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职场资讯 查看内容

​婚姻那么烂,经历那么惨,她却惊艳了一个时代

2025-9-14 10:04| 发布者: 如风

摘要: 2021年2月17日。在《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上,获奖者里有一位已经97岁,却依然优雅得体的白发老妇人。颁奖词称:“她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她便是“古典诗词第一人”——叶嘉莹。叶嘉莹不仅是中国 ...

2021年2月17日。

《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礼上,获奖者里有一位已经97岁,却依然优雅得体的白发老妇人。

颁奖词称:“她是诗词的女儿,是风雅的先生。”

她便是“古典诗词第一人”——叶嘉莹。


叶嘉莹不仅是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还曾受聘于多所名校任教,桃李满天下。

更是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但这些头衔,不足以概括叶嘉莹跌宕起伏的一生。

就在几个月前,她刚过完100岁生日。

回望过去百年,我们从她身上看到对诗词的满腔热爱。

原来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真的很酷。


7岁和诗词结缘
年少的她以热爱迸发精彩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

不算大富大贵,但也殷实安稳,最难得的是家里的平和氛围和诗书气质。

父亲和伯父时常诵读古诗,母亲和伯母也会在院子里树下轻声细吟。

许是耳濡目染,她自幼就能背诵许多的唐诗宋词,表现出着极高的兴趣、天赋。

幼年叶嘉莹


她回忆道:“小时候父亲不让出门,院子里也没有秋千,我便跟着父亲一起诵读诗词。”

11岁时,她就跟着伯父学习格律诗的写作。

眼见秋风扬起,庭院落英缤纷,叶嘉莹提笔写下《对窗前秋竹有感》——

记得年时花满庭,枝梢时见度流萤。而今花落萤飞尽,忍向西风独自青。

伯父看了忍不住赞叹:“有女慧而文,聊以慰迟暮。”


也许,叶嘉莹就是天生的诗人。

不管面对任何场景、事物,她都能随心感受,吟诵出与情景贴合的佳句。

庭院里的花草树木,檐上悬挂的新月,夜间的蝉鸣都是她灵感的来源。

由于叶嘉莹出生在农历六月初一,家里长辈说这一日是荷花的生日,便给她起了小名“小荷”。

她便对荷花有着特别亲切的感觉,16岁时写下一首《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初中毕业时的叶嘉莹


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著名学者顾随教授。

顾随教授写诗也评诗,在他的精彩讲析下,叶嘉莹深刻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和流光溢彩。

读到叶嘉莹此前写的小诗,顾随也是赞叹不已,拍案叫绝。

1943年顾随(前)与学生们合影
后排右二为叶嘉莹


这更坚定了她想要往自己热爱的古诗词一路走下去的念头。

都说最好的生活,是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

而对叶嘉莹来说,正是这一句句古诗词,帮助她度过了人生许许多多艰难时刻。


青年丧母中年丧女
靠诗歌点燃生命中那点光

热爱就像是熊熊火炬,帮你点燃生命激情,照亮前行的路。

看了叶嘉莹对诗词的迷恋,就知道确实如此。

当时正历战乱,父亲失联,一家人艰难过活。

母亲患病,在天津做手术时感染了败血症,坐火车赶回家的途中不幸去世。

她泣不成声,将悲痛写进八首《哭母诗》:“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


后来,她自觉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一边继续上学。

所幸诗歌平复了叶嘉莹的痛苦,她以国文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开始在一所女子中学任教。

大学毕业时的叶嘉莹


24岁时,叶嘉莹作出一个对命运转折影响巨大的决定:结婚。

对方叫赵仲荪,是中学时的老师介绍认识的。

赵仲荪第一次见叶嘉莹的照片,便对她一见钟情,疯狂追求。

当时他在秦皇岛工作,常常坐火车跑去北京,只为见叶嘉莹一面。

后来赵仲荪丢了差事,叶嘉莹觉得都是自己的过错,便心软答应了。

叶嘉莹与赵仲荪


可她对这个男人只有愧疚和责任,没有爱,就此蹉跎了一辈子。

婚后,叶嘉莹随丈夫迁居台湾。

女儿刚出生不久,丈夫就因为思想问题被判入狱三年。

孤儿寡母,流落他乡,只得寄住在亲友家。

没有空房间,她就在走廊上铺张毯子蜷起身子睡觉。

寄人篱下的她,无限哀伤地写下“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好不容易熬到丈夫出狱,却没等来夫妻和睦,只有拳打脚踢。

