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场景在西九龙高铁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每天一到人多的时候,车站外的士站总能看到一条弯弯绕绕的人龙,拎着行李、提着大包小包的乘客,一张张脸上只写着一个字:等。
更吊诡的是,队伍里的人在等,的士站里一排空车也在等,司机在车里喝水、滑手机,就是没人上车:
这种“人多车也多,却对不上”的奇怪现象,已经成了西九龙高铁站的“固定风景”。可问题出在哪?
最近,立法会议员张欣宇干脆来了个“卧底式”实测,连着两个晚上跑去现场盯着看,结果发现——原来,西九龙高铁站的士站把的士硬生生分成了两派:
要么是“不过海”,只跑九龙、新界;
要么是“过海”,只跑港岛。
乍一听,好像挺合理。毕竟过海要走隧道,还要收过海费,分开安排看起来公平。
可张欣宇一蹲点,数据一出来,才发现这套分法看似科学,其实离谱:
90%以上的高铁乘客,目的地其实都在九龙或新界,真正要去港岛的,不到一成。
可偏偏这90%的人只能挤在三四个“不过海”上车位里排队,另一边“过海”车位空得能踢球,司机一个个坐在车里发呆,就是没人搭。
于是就出现了荒唐的一幕:人多的等不到车,车多的等不到人,西九龙高铁站的效率直接被腰斩。
张欣宇算过一笔账:一个6个上车位的的士站,理论上每小时能流转880辆的士,结果实际只能跑到6成。差不多一半的运力,就这么活生生卡死了。这背后,就是最典型的资源错配。
可能大家觉得:西九龙人流量大,过海的士供过于求,也属正常。可要是换个地方呢?
比如你在九龙、新界别的街口试试,拦辆车说要过海,很多司机立马摇头:“唔好意思,唔去。”
第一,交更是死穴。
香港的士几乎都是12小时两班倒,交更时间最集中的就是下午4点到6点。
你下午3点半拦到车,说要去港岛或者跑个远单,老司机心里门儿清:一堵车就是半小时起步,回来还得赶交更,迟了要赔钱、还要看下班司机的黑脸。干脆直接拒载,省事。
第二,怕塞车。
过海必经红隧、尖沙咀、中环、铜锣湾,哪个不是车龙黑洞?堵着的时候,跳表也赚不到几个钱,还不如留在九龙跑两趟短途,翻单快、省油又省心。
第三,怕迷路,尤其新手司机。
别以为有导航就啥都好用。有些新司机就是不敢随便跑陌生路。平时只跑九龙、新界,路熟门熟路,要去港岛东、西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
一怕走错被埋怨,二怕掉进大塞车,干脆一句“唔好意思,唔去”,谁都不尴尬。
这也不奇怪,市面上经常有人说,在马鞍山截到“红的”,司机还会直接说:“唔好意思,我唔系市区的士,唔跑。”
可按法例,红的明明能跑遍港九新界(除了东涌和南大屿),但司机心里有数:跑远了回来空车怎么办?油钱谁贴?时间谁赔?索性直接拒载,最省事。
所以你看,表面上是“过海/不过海”分得明明白白,背地里却是司机的小算盘、制度的老问题、现实的营运矛盾凑在一起,搞出了一个“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荒唐局面。
张欣宇这次“卧底”,算是把这个老问题重新摆上了台面。好在运输署和港铁也算动作快,第二晚就把“不过海”的士上车位多开了几个,排队时间从半小时、一小时,降到十几分钟,总算先把火压了下去。
可分配不均的问题,在西九龙这种人流集中的口岸,改一改车位就见效;但在九龙、新界其他地方,司机不肯跑远、拒载过海这套老习惯,光靠多开车位是治不好的。
归根到底,问题不是的士不够跑,而是制度太老,分流还在沿用几十年前的逻辑,司机的算盘却早就变了,可规则没跟上。
所以,这条“过海/不过海”的分界线,还要不要留着?
上车位要不要更灵活,跟着客流随时调?
交更时间、补贴制度要不要更人性化,让司机跑远单、过海单也不怕吃亏?
要不要干脆给拼车、网约车多留点空间,让传统的士不敢再“挑客”挑得这么理直气壮?
来源:港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