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中国体操运动员、奥运冠军杨威让双胞胎女儿在家上学”话题冲上热搜。杨威在社交平台上传视频,称孩子连病三场后,他决定让双胞胎女儿暂时不去学校上学,选择在家上学,请家教上门,此举引发热议。 (3月13日),有律师向南都记者表示,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都应该上学,如果杨威的孩子因身体问题推迟入学,这种做法并不违法。
杨威建育儿群分享经验
“小学一年级,暂时不去学校念书,全程私教课,是什么体验?”3月12日,杨威在社交平台发布一段视频,自从女儿连病三场后,他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尝试,“正式让她们全程在家上私教”,为了调养身体,也为了让孩子们学得更好,玩得更好,妈妈亲自当起班主任,并制定“欢乐学习安排表”。

家教在给杨威的女儿上课。
南都记者见到这张安排表的课程,从周一到周六均安排课程,以周一为例,7时15分起床,阅读30分钟,9时-11时学习语文,12时30分-14时30分午休,15时-17时30分体操训练,19时30分-21时完成作业。
所有课程安排了不同的家教,上课地点改成杨威自己的公司,将会议室改成上课的教室,“老师是一对二地教,女儿学起来非常快”,杨威称,老师讲得非常细致,小到笔顺写错了都能揪出来,课后给她们不同的学习方法指导。一堂课下来,学习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在下午的体操课,姐妹们会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跟爸爸练体操。

杨威女儿在家学习的课表。
杨威在视频里表示,几天下来比以前“省心多了”,以前会被班级群里划不完的消息狂轰乱炸,现在家长群只有3个人,消息只有孩子们的学习报告。以前会担心孩子们感染病毒,回家隔三差五感冒一次,“现在在眼皮底下,放心不少”。高效上课后,为孩子换来更多时间户外游、接触大自然。
在视频结尾处,杨威表示,对在家教育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可以加他的育儿群,他会跟大家分享他的育儿经验。
对此,网友热议纷纷。有人质疑孩子“没有朋友,缺乏社交”,有人认为学校教育除了语数英,还有手工、美术、科学等不同学科,同学之间的交往、合作、竞争等都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还有网友认为此举违反《义务教育法》。
律师: 因身体问题推迟入学不违法
广州市黄埔区心灵家园服务中心理事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孙鸿松向南都记者表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因身体等特殊情况需要暂时在家教育,如果家长陪伴到位,孩子在家能获取合适的教育资源,加上幼小衔接目前还缺乏柔韧度,一段时间在家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当然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不是适用所有孩子。在同伴交往和团队融入上,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参与社区活动,多邀请同龄孩子来家举行派对。”
他强调,在教育资源不再匮乏的时代,家长也可尝试因材施教,将在家教育作为一种多元化教育模式去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在家教育需要考虑到,当孩子们在家学习时,主导孩子教育的家长彼此会不会出现矛盾,长辈会不会干涉教育,“当家里教育孩子出现很多种声音时,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他建议,当家长意见不统一时,需要私下沟通后达成一致,再对孩子进行教育。
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廖建勋律师告诉南都记者,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满六周岁的适龄儿童都应该上学,杨威的孩子如果因为身体的问题推迟入学,这种做法并不违法,“因为并不是不让孩子们接受义务教育,只是根据身体状况推迟入学,让他更好地接受后面的义务教育,我认为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他指出,在儿童接受教育过程中,如果确实由于其身体状况不适合入学,学校有休学的制度,经学校同意,可保留儿童学籍,暂停去学校学习。 杨威家的“私塾”不可复制,被迫“回家”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近日,体操奥运冠军杨威家的子女教育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据杨威自述,因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去年生了好几场病,于是决定不让一对双胞胎女儿去学校上学,而是邀请家庭教师在家中授课。网友热议的点在于,“私塾不早就成为过去式了吗?”
很显然,杨威给孩子安排的教育方式有特定的基础与条件,不可复制,更无法大面积推广。杨威作为体育界名人,他的经济能力和空闲时间应该可以轻松碾压绝大部分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或许有时间但没多少钱,或许有一点钱但没多少时间,而多数人的现状更可能是既没多少钱,也没多少闲暇时间。让孩子不去学校,请家庭教师在家中授课,家长需要付出大量金钱,还要投入大量时间用于陪伴和监督,于绝大部分家庭而言并不现实。
也要看到,这个事蕴藏着一定的风险。作为学习环境,家与学校的差别实在太大,孩子在家里学习,除了自己,都是家人,充其量三五个,但在学校,孩子可以与同桌、同班同学、老师等亲密接触,有机会上讲台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下课时与同学或玩伴尽情玩耍,体育课上与同学一起热火朝天地驰骋于操场,与同学们一起享用与评价食堂的饭菜,与闺蜜或兄弟热聊各自喜欢的电影、明星或卡通人物。
凡此种种,各种各类集体性的社群活动在学校频频开展与进行,孩子在集体性社群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而多元的营养,勇敢、大胆、落落大方、比拼、相互学习与借鉴、互动与讨论、辩论与争执、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品性与善举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无疑大有裨益。而长期在家学习,无疑会错失这些体验,以及从这些体验中获得社会性知识的机会。
毫无疑问,杨威给孩子安排的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个案特质,不具有普适性特征,但基础教育里存在的一些情况倒是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主管部门关注。在当前各种压力尤其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势下,一些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厌学症、抑郁症,以至于没有办法在学校正常与顺利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迫于无奈,父母只得接他们回家,通过聘请私教或自己给孩子授课,此即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与主流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他们不理解或不认同一些学校以分数和学业竞争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选择让孩子退出学校,回归家庭,采用自己认可的方式进行教育。
两种情况都是非常令人遗憾的,这无疑提醒有关部门在重视孩子们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要高度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譬如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智力论。好的教育,固然要为社会培育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要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满意。 文章来源于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