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爸爸辅导作业暴怒,扇了10岁儿子一巴掌,致鼓膜穿孔!追悔莫及…… ... ...

2025-10-27 16:36|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辅导作业时一时心急抬手想吓唬孩子却没想到“误打误撞”给了孩子一巴掌更没想到这一巴掌竟扇破了孩子的鼓膜家长追悔莫及安徽滁州的10岁男孩小宇(化名)就因为这,在前不久被送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 ...

辅导作业时一时心急

抬手想吓唬孩子

却没想到“误打误撞”给了孩子一巴掌

更没想到这一巴掌

竟扇破了孩子的鼓膜

家长追悔莫及

安徽滁州的10岁男孩小宇(化名)

就因为这,在前不久被送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一个巴掌的代价


4年级的小宇从小调皮,写作业总走神。那天爸爸辅导时见他心不在焉,急得抬手想吓唬他。小宇一躲,巴掌反而结结实实落在左耳上。


第二天一早,小宇喊“耳朵疼”,夫妻俩赶紧带他去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左耳鼓膜破了个芝麻粒大小(0.2×0.3厘米)的洞,当地医生认为不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家长担心孩子“变聋”,他们又专程赶到浙大一院。


经耳内镜检查,浙大一院耳鼻喉科张志利主任医师诊断:“被扇的左耳鼓膜呈不规则穿孔,表面结痂,伴随轻度传导性耳聋,好在没感染。”

“耳朵比我们想的脆弱多了,但其实它也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果鼓膜穿孔比指甲盖1/3还小,又没有发生感染,多数在1-3个月就能自行愈合。”张志利主任医师耐心解释,并给予抗炎、预防感染等治疗,同时叮嘱外耳道不要进水,因为一旦进水,会出现鼓膜感染,形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这样穿孔的鼓膜就很难再长回去了。


家长放下心来,严格遵照医嘱,2个月后,小宇的鼓膜完全恢复。

“当时在气头上失手了,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小宇爸爸的后悔,也给不少家长敲了警钟。



鼓膜破了别慌


很多人以为鼓膜破了就“再也听不见了”,其实不然。张志利主任医师介绍,即便鼓膜穿孔较大,无法自行愈合,或者长期有慢性炎症,也不用过度焦虑,后续可以通过鼓膜修补术,用一块自体筋膜修复,成功率能达到95%,术后患者的听力损失能部分恢复。

但是,张志利主任医师提醒,受伤后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请专科医生进行诊断。出现这3种情况必须尽快就医:

1、耳朵疼、嗡嗡响、听不清


可能是单纯鼓膜穿孔,别拖着,早干预恢复更快

2、耳朵流血、流脓


说明鼓膜破了,还继发了感染,得赶紧控制炎症,避免损伤加重

3、耳朵流清水样液体


警惕!这可能是伤到了内耳或者颅内(大脑),不排除出现了脑脊液耳漏,千万别耽误。


这些行为

正悄悄伤害耳朵


“不少人觉得鼓膜就是一层薄皮,其实它的厚度并不均匀,最薄处仅0.1毫米,比一张纸还薄。”浙大一院耳鼻喉科主任周水洪主任医师介绍,据统计,我国约有8000余万人听力受损,相对于先天残障,其实有很多都是后天“不小心作出来的”。尤其这两件事,大人孩子都容易中招。


掏耳朵


咱平时嫌弃的“耳屎”,医学上叫耵聍,弱酸性的它能抑制葡萄球菌,减少耳道发炎。但很多人沉迷“掏耳爽感”,却没发现背后藏着的危险。


用棉签:棉签头会把耳屎往耳道深处推,越推越紧,最后堆成硬疙瘩(耵聍栓塞);棉签纤维还会留在耳道里,刺激皮肤。


用挖耳勺、发卡:这些尖锐物品一不留神就会刮伤外耳道皮肤,引发红肿疼痛的外耳道炎;要是掏得太深,甚至会直接戳破薄如蝉翼的鼓膜。


街边采耳:别被“舒服”骗了!如果采耳工具消毒不到位,真菌、细菌很容易被带入耳道。


其实,一般情况下人们根本不用特意掏耳朵!说话、吃饭、嚼口香糖时,下巴一动,耵聍会自己慢慢往外“挪”,最后自然脱落,完全不用我们“动手帮忙”。

如果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出现耵聍的堆积,导致外耳道的完全或部分堵塞,形成耵聍栓塞,建议去医院就诊,避免因不熟悉耳道结构强硬掏耳朵而损伤耳道。


戴耳机


现在很多人通勤、睡前都离不开耳机,但错误的佩戴方式,正在慢慢损伤听力。


音量开太大:地铁、公交里环境吵,有人不自觉就把音量调到很大。长期这样,耳朵里负责感知声音的“小绒毛”(耳蜗毛细胞)会被逐步损伤——这些细胞一旦坏死就无法再生,听力只会一点点下降,等发现时往往已经晚了。


戴得太久:有人喜欢睡前戴耳机听助眠音,听着听着就睡着,耳机一戴就是一整晚。哪怕音量不大,长时间的声音刺激也会让耳朵“超负荷工作”,慢慢出现疲劳、耳鸣,甚至听力减退。

周水洪主任提醒:戴耳机一定要记住“两个不”——不把音量调太高,建议控制在最大音量的50%以内;不一次戴太久,连续佩戴别超过1小时,尽量中途摘下来让耳朵休息几分钟。

来源:浙大一院、钱江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