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汪东颖掌舵的纳思达,发布公告称,出售利盟国际的交易,已完成交割,对价约为9000万美元。
他经营了9年的美国打印品牌,转投施乐公司的怀抱。
“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利盟国际的部分境外业务,面临现实压力和管控风险。”公告指出,此举有利于减轻风险。
挥别利盟,汪东颖将带领市值350亿的纳思达,全力发展自主打印机品牌“奔图”,其累计销量超2000万台。
低价清仓
利盟国际,是汪东颖团队2016年并购的标的。这笔“蛇吞象”跨国并购,曾被汪称为“打印机行业的最佳组合”。
本次交易前,纳思达通过开曼公司Ninestar Holdings,持有利盟国际63.59%的股份。
这家美国打印机头部公司,进入纳思达麾下后,成为其主要收入来源。
据最新公告,利盟国际总资产接近200亿元人民币,其去年为纳思达贡献22.4亿美元收入,占母公司总营收六成;今年1-3月,其净利合人民币约1800万元。
对于这项重要资产,汪东颖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选择清仓。
扣除13.8亿美元负债、交易费用、净营运资金后,本次交易的对价,仅为9000万美元。
也就是说,接盘方施乐公司仅需支付9000万美元,就能获得利盟国际100%股权。
“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及经济局势背景下,公司预计,经营利盟国际,难以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
管理层解释,标的公司主营的信息技术业务,是境外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自2023年6月起,其业务及供应链持续受到负面影响。
“当前,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利盟国际的客户群体,政府、银行等,对信息安全比较敏感,监管压力比较大。”
来源:网络
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21CBR》记者,标的公司把纳思达拖入亏损泥潭,出售也可以缓解财务压力。
2023年,针对收购利盟国际,纳思达计提78.8亿元的商誉减值,导致其亏损达到近62亿元。
“本次出售,有利于上市公司优化财务结构,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公告称。
发力奔图
汪东颖团队,现在手头有张底牌,旗下奔图品牌已经壮大,可以独当一面。
打印机行业,专利技术壁垒多,进入门槛高。后来者奔图,在研发上采用压强式投入,追赶国际品牌。
“我们研发团队有2000人,从底层芯片、固件到软件,都拥有核心技术。”6月下旬,奔图电子研发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彭继兵,在接受《21CBR》等媒体采访时表示。
奔图去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2%。高管预计,到2025年,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将达到14%。
重金投入之下,纳思达的技术能力快速提升。2024年,其发布中国首台全自主A3复印机,填补高端打印产业的空白。
彭继兵表示,打印机具有“强信息安全”属性,奔图很早就进行布局,在产业升级之际,抓住机会。
“信创打印机市场,拥有巨大机会。”张毅认为,如果能提高政企渗透率,自主打印机品牌就能够得到发展。
奔图打印机已经在金融等重点行业,进行突破。其去年在信创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50%,预计2025年将继续增长。
出货量攀升,消费端的影响力增加,2024年,奔图营收为46.6亿元,同比增长19.9%。
在管理层看来,出售利盟国际,能让上市公司集中资源,聚焦奔图,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
前路漫漫,汪东颖曾直言,自主创新和全球化发展之路的困难,远超设想,奔图别无选择,唯有咬紧牙关向前走。
“作为打印机产业的先行者,奔图要填补产业空白,突破卡脖子技术,促进产业链发展,扛起大旗。”汪说。
直面巨头
现年59岁的汪东颖,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是纳思达实控人之一,持有10.2%股权。
他卖打印机耗材起家,早在2002年,旗下公司墨盒月产量,就超150万只。
汪东颖财技了得,先后并购同行珠海欣威、珠海拓佳、中润靖杰的股权,打造耗材品牌“格之格”,壮大规模,产品涵盖喷墨耗材、针式耗材、打印纸品等。
第三方数据称,截至2024年底,纳思达旗下格之格品牌,占据全球25%打印耗材市场份额;产品累计销量达1.68亿支。
纳思达所在的城市珠海,也被冠上“打印耗材之都”之名。
“(打印机)商业模式比较讨厌,做打印机利润薄,甚至没有利润。”奔图电子负责人王玉国称,厂商主要靠耗材赚钱。
这意味着,打印机销量越高,纳思达后续通过耗材能收获更多盈利。得益于耗材销量增长,奔图综合毛利率,连续三年稳步提升。
清仓利盟国际后,汪东颖团队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奔图上。
汪东颖
“奔图团队反应非常快,吃苦耐劳,对于移动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均是第一时间去攻坚。”
彭继兵举例,公司有专门团队研究AI,Deepseek的出现增强了信心,未来将为打印机推出更智能化功能。
他坦言,打印机行业规模下滑,但奔图市场占有率不高,未来要争取吃到更大蛋糕。
数据显示,在全球激光打印机市场中,奔图出货量排第四,排在其前面的,是惠普、爱普生、佳能等巨头。
奔图加快出海脚步,欲在全球市场与国际巨头竞争。截至目前,其产品已经销往海外110余个国家和地区,约占总出货量一半。
管理层称,2025年,将坚持国际化布局,提升打印机及耗材全球市占率与盈利能力。
失去利盟国际的大块收入,汪东颖团队更需奔图撑起纳思达业绩。
摘自21世纪商业评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