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时跟着父亲挖煤,500多分上专科,专升本再读硕博。
最近,一位北京工业大学的博士在论文致谢中将自己从“挖煤小子”到工学博士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感动了很多网友。
这几年,年年有论文致谢出圈,可“挖煤小子”的逆袭记却别有味道。
“上海电子厂的车床工,焦作化工厂建筑工地绑钢筋,邯郸高速公路铺沥青,晋城煤矿上扛炸药……”
在这篇致谢文章中,作者坦然历数曾经干过的寒暑期临时工,并真挚感谢出现在他生命中并给予他温暖的人。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廉价的煽情,只有安静但略带痛感的讲述。
正如有网友所言,“一笔一血、一字一泪”。他的前半生触动了太多人的心弦,碰落了不少滚烫的眼泪。
而当我们细品这篇致谢,会发现更动人的图景:长长的致谢名单里,室友、导师、课题组同窗、电子厂工友、食堂老板……
这些普通人的名字,像星星一样缀满了他的成长夜空。
本科室友不仅在他考研时兜底生活,还送了他人生第一部手机;食堂打工的日子,成了他拮据时的重要支撑。
北京工业大学发文:“他的求学路让无数人看到坚持的力量。”
他们或许没意识到,自己伸出的一双手、说过的一句话,正在悄悄托举一个少年的梦想。
这位作者的经历,也向更多处在迷茫中的人发出了有益提醒:与其空想,不如去做实事;与其患得患失,不如专注于梦想。
在迷茫中的摸索,可能会摔跤,可能会受伤,但绝不会让一个人一无所获。
而显然,作者的经历无可复制,旁人也不必非得像他这样做。奋斗的模式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外卖诗人”王计兵一边赶路、一边读书和写作的经历,实际上也向人们展现了一篇无字胜有字的“论文”,而他在人生出彩之后所表达的感谢之意,何尝不是一篇精彩的“论文致谢”?
王计兵。
来人世一遭,每个人都接到了书写“论文”的任务。
抓到“不咋样的牌”甚至“一手烂牌”后,是灰心丧气、随大流,还是跳出固有的“牌局”、剪断退路,在新的天地里重新证明人的潜力,是一大考验。
事实一再证明,所谓强者,所谓“最猛大丈夫”,不过是那些不肯向命运妥协的人。
从就读清华的寒门贵子庞众望到“扁担女孩”,再到此次新闻中的“挖煤博士”,他们的故事总是能引起强烈的共情,收获众多真挚的祝福。
人们对这些故事的偏爱,背后是对真实的召唤。
当多数人习惯用滤镜包装人生,费尽心思在朋友圈“精装修”时,他们却把生活“原生态”晾在阳光下,缓慢却有力地剖开生活的肌理。
人们逐渐认识到,成功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相比“走上人生巅峰”取得成功,更大的成功或许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向上生长的韧性。
真实的奋斗不需要包装,也只有真实的而非悬浮的故事,才能触动另一个心灵,推动另一朵云彩。
人们偏爱这样的故事,也是对奋斗信仰的郑重守望。
在这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时代,“努力就能成功”的朴素信念曾一度被质疑,“寒门难出贵子”的论调偶尔会刺痛人心,甚至有人在现实的重压下选择“躺平”。
但“挖煤博士”等这些身边人的故事,让普通人在自我叩问和困惑中,找到了一丝确定的感觉。
这些高度还原了奋斗底色的故事,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你我内心不曾熄灭的奋斗火焰,照见了你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它是一剂强心针,让我们坚信,奋斗的价值从未失效,只要保持不服输的韧劲向前,平凡人也能书写人生的奇迹。
新闻的热度有褪去的一天,“挖煤博士”也终将回归平静的生活。但那些因他的讲述而被泛起的、沉淀的东西,将长久地镌刻在每个“共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