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关注 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加快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一周重点 过去的一周,市委书记郭永航、市长姚奕生共同出席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前往横琴新区天沐河沿岸绿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到珠海站迎接首趟开进珠海的湖北务工人员专列,会见了我市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的个人和全省民政系统先进集体代表、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全市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防护工作会议。 郭永航还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利用工作。姚奕生则先后参加了珠海民政会议,前往拱北口岸调研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工作。 今年要推进: “1+1+10”方面的46项改革任务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天命”。 3月23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牢记特区使命,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探路尖兵! 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实践。回首过去,珠海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矢志不渝地推进改革。政事君了解到,2019年,珠海各项改革任务推进顺利,完成率超过90%,成效显著。 当前,珠海的地位、定位、方位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迎来了“双区叠加”的重大历史机遇。无论是破除体制积弊问题,还是激发创新活力问题;无论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还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无论是整治机关干部作风问题,还是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都需要——用改革来推动、靠改革来实现。 就在上周,改革的年度“任务书”——《珠海市全面深化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经会议审议后印发。今年,珠海将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着力推进“1+1+10”方面的46项改革任务,为推进珠海经济特区 “二次创业”加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政事君观察,不少方面都是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比如“1”为以珠澳深度合作开发横琴为总牵引、主平台,全力以赴,精准发力,攻坚克难,谱写新篇;“1”为深化重大突发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综合来看,这46项改革举措针对性强、特点鲜明,突出政治站位、系统集成、制度主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着力为推动珠海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量级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如何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会议提出,要以珠澳合作开发横琴为总牵引、主平台,在优化“分线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等方面先行探索、率先破题,加快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 今年是珠海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会议强调,要以此为重要契机,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精心谋划推动一批重大改革事项,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在一项项思改革、谋改革、干改革的举措中,珠海再一次鸣响了改革攻坚的强音。 全流程闭环管理 做好“外防输入” 当前,国际疫情呈扩散形势。珠海作为重要的口岸城市,在已经出现境外输入病例的情况下,防范境外疫情输入,是当前一段时间重中之重的任务。 3月27日上午,姚奕生前往拱北口岸,调研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工作。在拱北口岸现场指挥部,姚奕生实地查看了入境人员检疫、体温监测、信息申报查验等措施落实情况,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筑牢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严密防线。 连日来,珠海不断升级防控措施,加大口岸联防联控协作力度,不断优化流程,实现口岸检疫、属地转运隔离、入境后疫情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社区防控的全流程闭环管理。 政事君观察,各项防控部署均提到了一个词:闭环管理。口岸虽是防范境外疫情输入的第一道防线,但要做到闭环管理,涉及卫健、海关、边检、口岸、交通、社区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只有形成防控合力,才能把境外输入风险降到最低。 疫情防控,本周还将迎来另一场“硬仗”——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但2020年的清明不同往年,疫情防控任务艰巨。3月29日,全市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防护工作会议召开,研究部署清明期间疫情防控和安全防护工作。 “要坚决做好‘双防双控’工作,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成效。”会上,郭永航强调,一方面,要继续严防境外疫情输入,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闭环管理措施,持续强化与港澳的联防联控。另一方面,要全力打好清明前后关键期的防控硬仗,大力倡导文明简约祭祀新风尚,严防森林火灾等安全事故发生。 姚奕生则表示,要扎实做好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抓紧抓实清明期间安全防护各项工作,倡导绿色文明安全祭扫。 统筹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 挖掘、梳理、保护、利用、开发工作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珠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自近代以来中西交融、多元包容、开拓进取,孕育形成了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特区改革文化于一身的独特城市文化。 杨匏安陈列馆内景 3月26日,市委书记郭永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利用工作,要求“加快创建历史文化名城”。 事实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珠海酝酿已久。早在2016年12月,珠海就提出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目前,珠海已完成调研筹备、前期建设阶段,即将进入启动实施阶段。 创历史文化名城,珠海有哪些“王牌”? 悠久的历史文脉是首个“王牌”。位于珠海高栏港宝镜湾的石刻岩画,记录了4000多年前新石器晚期、中华先民走向浩瀚海洋的最初记忆,这也是珠海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两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斗门镇是另一“王牌”。以唐家湾镇为例,唐绍仪、唐国安等历史名人故居保存完好,唐家三庙、传统岭南民居建筑群错落分布,凸显了珠海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质。 杨匏安、苏兆征、林伟民“红色三杰” 而形成的红色文化,会同、淇澳、香洲埠、接霞庄等7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珠海响当当的“王牌”。 会同村 政事君了解到,目前,珠海已构建起“点、线、面”的历史文化保护格局,包括 73 处文物保护单位、148 处历史建筑以及 36 处改革开放历史性建筑,64.5 公里南粤古驿道,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及 49 处传统村落。 可以说,珠海加快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已经成熟。 创历史文化名城,珠海下一步怎么做? 在26日的专题会议上,郭永航提出,要以创建历史文化名城为总抓手,从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利用相关立法,塑造城市独特精神气质,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全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精雕细刻、精打细磨,统筹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梳理、保护、利用、开发工作。” 当然,保护历史文化,不能为保护而保护,还要注重历史文脉的“活态传承”,要重点突出“珠海特色”,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方进一步彰显珠海的城市魅力。 来源:珠海特区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