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电商企业京东(9618)近日已完成收购香港佳宝食品超级市场(佳宝)。京东指,今次收购意味着正式进军香港实体零售领域,实现了京东供应链优势与佳宝本土化优势的“强强联合”。京东收购佳宝并非个别事件,是内地电商拓展香港市场的战略一环。港商记者采访多位专业人士,他们均认为引入新消费模式,为本地企业带来先进的电商技术和营运模式,可刺激本地零售业改革。
近年来,内地企业收购香港零售企业屡见不鲜,例如2023年招商局集团以逾8.6亿元收购优品360共49%股权;2020年,华润集团旗下的CR Capital收购City Super Group约40%的股权,与华润集团及冯氏集团组成的合营公司共同取得City Super Group共65%的股权。
2024年香港网购数据显示,网上销售占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比例持续上升,并在2024年9月达到10.4%。尽管如此,香港的企业使用网上销售仍处于发展阶段,与中国内地、美国和韩国等市场相比,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
京东收购香港佳宝超市后,正式成立创新零售佳宝业务部,并委任香港佳宝创办人林晓毅出任该业务部负责人。林晓毅指,京东强大物流链有助佳宝直接从产地供港,免却经销商利润,是合作一大优势。
金融管理学院客座教授杨玉川表示:“京东收购佳宝对香港零售业的最大影响,是标志着内地零售巨头开始全面进入香港,一定程度改变了本地零售业的生态;内地大型零售企业以其更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长远可能推动改变本地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
杨玉川指,香港中小企在财政资源、供应链控制方面不如内地大型电商,硬拼价格难有出路。
除了像京东佳宝这样的“强强联合”,全港超市接连出现结业及裁员,例如惠康、万宁母企DFI零售集团早前传出裁员消息。管理层指出,主要原因包括游客减少和本地消费者倾向北上或海外消费,导致零售业疲弱。同时,企业也面临支援成本增加,而未能有效转嫁给消费者。公司将简化营运、降低成本以应对市场挑战。
事实上,香港经济正经历结构优化进程,“结业潮”“裁员潮”并非衰退的警号。资料显示,上半年本地新注册公司高达8万间,公司总数突破近150万间,数字双双创历史新高。商铺资料更揭示市场生态平衡,上半年商铺结业847间,但同期新开786间,反映“汰旧育新”机制有效运转。
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庄太量认为,香港实体零售店背后往往并无庞大的网购业务支持,面对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难以低价吸客。一旦结业还会牵连租赁市场,而内地企业攻港有望改善困局。
庄太量认为,香港实体零售店背后往往并无庞大的网购业务支持,面对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难以低价吸客。
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内地电商近年纷纷南下香港,社会上有两种反应:一是担心内地电商之间的“内卷”式价格恶斗带入香港,冲击本地零售市场,会对本地街市商贩造成影响;另一种声音则是认为内地兴起的“新消费”概念带入香港,促使本地零售商加快数字化步伐,对本地零售业转型有正面作用。
立法会议员梁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内地网购平台的货件运港,一直未有免运费,令不少居民未能感受其便利,及至近期情况被改变。早前有报道指,各区自提点“爆仓”或大排长龙情况,难免令一些负担高昂铺租和工资的实体店面临被淘汰。实体店提供网购及快捷送货服似乎是一条新出路。
梁熙相信,免运费是电商抢占市场的推广,但是难以长久维持。
“内地电商凭借雄厚的资本、强大供应链管理能力进入本地市场,肯定会对本地零售商造成压力,本地零售市场的竞争可能加剧。”杨玉川说,“香港中小企在财政资源、供应链控制方面不如内地大型电商,硬拼价格难有出路。因此,中小企须思考如何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进行错位竞争。政府除了维持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外,亦可考虑对受影响较大的中小企给予一定的费用减免或者财政支持,减轻它们的经营困难。”
