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王慧芳(化名)收到了“银行营业员”杨娜的微信,对方说这几天有个“存钱的项目”,让她来了解。王慧芳是柳林县某银行的储户,经常去存钱、办业务,营业厅里一名叫杨娜的工作人员主动询问王慧芳办理什么业务,王慧芳看到她身穿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的黑色西服,沟通中觉得“这个营业员态度很好”。在杨娜的帮助下办理几次业务后,她加了杨娜的个人微信,从此,银行推出向储户发放赠品、为储户免费办理ETC等活动,都是杨娜微信通知王慧芳前来办理。
王慧芳称,杨娜让她在自己这里“存钱”,利息比定期高,年利率4%左右,半年到期。而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设定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一年期1.5%,三年期2.75%。王慧芳没有怀疑,“这么大的银行,不会有差错。”更何况,去年,她通过杨娜“存了”十几万元,不久前连本带利刚刚取出来。算上这十几万元,王慧芳凑了个整数,30万元,这是她积攒多年的全部积蓄。她把手机交给杨娜操作,杨娜通过王慧芳的手机银行APP向北京鼎辉世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转账30万元,附言为“王慧芳认购嘉运恒融1号”。
王慧芳文化程度不高,此前也没有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经验,因此并未发现异样。大约一周后,杨娜微信通知王慧芳来取合同,在营业厅,杨娜递过来一叠资料,王慧芳没有仔细看。几天后,王慧芳又找杨娜“存了”一笔十几万元,这次是从母亲卡里转出的。
2020年6月,这笔钱到期了,正好家里要用钱,王慧芳联系杨娜想取出来,但杨娜却说“再等等,马上就能取了”。王慧芳等了一两个月,钱还是取不出来,她去营业厅找杨娜,没见到人,“他们(该银行的工作人员)说杨娜不是这里的员工。”
“存款”到期的储户陆续来到营业厅讨说法。经统计,57人被身着类似“该银行工作服”、在该银行营业厅“工作”的杨娜等三人介绍购买“理财”,涉案金额约1180万元,其中大部分受害者是中老年人。
储户称,三名“业务员”在银行营业厅用他们的手机,通过银行APP,将钱转账给不同的商业公司,购买风险极高的理财产品。理财到期后,储户们发现本金和利息无法提取。事后,他们才得知,接待他们的三名“业务员”并非银行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