原来在饱受牢狱生活摧残之后,丈夫性格变得异常古怪,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可这还没完,刚结婚不久的大女儿和女婿也在车祸中去世。

叶嘉莹痛不欲生,含泪写下《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她曾打算开煤气轻生,在最后一刻停了手。

而拯救叶嘉莹的,正是那句句流传百年的古诗词。


投身诗词教学事业
以热爱延续人生

那一刻她想起,诗人王安石的著作: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叶嘉莹想,众生都如同那片堕瓦,各有各的不自由。

如果任由自己困于儿女私情,那人生的痛苦,可能就会绵绵无绝期。

所以超脱“小我”,把余生的时间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古诗词文化传承之中,也许才是治愈自己最好的方式。


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往事,叶嘉莹感慨道:如果没有诗歌,人就会在苦难中被磨碎了。

于是,她一边负担繁重的生活,一边将自己的时间和心力压榨到极致,投入古诗词的教学和研究中。

早年教小朋友们读诗的叶嘉莹


不久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迦陵存稿》,得到南怀瑾先生极大赏识。

后来,叶嘉莹离开台湾省,去美国、加拿大多所高校任教。

那边的课程要求用英语教学,英文不过关的她,每晚查生字备课到凌晨。


叶嘉莹还大胆尝试着将西方文学理论引入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之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之间架起了桥梁。

在她的坚持下,中国古诗词在海外有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1979年,叶嘉莹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来到南开大学任教。

那一段时间,不仅南开的学生,天津其他高校的学生也来听课,满满当当都是人,临时增加的椅子从讲台边缘排到了教室门口。

无可奈何之下,中文系规定持听课证才能入场。

可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女生为了蹭课,竟用萝卜刻了个假章,做了一张假听课证。

叶嘉莹与学生们在一起



只见叶嘉莹一袭长裙,站在讲台上对笔下的诗词娓娓道来。

她外形风姿优雅,讲解抑扬顿挫,引得无数学生感叹:

“叶先生站在那儿,就是一首诗。”

诗词几乎是叶嘉莹生活的全部。

给年轻人讲课成了她最愿意做的事,只要有人邀请,她都欣然前往。

30多年来,她曾经应邀到国内几十所大学讲学,举行古典诗词演讲有数百场之多。 明明已是白发之年,但只要一讲到诗词,她就毫无老人的疲态。

就像有句话所说:永远保持热爱,永远年轻。


以此生,许诗学
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6年3月。

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颁奖典礼上,叶嘉莹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被公认为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那段颁奖词,让无数人为之泪目:
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
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
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当被问及,为何在如此高龄,还要坚持推广普及古诗词时,她回答:

“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我热爱古诗词

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古诗词,叶嘉莹在1993年捐出自己一半的退休金约10万美元,用以奖励优秀学生。


为了支持传统文化研究,她又在2018年-2019年期间先后卖掉两处房产,共计捐赠3568万元给南开大学。

而叶嘉莹自己,简朴度日,一碗白粥,少许小菜便是一顿。

70多平米的房子里,堆满书籍,连家具多数都是买的二手货。

如今的她,深居简出,与诗词为伴,赴书香之约。

还记得在一次采访中,她曾被问及:你是否没有尝过爱情的滋味?

叶嘉莹坦然:确实,从未。

但在她的小女儿看来,母亲这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

叶嘉莹早已以此生许诗学、馈世界,可谓不虚此行。



写在最后

回望叶嘉莹的百岁人生,她饱受战乱艰辛、亲人逝世之苦。

换做他人,可能早已崩溃。

但她在心爱的古诗词润养下,抚平内心的伤痕,将痛苦封存,努力去成就古诗词的传承和传播。

不由感慨,这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大抵就是拥有心中的热爱。

汪曾祺曾说:“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

因为热爱,才让坚持和努力有了意义;因为热爱,才能体面地与苦难握手言和。

摘自美体瘦身日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