庄太量指,香港政府可以搞一个平台,让中小企业可以在上面卖东西,因为现在不少中小企没这个资本自己做平台。他又表示,政府或可考虑向外来企业征税,例如淘宝或Netflix若在港赚钱,应缴交相关税项。“Netflix若在港赚钱却无须缴税,对本地零售及电影院并不公平。如果是外面的公司来香港,如果赚钱的话,政府可设立规则,需要他们缴外来税,相信这样可以更好保护本地企业。”
内地网购平台拼多多的“一件免运”攻港半年多,吸引大批港人“转会”到该平台扫货。其后,淘宝取消“九十九元包邮”,改推“一件包邮”及“本地退”等多重优惠抢客。内地电商来港,本港实体零售业难免受到冲击。但有专家指出,内地部分行业“内卷”情况严重,会令利润持续下降,对这种薄利多销的商业模式能否持续表示质疑。
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港人认为“免费送货”(57.8%)是吸引他们网购的一大诱因,紧随其后的是“礼券及折扣优惠”(46.6%);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简单的网上付款程式”(30.1%)、“顾客评论”(28.4%),以及“简便的退换货政策”(25.6%)是吸引他们网购的原因之一。
免运费难长久维持
内地平台如何做到“一件包邮”、集运包邮到港免费的优惠?立法会议员梁熙指出,主要源自平台要求商店分摊有关成本,以至平台作出补贴,对于价值数较高的货品较能维持,但始终寄运本港的运输及人力成本较高,因此相信免运费是抢占市场的推广,但是难以长久维持。
杨玉川表示,只要货品价钱加上运费,未来与本港同类货品售价逐渐拉近,经内地平台网购的热潮自然会相应退却。他又表示,短期来说,京东的进军可能会加剧香港零售市场的竞争,甚至推动行业向数字化、便利化的方向发展,但最终市场如何变化,仍需观察消费者的反应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应对策略。“总而言之,谁能尽快适应这种新竞争环境,谁才能在高度竞争的本港市场继续经营。”杨玉川说。
贸发局为了解内地消费者网购的情况,于今年8月委托市场调查机构,对内地网购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内地受访者过去一年曾网购香港产品,反映香港产品深受内地消费者欢迎。贸发局在今年8月举行第二届“香港好物节”,为港商提供实战机会,协助他们利用电商平台开拓内地市场。
调查发现,消费水平越高的地区,网购香港产品的比率就越高。一线城市比率达85%,大湾区达81%,二线城市达78%,三线城市(74%)和四、五线城市(68%)的比率较整体为低。年龄方面,以年轻消费者为主,网购香港产品的比例较高。
网购香港产品的消费者,他们最爱网购的是消费电子及电器产品(72%),其后是奢侈品(46%)和时尚产品(41%)。大湾区消费者网购香港消费电子及电器产品的比例最高(79%),一线城市的比例相若(78%),四、五线城市(73%)紧随其后。网购香港奢侈品,一线城市(53%)、大湾区(52%)与二线城市消费者(51%)比例相若。
贸发局研究总监范婉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内地消费者十分习惯线上购物,平均每月网购9.4次,尤以一线及大湾区城市为然。她又指出,消费者在网购时最重视产品真伪,这启示港商可善用香港产品品质与品牌信誉优势,拓展内地电商市场。
港企由内地平台开拓市场
记者留意到,自疫情之后,香港本土企业推展平台,不再仅限在Instagram(IG)、Facebook(fb),也开始将品牌推广到内地较火的带货平台。不少港企在内地平台小红书、抖音等与网红/KOL合作,推荐香港品牌,例如SaSa、鸿福堂、美心及朗豪坊等。
数据显示,第二届“香港好物节”参与相关电商平台话题页及官网总浏览人次逾1亿,较首届增长11%。贸发局副总裁刘会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香港好物节”为港商旗下品牌及中小企业打开进入内地电商市场的大门,贸发局会继续透过“电子商务快线”计划,帮助他们进军内地及海外市场。
不过,专家也提醒,由于两地文化及法规有差异,港商开拓内地市场要注意的事项,包括制定合理的物流及配送服务、仓储策略,留意退货及取消订单的相关程序,同时加强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