港地产金融破灭...

2025-10-28 11:03|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近日,香港金融市场迎来一场震撼性的变局——汇丰控股(0005)宣布计划以超过千亿元的价格,私有化恒生银行(0011),这家自1933年诞生、1972年上市的本地老牌银行即将告别公开市场,成为历史。此举不仅令市场哗然, ...

近日,香港金融市场迎来一场震撼性的变局——汇丰控股(0005)宣布计划以超过千亿元的价格,私有化恒生银行(0011),这家自1933年诞生、1972年上市的本地老牌银行即将告别公开市场,成为历史。此举不仅令市场哗然,更折射出香港经济长期依赖地产金融的结构性隐忧,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深刻变革的迫近。

传奇落幕:恒生银行的辉煌与隐忧

恒生银行,始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及盛春霖四位华资银行家,在香港上环永乐街70号一幢不足800平方呎的旧楼内创立。初时员工仅11人,主营黄金买卖、汇兑及找换业务。首年即盈利逾万元,随后业务迅速扩展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曾是香港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坚实后盾,被誉为“厂佬银行”。从上环永乐街一间小银号起步,恒生一路见证并参与了香港经济腾飞的黄金岁月。二战后,恒生敢于支持被主流银行忽视的塑胶、纺织及玩具制造业,助力一代华人企业家崛起,也成为香港制造业的象征。


1960年代,恒生银行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存款和资产规模迅速膨胀,成为汇丰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主要竞争对手。1972年,恒生银行成为战后香港首家上市银行,其“恒生指数”更成为香港股市的风向标。

1967年,恒生首创七年住宅按揭服务,降低置业门槛,推动香港房地产市场爆发式增长。置业热潮带动了楼价飙升,房产成为银行最主要的抵押品,金融与地产的紧密捆绑由此形成。随着制造业的大规模北移,恒生和其他本地银行逐渐从支持生产转向依赖资产抵押,金融地产模式成为香港经济的“新常态”。

然而,辉煌背后暗流涌动。1965年,香港爆发首宗大型银行挤提风暴,明德银号因美元支票拒付引发恐慌,波及多家华资银行。恒生银行遭遇严重挤提,客户蜂拥提款,银行一天内流失存款高达8000万元。面对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恒生董事会经过激烈磋商,最终决定将控股权出售给汇丰银行,稳定市场信心,挤提风暴得以平息。

然而,这把“双刃剑”也带来的隐患一直长期存在。高昂的地价和租金抬高了各行业成本,实体产业尤其是创新科技难以生存,产业空洞化日益严重。金融与地产的“恶性循环”推高了楼价泡沫,贫富差距拉大,社会撕裂加剧。恒生银行近年来商业房地产贷款风险激增,2024年6月底不良贷款率升至6.69%,商业地产贷款减值客户贷款达250亿元,显示风险不可忽视。

突如其来的私有化:背后隐藏的玄机

2025年10月,汇丰控股宣布以每股155港元现金收购恒生银行,溢价约30%,总价逾千亿元,计划撤销恒生上市地位。汇丰目前持有恒生约63%股权,此次私有化将使其成为恒生的唯一股东。


消息一出,市场议论纷纷:为何汇丰选择在恒生坏账风险攀升、商业地产市场低迷之际,豪掷千亿启动私有化?这是对香港未来的信心注入,还是为规避风险的防御性收缩?


资深银行家王良享分析,私有化有三大动机:一是汇丰认为市场低估恒生价值,私有化能以溢价收购锁定潜在收益;二是私有化后恒生无需公开披露坏账细节,汇丰可更灵活处理不良资产;三是整合资源,推进客户和人力的深度融合,实施更大规模的业务调整和裁员,提高协同效益。

香港银行学会高级顾问陈凤翔则指出,面对不良贷款压力,汇丰作为大股东选择主动出手,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避免挤提风险和政府接管的极端情况。他认为汇丰可能并不希望坏账问题进一步恶化,而是希望通过私有化帮助恒生度过难关,未来或有机会高价出售。

经济结构的巨大隐患:地产金融神话的终结

恒生银行的故事,正是香港经济依赖地产金融模式的缩影。过去数十年,香港经济重心由制造业转向金融与地产,制造业占比从1980年的24%骤降至约1%。高楼价和高租金导致营运成本居高不下,新兴创科产业难以扎根,经济多元化受阻。

金融体系过度依赖房地产抵押贷款,资产泡沫风险积聚。一旦经济下行,楼市回落,抵押品价值缩水,银行坏账激增,整个经济面临崩盘风险。恒生银行商业地产贷款逾1,400亿元,风险贷款和不良贷款不断攀升,已成为金融体系的隐患。

这场私有化背后,是对香港经济“路径依赖”和“制度惰性”的无声控诉。恒生的被吞并,警示香港必须彻底改革经济发展模式,摆脱对地产金融的过度依赖。

恒生未来何去何从?

如今,恒生银行即将从公开市场隐退,未来将如何在汇丰的掌控下重组转型,依然充满未知。汇丰是否能成功化解恒生的坏账风险,推动业务升级?香港能否借此契机走出地产金融的迷局,开启多元化发展新篇章?所有目光,正聚焦于这场金融巨变的下一步。

别了,恒生! 一个承载了香港经济辉煌与隐忧的传奇,正在历史舞台上缓缓谢幕。香港的地产金融神话,也许正迎来破灭的时刻。而未来,唯有勇于变革,方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来源:香港商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