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国内外资讯 查看内容

开黄腔、玩烂梗,一大批孩子正在被摧毁……

2025-10-22 16:20|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网络上的烂梗,正在让家长心梗。前段时间,一条视频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位初二班主任在课堂上怒斥学生。起初还有网友疑惑“老师为何如此失控?”,可当理清来龙去脉,只觉得细思极恐。事情的起因,是班上一位学生向她 ...


网络上的烂梗,正在让家长心梗。


前段时间,一条视频引发了巨大争议。


一位初二班主任在课堂上怒斥学生。


起初还有网友疑惑“老师为何如此失控?”,


可当理清来龙去脉,只觉得细思极恐。


事情的起因,是班上一位学生向她倾诉:一些同学总追着他喊“唐人”。


班主任起初没懂什么意思,直到特意去搜索才发现,“唐人”这个称呼,竟是被用来嘲讽他人患有“唐氏综合征”。


暗指一个人“幼稚、愚蠢、不正常”,如今这已成为学生群体广泛流行的骂人梗。


这让班主任既震惊又愤怒,在随后的德育课上,她严肃地怒斥学生。


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


我们不能拿疾病当作笑料,更不能用它去攻击他人。


不管你是攻击同学,还是攻击任何人,用疾病来制造烂梗,本质上就是一种语言暴力,这是对患病群体的极大不尊重。



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共鸣。


因为大家发现:这并不是个体的问题,如今各式各样的网络烂梗,已经大量渗入校园。


不少孩子,正在失去好好说话的能力。


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印象深刻:


一位老师布置作业时,底下学生张口闭口就是:


“包的包的~” “做不了,做不了一点。”


家长批评孩子,他们立刻甩出一串网络语录:


“那咋了?0人在意。” “停停停,宝子你继续。” “中式教育真窒息。” “迟早逃离原生家庭。”


一位博主去亲戚家吃饭,两个侄子刷了三个小时视频,他多嘴了一句:别把眼睛玩坏了。


侄子看都没看他一眼直接说:


“啊对对对”“你说的对!”“如何呢,又能怎?”


你想多说两句道理,他们立刻打断:“我们平时都这样”“鸡你太美,鸡你太美!”



以上只是冰山一角。


在如今中小学生的对话中,充斥着大量令人费解的梗言梗语:


芭比Q了!如何呢,又能怎?尊嘟假嘟?因为我善 来财,来财!家人们谁懂啊?演都不演了。我勒个豆。我勒个骚刚!tell me why?OI,OI......


甚至他们都把这些用成书面语。


上海一语文老师改作文就发现:


一个班40多篇作文,竟有十多篇高频使用网络热梗:


表达赞叹用“绝了”!感谢用“拴Q”!吃惊用“离了个大谱”!气愤用“破大防了”!紧张用:心里慌得一批”!把家长叫“老登儿”!喊同学叫“老6”!



这已经不是个别孩子的语言习惯,而是一种正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泛滥成灾的现象!


不仅是网络烂梗,现在很多学生已经开黄腔梗了。


早前有家长发现,他女儿回来一直在唱“大香蕉”。


歌词是这样的:


“大香蕉,一条大香蕉,你的感觉真的很奇妙,飘呀飘,摇呀摇,你的感觉神魂颠倒……”


孩子一边唱,还一边站到凳子上舞动屁股。


一问才知道,女儿是跟同桌男孩学的,孩子还觉得男孩很“幽默”。一查才知道,这是一首网络歌曲。


不只是这个学校,这首歌一度风靡幼儿园和小学。


但歌词在成年人听来越听越不对。


香蕉是用“条”来形容?香蕉为什么会感觉神魂颠倒?这难道不是在开黄腔吗?



以上是比较轻的,还有更过分的。


之前有老师上语文课,上到了一篇文章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结果底下几个男生在窃笑。


一位男生问女生:“你家里有银子吗?”


女生说:“有”


于是男生问:“那你卖银吗?”


在一个小学生联欢会上,有一个女孩在上面表演民族舞,结果下面一群小男生起哄:“你好骚啊”。


一个幼儿园女孩,穿了一条白色的连裤袜。


结果有男同学问她:为什么不穿黑丝?下次穿黑丝。



还有女同学喝牛奶、吃香蕉时,会被一些男同学指指点点。


甚至还有男同学,对老师开黄腔。


有个美女老师二十多岁,有次上课让孩子上去做题,让大家自愿举手,结果有个男生很大声喊了一句:“我要上老师!”


