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杭州市余杭区闲林街道办事处发布情况通报,9月9日,涂某某(女,52岁)在进入闲林中路附近空地时,不慎接触废弃氢氟酸中毒,送医后经抢救无效于2025年9月14日凌晨不幸身亡。公安机关在接警后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已按规范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街道正在全力推进善后处置工作。目前,事发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9月16日上午,澎湃新闻从涂某某的主管医生处了解到,涂某某被送到该医院时已经病危,全身各个脏器功能受损衰竭、电解质紊乱。

参与收治该病人的一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医生告诉澎湃新闻,死者涂某某送到医院时情况已很不理想,全身各个脏器功能受损衰竭、电解质紊乱,抢救的机会已经不大。他专门提到,氢氟酸是一种专门的化工原料,一般在生活中很难遇到,作为普通老百姓不用担心,一旦触及到氢氟酸一定要第一时间处理,否则情况会很严重,死亡率很高。上述主管医生表示,该院区有收到过类似病例,但非常少,一般是化工厂事故。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环境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曲睿晶告诉澎湃新闻,氢氟酸中的氢离子对人体组织有脱水和腐蚀作用,而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之一。皮肤与氢氟酸接触后,氟离子不断解离而渗透到深层组织,溶解细胞膜,造成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乃至肌层液化性坏死。氟离子还可干扰烯醇化酶的活性使皮肤细胞摄氧能力受到抑制。估计人摄入1.5g氢氟酸可致立即死亡。吸入高浓度的氢氟酸酸雾,引起支气管炎和出血性肺水肿。氢氟酸也可经皮肤吸收而引起严重中毒。
公开资料显示,氢氟酸系氟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具有极强的腐蚀性,能够腐蚀金属、玻璃和含硅的物体,氢氟酸通过皮肤后,可溶解细胞膜,腐蚀皮下组织,进一步侵蚀骨骼,严重可导致骨坏死。氢氟酸进入人体后,氟离子与血钙结合,使血钙降低,引发肌肉痉挛、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此外,还会影响肝、肾等器官,导致肝肾功能衰竭。
走在城市街道上,却意外踩到废弃危化品,最终不幸离世,当事人的遭遇着实是无妄之灾,令人扼腕叹息,也向社会敲响了危化品管理的警钟。
氢氟酸,很多人对这个化学名词可能感觉陌生,事实上它有极强的腐蚀性,有着“化骨水”之称,不仅能造成皮肤和组织的严重损伤,还可导致系统性中毒,杀伤力巨大。根据女子家属发文称,当事人误踩到氢氟酸后,当场便无法行走,后出现心脏衰竭、呼吸停跳等症状,从接触到死亡的时间相当短暂,恰恰印证了氢氟酸的极端危险性。
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危化品的生产、储存、使用、运输、废弃处置,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要置于全流程的监管之下。像氢氟酸这样的高危“毒物”,理应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人员回收处理,绝不能随意倾倒或丢弃。
此次致命的氢氟酸究竟从何而来?当地街道办初步作了解释,但调查具体源头和相关责任方,是必不可少的。无论结果怎样,都暴露出监管链条中存在明显的漏洞。
根据法律规定,随意丢弃危险化学品,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构成污染环境罪或危害公共安全罪。接下来,相关部门应尽快查明事实,溯源追责,给逝者家属一个交代,也给公众一个明确的回应。
值得警醒的是,此次并非危化品首次闯入普通市民日常生活。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浙江一名环卫工人在清理垃圾时,双手被垃圾中的一瓶强酸化学品腐蚀。类似的惨剧,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危险化学品的末端管理存在盲区。
现如今,随着工业发展和城市扩张,各类化学品的使用量持续上升,相应的废弃物也在不断增加。一些企业或个人,可能出于节省成本或管理不善等原因,将危化品偷偷倾倒。而监管的力量毕竟有限,难以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导致这些“定时炸弹”潜伏,威胁着无辜人群的生命安全。
市民散步被废弃危化品夺去生命,看似小概率事件,但对个体而言,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
城市治理不能忽视这种“小概率”事件折射出的危化品管理“大问题”。从生产、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置,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不能仅靠事后追责,更需构建起严丝合缝的管理体系。
危化品的管理,是技术问题,更是责任问题,考验着社会治理的精细程度。因此,必须以此次悲剧为深刻警示,排查城市中的风险点,加强对废弃危化品的巡查与清理,加大对非法倾倒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筑牢公共安全的防线。
来源|澎湃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