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 《“我该给十年前的支教老师打电话吗?”后续来了!》 新闻中的当事人联系上了 她十年前的支教老师 这段跨越十年的师生情令很多人感动 不少网友也想到了自己的支教老师 在央视新闻留言区 纷纷发布“寻老师启事” 其中一条来自陕西的留言 他在新疆库尔勒读高中时 一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支教老师的到来 打开了他广阔的眼界 时至今日仍很想念她 北京师范大学团委看到这条留言后 很快联系到了留言中的这位于老师 于老师还发出一封 跨越18年的回信 “无数回忆和情绪奔涌而来 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会在支教结束十八年后给你们写下这样一封信。在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日,我突然收到了朋友发来的微信,当我看到央视新闻下那条与自己有关的留言时,内心仿佛被猛然击中,无数回忆和情绪奔涌而来,久久难以平复。
2006年,作为北师大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我和其他5名团友怀揣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踏上了库尔勒这片土地。那一年,我成为了高一年级5个班的历史课老师。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报名支教的这个选择将会成为命运给予我最为宝贵的馈赠之一。
“时间很远,记忆很近”,这是离开库尔勒多年后一名曾经教过的学生在我QQ空间写下的留言。是啊,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竟然已经过去了十八年!看到这个数字,自己都感到难以置信,但是赴库尔勒支教的种种经历、和大家相处的点点滴滴,在我心中却依然清晰如昨,从未稍离。许多次在梦中,我听到孔雀河流淌的声音,看到胡杨林耀眼婆娑的身影,又重新站回熟悉的讲台之上……难以忘记,初次见面时你们眼中好奇的目光和稚气友善的脸庞,化解了我内心的忐忑和紧张;难以忘记,每一节精心准备的课程得到你们的认可,都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满足;难以忘记,那年库尔勒的初雪,我们一起在四中的操场上嬉笑,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在照片上定格;难以忘记,课后你们到我的宿舍做客,大家如好友一般聊天说笑,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悟。留言的这位亲爱的弟弟/妹妹,我猜你一定是12班的同学吧?因为你提到了我们都不会忘记的“一二·九”比赛。那时我兼任12班的副班主任,那段大家齐心奋战、勇夺比赛一等奖的日子至今记忆犹新。背景音乐是我当时熬夜到凌晨四点剪辑完成的,前奏截取的是《五月的鲜花》,亲爱的弟弟/妹妹,我记的没错吧?看到你竟然还留存着这首乐曲,真的好意外、好感动。与大家相处的所有所有,都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
一直以来,你们总喜欢叫我“小于姐”,我也始终把你们当自己的弟弟和妹妹们。记得那时你们最喜欢让我唱《那些花儿》,而我亲爱的弟弟妹妹们啊,转眼间也已经各自奔天涯了。你们都还好吗?都从事着哪些工作呢?很多人应该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成为了爸爸妈妈吧?不论身在何处、不论我们是否还有联系,你们的小于姐都非常非常惦念你们、牵挂你们。不知道弟弟妹妹们是否也会和我一样,在忙碌充实的生活中的某个时刻,会突然想起我们曾经一起度过的时光?如果这封信可以有幸被你们看到,一定要记得联系我!和新闻里的那名支教老师一样,小于姐在库尔勒时用的手机号也一直没有变。特别是你,这位留言的小家伙,听到没!希望快点让我知道你是谁,谢谢你带给我的这份猝不及防的温暖和感动。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我相信这是所有支教人共同的感受。加入支教队伍,投身西部建设,是我最无悔、最明智的决定,那一年的经历、那一年结识的人们,永远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让边疆的孩子们看到更高更广的世界,秉持初心使命,助你们展开梦想的翅膀,这是我的骄傲,更是我的荣幸。亲爱的弟弟妹妹们,你们可能难以想象,我是多么感恩支教带来的相逢,因为是它让我们成为照亮对方的光。我是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的1/272,来自母校一届届的研支团成员,用信念、使命和担当在基层的土地上浇灌出青春的花朵,自1999年的第一棒开始传递,此后25年间薪火相传、从未间断。我坚信青春之花会在时光的流转中愈加盛放,生生不息。