结果一群男生就在那里狂笑。



还有位老师发贴。


配图是一张纸条,一个小孩歪歪妞妞写着:老师,我X你妈。



有人说:大人看什么都是脏的,小孩子懂什么?


他们或许不懂,但成人世界里的恶俗烂梗和脏话,他们已经有模有样学会了。


今天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因为这种看似无害的跟风,正在悄悄引发一场更深层的危机——


文化失语症。


什么是文化失语症?


小时候,当壮丽的暮色映入眼帘,我们能脱口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当感念他人的恩情,会想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当目睹不可思议之事,可以说:瞠目结舌、大惊失色;


当胸中怒火燃烧会说:怒不可遏、义愤填膺。


然而今天的孩子呢?


烂梗越来越普及,想表达赞叹时,脑海里只剩下“666”、“绝绝子”;


想描述震惊时,脱口而出“我勒个豆”、“离了个大谱”;


喜悦只会“哈哈哈哈哈”,感谢只会“拴Q”,悲伤只会“emo”。


当烂梗泛滥成灾,孩子们已渐渐分不清什么才是得体的表达,什么是脏话和烂梗。


而更可怕的是,孩子们对经典文化一问三不知,但对网络热梗如数家珍。


这不仅仅是一场语言的退化,更是一场思维的萎缩。


丰富的词汇库在崩塌,细腻的情感表达在消失,批判性思维在瓦解。


孩子们被塞满了现成的、粗糙的、短平快的表达模板,就会失去组织语言、精准表达、深度思考的能力。


从热梗开始,到语言退化结束。


我们正在目睹的,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文化失语危机。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先要明白:


为什么孩子们会如此热衷使用这些网络热梗?


说到底根源就是两个:跟风、求认同。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和社交网络成了孩子们的新型社交广场。


当一个新梗出现时,它迅速成为圈内的“社交货币”。


这就像一场无声的入场考试,会用,你就属于这个圈子;不会,就可能被边缘化。


谁都想被同学接纳,都想显得“潮流”。


一句“尊嘟假嘟”、一声“老6”,不只是学句话那么简单。


更是在说:“看,我和你们一样,用的是现在的热点。”



很多家长可能一上来就怪手机,说它是“罪魁祸首”。


这话也不算错:


是手机里的短视频,把一句句烂梗推到孩子眼前;


是群聊里的消息,让这些文化垃圾在校园里疯狂传播;


有时候,孩子宁愿抱着手机刷不停,也不愿跟家人多说两句。


可手机真要背所有锅吗?


仔细想想,手机更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这个时代,两个藏得更深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藏在大数据的推送里。


短视频平台推崇“流量为王”,越猎奇、越夸张的内容,越容易被推荐;


越简单、越重复的梗,越容易被模仿。


而那些需要静心理解的经典、值得细细品味的文化,却因为传播慢、不吸睛,被算法无声地埋没。


孩子刷到的,永远是大数据想让他刷到的,是一个被流量筛选过的浅薄而喧闹的世界。


第二个漏洞,藏在家庭的日常里。


很多家长把手机丢给孩子,以求片刻安宁。


也会抱怨孩子手机成瘾,却很少真正去了解:


他在看什么?为什么爱看?


甚至有人觉得:“几个网络热梗而已,能有多大影响?”


可语言的背后是认知,认知的背后是价值观。


当我们放弃过问,就等于把孩子的精神世界,交给算法和流量去塑造。


为啥孩子爱看手机?


其实是现在孩子的生活,太单调了。


回想我们的童年:


推开门是田野,放学后是伙伴,一起疯跑、钓虾、爬树……


那是人与真实生活的碰撞。


而今天的孩子呢?


从家门到校门,从课堂到补习班,生活被关在固定的轨道里。


他们没有地方释放压力,没有途径体验真实生活的趣味,只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归属和放松。


刷梗,成了他们低成本的情绪出口;


玩梗,成了他们融入圈子的社交工具。


所以,问题不只在于“不让孩子玩手机”,而在于:


我们是否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培养一个真实的兴趣爱好?


是否愿意带他走出家门,哪怕只是去超市、去散步、去球场踢一场球?


当我们陪孩子读书、运动、探索世界,到真实世界去找到最真实的快乐。


当温暖的对话取代冰冷的刷屏,当真实的感触填补内心的空虚。


那些浮于表面的烂梗,才会自然而然失去扎根的土地。

来源:桌子的生活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