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至2025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国银行(3988)发布的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去年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约64.1万亿元,按年增长22.5%,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人民币国际化已超越简单的规模扩张量变阶段,正在从货币职能、市场深度和制度保障等多个层面实现系统性质的提升。
表现一:人民币业务遍地开花,支付结算功能持续增强。人民币的支付结算功能已从贸易结算向全方位跨境支付扩展,实现了系统性的功能升级。去年人民币跨境支付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规模持续扩大,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合计达64.1万亿元,按年增长22.5%。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已达35万亿元,保守估计,2025年全年这一金额将突破70万亿甚至有望达到80万亿之巨。二是覆盖范围显著拓宽,SWIFT数据显示,去年共有166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跨境人民币客户汇款收付,较上年增加5个。截至今年9月,人民币业务触达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法人银行机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主渠道作用日益凸显。去年CIPS处理跨境支付金额达175.5万亿元,按年增长42.6%,远超跨境收付总额的增速。这表明人民币跨境支付正从分散化向集中化、系统化转变,支付效率与安全性显著提升,一个多渠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基本建成。此外,支付结构也发生质的变化。以往人民币跨境支付主要集中于货物贸易,而去年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47.8万亿元,按年增长24.9%,占结算总量的74.6%。证券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8.7万亿元,按年增长28.8%,显示人民币支付正从贸易驱动向贸易与金融双轮驱动转变。这种结构性变化标志着人民币支付功能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
表现二:人民币业务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提升,贸易融资货币地位快速跃升。人民币在贸易融资领域的地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去年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份额达5.5%,较2023年有显著提升。这一成就表明人民币正在更大范围内替代传统国际货币,成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的重要媒介。在大宗商品贸易结算方面,去年1至8月,主要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合计为1.5万亿元,按年增长22.7%。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贸易人民币结算协议已于去年开始实施,预计每年可推动约5000亿元人民币的结算量。今年10月澳洲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同意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其三分之一的输华铁矿石使用人民币结算。这种在大宗商品计价结算领域的突破,是人民币从简单结算货币向定价货币转变的关键进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表现三:人民币的金融交易与投资功能显著增强,实现了从“贸易货币”向“投资货币”的历史性转变。去年资本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47.8万亿元,按年增长24.9%,占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的74.6%,已成为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主力。证券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8.7万亿元,按年增长28.8%,占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的比重接近六成。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人民币正从贸易结算环节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金融投资环节延伸。
表现四: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地位稳步提升,接受度和持有规模持续增长。根据IMF数据,去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为2.2%,位列全球第七大储备货币。更为重要的是,截至去年底,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反映出国际官方机构对人民币储备资产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新兴市场对人民币储备资产的兴趣尤为浓厚。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人民币视为多元化储备的重要选择。俄罗斯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人民币在其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超过40%,成为其重要的储备资产配置。这种趋势表明,人民币正在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韧性。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深入和实体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加深,人民币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国际货币,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提供新的平衡力量,为中国和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