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骗局,震惊全港。
一位81岁的香港婆婆,竟然在短短两个月内,将511万元港币——她的一生积蓄,全数汇给了一个网恋男友。
婆婆打开手机,看到这条来自陌生号码的信息。
对方的头像是一名身穿军装的男子,背景模糊,却透着一股正气。
她迟疑了一下,最终回了一个笑脸表情。
就这样,一场噩梦缓缓展开。
对方自称是“军人”,生活单调寂寞,偶然刷到她的号码,想找人聊聊天。
他说话温和,字字关心,不仅主动分享自己的军营生活,还时常发来语音、自拍照,问候早晚,嘘寒问暖。
不久,他甚至开玩笑地邀请婆婆来参观“军营”。
两人就这样越聊越熟,越聊越亲,竟然在网络上谈起了一段“异地恋”。
一开始,婆婆还有点警惕。她年纪大了,也听说过网络上的诈骗故事。
但“军人”实在太温柔太细心,每天都在用甜言蜜语包围她,说自己日夜思念、期盼退役后来香港与她共度余生。
几周后,这名“军人”称自己打算退役做生意,却苦于没有资金。
他请求婆婆“投资”他的未来,并承诺等公司成功就把所有利润都交给她。
婆婆动了情,从6月6日至7月3日,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先后18次转账,将138万港元打入对方指定的本地银行账户。
接下来,又一位自称是“军人上司”的男子通过WhatsApp联系她,带来一个“天大的消息”:
那位“军人男友”在一次行动中英勇殉职,临终前立下遗嘱,将一笔900万元遗产留给婆婆。
但问题是,这笔钱暂时被冻结,需要她先支付一笔行政费用和法律手续费。
对方发来一张看似“官方”的文件,又套上了各种“证明文件”,还称香港的法律流程复杂,需要“合作律师处理”。
婆婆深信不疑,又继续按照对方指示,先后53次转账,把373万元打入29个不同账户。
直到联系不上对方,她才惊觉自己被骗。
报警后,警方确认她一共损失511万元港币——这不仅是她的全部积蓄,更是她一生为家庭、子女辛苦积攒的“棺材本”。
据香港警方10月20日公布,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
过去10天内,警方共接获超过40宗“网恋诈骗”案件,总损失高达近4,000万港元!
令人担忧的是,超过四成的受害者是55岁或以上的长者,这群人被骗的金额超过2,400万港元。
警方指出,这类“情感诈骗”之所以屡屡得逞,很大原因在于受害人长时间孤独、缺乏陪伴,对网络上的温柔话语特别容易动情。
一句“我想你”,一次语音通话,就能迅速拉近距离。
骗徒多数自称是军人、医生、工程师等“高尚职业”,以制造“值得信任”的假象;
他们会用“真诚+苦情”路线,如“要退役创业”、“想定居香港陪你”、“突发意外留遗产”等套路,引导受害人主动汇款;
利用“分阶段汇款”逐步套现金钱,避免一次性被发现异常;
结尾通常是“失联”,或干脆换上“上司”、“律师”、“政府人员”等角色继续二次诈骗。
警方特别提醒市民,要保护家中长辈,日常多沟通,关心他们在网上认识了什么人、聊了些什么。
此外,也建议长者在进行任何转账操作前,务必与子女或亲属商量。
根据保安局和警方10月7日的资料显示,2025年首8个月,涉及在港内地学生的电话诈骗案有86宗,总损失金额高达7,500万港元。
其中最严重的一宗个案,一名年仅25岁的内地大学生,竟然被骗走1,097万元!
案件发生在今年4月至7月之间,这位大学生接到一个自称“内地公安”的电话,对方称他涉嫌跨境洗黑钱,需要“配合调查”,否则将会被通缉。
接着,电话那头传来一名“上级官员”的声音,说他必须将银行账户内的所有资金,分阶段转移至“安全账户”冻结,以证明清白。
在一连串恐吓和洗脑下,他竟然连续数月转账上千万港元。警方接报后展开调查,终于在7月拘捕两名涉案男子,并以“洗黑钱”罪起诉他们。
这类假冒“公安”、“国安机关”或“海关人员”的电话诈骗,早年就已存在,但随着科技与社交媒体的发展,骗子手法变得更高明、更难察觉。
尤其针对内地来港就读、人生地不熟的学生群体,骗子会精准投放微信、WhatsApp、短信内容,用“你涉嫌犯罪”、“紧急冻结账户”等手段让人慌乱失措,从而一步步落入陷阱。
更令人心痛的是,有些学生在意识到被骗后因羞愧或心理压力过大,甚至选择轻生。这早已不是单纯的金钱诈骗,更是对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伤害。
举办30多场防骗讲座,覆盖超过4,000名学生;
在大学入学简报、校园网站、宿舍公告板张贴防骗提醒;
联合银行设立专线、家长讲座、心理支援通道;
通过“防骗视伏App”、“防骗易热线”等工具向学生实时提供安全资讯。
一位81岁的香港婆婆,一位来港求学的内地大学生,两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却先后落入同样的陷阱。
骗子的手段并不复杂,却足够狠、足够会说话。
他们不挑年龄、不挑身份,只挑最容易相信的人。
来源:港真生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