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82亿港元的再融资计划落地,新世界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这次主要用来还旧债,其中约635亿港元用于偿还2025年、2026年到期债务,约240亿港元用于2027年到期债务。
据透露,这次的过程并不顺利,原本有几家小银行是不同意的,害怕风险,之所以能有惊无险的通关,据说背后有贵人相助。
和获救信息同时公告的还有另外一条重磅消息!根据新世界发展6月30日晚间公告,郑志刚已正式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及非执行副主席,自7月1日起生效。公告称,辞任是其为“投放更多时间于公共服务及其他个人事务”。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9月郑志刚就已辞去行政总裁与执行副主席职务,仅保留非执行董事名衔。如今彻底离任,堪称体面退场的最后一步。
这一举动,标志着这位曾被寄予厚望的郑家第三代接班人彻底淡出家族企业,结束其在新世界发展的全部职务。
很多人说新世界这几年陷入债务泥潭,就是他带来的锅。这两天郑志刚“隔空”回应外界的质疑!
大致是说:他接手新世界的时候,公司本来就有庞大债务,而且他上任后已经在努力去杠杆,增加经常性收入,加强资产负债表管理,面对的是非同寻常的宏观环境,不是因为过度借贷。
事实真如他所说的那样么?
自2017年起逐步接棒,至2020年正式出任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郑志刚在短短几年内掌控了集团最关键的决策权
2020年5月,时年41岁的郑志刚接任新世界发展行政总裁,成为集团实际掌舵人。
他力推“文化商业”概念,加速扩张自创的K11品牌。
回观K11历史,自2008年就创立以来,把艺术、文化跟商业结合,确实很创新。
2009年香港首家K11开业,后来扩展到内地多个城市,影响力不小。
K11 Art Mall成功之后,他进一步主导打造了尖沙咀的K11 MUSEA,号称要做“香港文化硅谷”,投资金额高达26亿美元,约200亿港元,光这个项目就吞掉了集团大笔现金流。
在郑志刚手中,K11从香港的几家扩展到中国内地的26家,合计达到38座。
截至2024年,K11已在大中华区10个城市运营34个项目,总楼面面积达273万平方米。
很多人认为K11艺术购物中心的创新理念领先内地同行至少10年,但现实格外骨感。
“K11在内地的所有商场销售额加在一起,可能还抵不过一个万象城。”一位知情人士在2024年10月如此透露。
在扩张过程中,他将净负债率从传统港资的30%以下,拉高至2023年的49.8%,并大量发行年利率高达8%以上的永续债。
2021年内地楼市下行期,恒大的“许裤带”已经倒下,新世界发展仍“逆势囤地”,以超过200亿港元重仓大湾区旧改项目。
然而市场反应冷淡,不少项目去化率不足40%,地块估值大幅缩水。
在今年4月开业的深圳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也是他大手笔打造的作品之一,投资额超过100亿人民币。但这项目一开张就被网友吐槽,很多细节没搞好就急着开幕。
“郑志刚身为‘富三代’,虽有理念、有热情,却缺乏周期意识。”一位市场观察人士分析,“他赌‘内地消费升级’、赌‘文化商业爆发’,结果踩错了节奏。”
显然,巨额负债的责任他是脱不开关系的,很多项目都是在他任期内拍板执行的。
这个“锅”恐怕是甩不掉了!
然而新世界发展的故事还没结束,这次筹资成功让其有了喘息机会,希望好好把握,争取早日翻身!
摘自新赋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