亲爱的弟弟妹妹们,短暂的交汇让我们成为彼此生命中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我很庆幸,在最青春最美好的年华来到了库尔勒,因为身在库尔勒,因为有你们,所以那是我最青春美好的年华。我会热烈盼望着听到你们的消息,期待着下一次重逢。真心祝福我亲爱的弟弟妹妹们健康幸福,眼中有星辰,心中有阳光。两人的问候让人不禁泪目↓ 01 目前在陕西西安一所高校工作 2006年 北师大研支团的于老师 来到张鑫所在的高一12班教历史 于老师的到来给他留下了深刻记忆 张鑫告诉总台记者 为了让大家记住每一段历史 于老师都会以历史人物的故事为切入点 一下子就提起了大家学历史的兴趣 
△张鑫 于老师当时还是副班主任 为了帮班级在一场诗歌朗诵比赛中取胜 她参与诗歌内容的编写 为了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 她加班到凌晨4点剪辑伴奏音乐 每天和同学们一起排练 最终在比赛中 张鑫所在班级夺得一等奖 
研支团的到来给张鑫带来了快乐的时光 和新鲜的知识 也让他有更开阔的眼界去追求梦想 2009年,张鑫高中毕业后 手机号码和社交媒体账号都换了 也失去了于老师的联系方式 恰好不久前看到央视新闻的报道 思绪一下就被拉回18年前的高一 他很想再次找机会感谢于老师 02 于老师名叫于湛瑶 18年前,她正值大学四年级 抱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
看到研支团志愿者的招募通知 便毫不犹豫地报名 来到库尔勒市第四中学后 她成了高一年级5个班的历史老师 虽然在支教前学过系统的教学理论 但于湛瑶真正走上讲台时发现 每个班都有各自的特点 每个孩子也都不一样
给5个班上课,同样的一节课 绝不能重复讲5遍 特别是面对不同民族的学生 研究出了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支教期间,于湛瑶参加班级元旦联欢会。 当用心准备的课程收到学生的积极反馈
看到学生们兴奋期盼的眼神 于湛瑶说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这段支教经历也让她快速成长 
于湛瑶印象中的张鑫 是一个内敛的孩子 “他做事比较认真比较乖 其实和我交流并不多 支教结束后也没有过多联系 但在网上和我有两次留言交流 得知这次留言的人是他 还是很出乎意料” 时隔18年 当看到学生寻找自己 于湛瑶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动 “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让孩子们感到有所收获 对学生产生了哪怕一点点的影响和激励 都是莫大的幸福和幸运” 得知张鑫现在也是一名老师 于湛瑶感到很欣慰 
△支教期间,于湛瑶拍摄的校园。 03
在两人的心中都播下一颗种子 上大学后 张鑫对公益志愿活动产生了兴趣 连续三年 作为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志愿者参与盛会 工作以后 他也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义务献血、为福利院的孩子们送书籍玩具 “因为我的家庭条件一般 从小接受了别人很多帮助 更想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帮助别人” 
△张鑫 于湛瑶说,她的人生 因支教留下了一抹明艳的色彩 “任何时候都心怀感恩 都会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成为闪闪发光的人 成为照亮别人的人” 如今,于湛瑶在中国农业博物馆 农业历史研究部工作 她既是一名“三农”工作者 也是一名文博工作者 18年前的支教和现在的工作 都是在为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这么多年来 很多工作经验和能力得益于当年支教的历练 △于湛瑶 从库尔勒回来后 关于支教的记忆  △支教结束前,学生们在于湛瑶的T恤上签名留念。(左下角处有张鑫签名)当年支教的学生们长大后 也时常来北京和她相聚 “看着他们从高中到大学 再到工作、成家 和我分享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于湛瑶说这些年来 她的手机号一直没变 盼望收到弟弟妹妹们的消息 期望能和大家重逢 如她给库尔勒学生们的回信中写道 “真心祝福亲爱的你们 眼中有星辰,心中有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