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峰说:今年最难找工作的,不是农民工,也不是大专生,更不是985、211毕业生,而恰恰是那些“不上不下”的 普通本科毕业生。 这话说得……太真实了。 招聘会现场,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应届生李沐展无奈地摇头:“投了七八十份简历,心仪的企业要么要求经验,要么要求掌握新技能,我根本够不着门槛。” 不远处的企业招聘人员同样焦虑——智能工程师岗位月薪开到1.5万,却鲜有人投递简历。 这一幕成为2025年就业市场的残酷缩影。 202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222万的惊人数字,比去年增加43万。 在这场就业寒冬中,普通本科生成为了最尴尬的“夹心层”: 相比985/211毕业生享受名校光环,大专生有实用技能加持,普通本科生在就业市场两头不靠。 更让人窒息的是学历内卷的加速膨胀。昔日门槛本科学历已足够通过的岗位,如今纷纷贴出了“仅限研究生”的崭新标签。 冰冷的现实犹如寒霜扑面而来:一个专业、一份本科学历,在日益挑剔的市场眼中,价值竟像褪色票据般迅速缩水。 小张,这位出身河南普通院校财经专业的学生,曾小声对我吐露心事:在北上广深这些城市求职,连月薪3500的基本期望,竟也羞于清晰启齿,生怕它吓退本已稀少的机会。 这尴尬何止是个人命运的磕绊? 据近期一份高校就业调研揭示出深刻褶皱: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实际签约率,在最难就业季一度跌至令人心头一紧的24%。 这个数字背后,是远远落在专科生(其部分专业签约率可观)与985、211这些重点高校毕业生群体(签约率可达50%以上)之后的沉重现实。 原本看似坚实可靠的普通本科“招牌”,反而成了困顿的起点。 面对如此逼仄的格局,普通本科生们该如何自救突围? 1.先站稳,再远眺放下僵化期待吧。 小张的邻居小郑放下了身份焦虑,主动加入一家刚起步的创业公司,从小小的螺丝钉做起,短短三年已崭露头角。 2.锻造利器在手边。如数据分析、精准运营、人工智能、短视频创作等市场需求旺盛的硬核技能,正是冲破“身份结界”的利器。 李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在线精进数据分析课程后,便跨专业获得多家企业青睐,成功上岸。 3.路径曲中有通途。不必紧盯大厂单向通道,中小微企业、新兴市场(如县域新经济)、灵活就业乃至自主创业,同样蕴藏无限生机。 4.未雨绸缪更坚韧。大一学生即当如种子深埋时便思索生长方向,明确职业路径,不再仅仅为了虚无缥缈的分数或学位而埋头苦读——这需要整个培养链条的同步更新。 普通本科生的破局关键,在于提前撕掉“泛泛之辈”的标签。张雪峰直言:未来三年,能将传统专业与AI、大数据、跨境需求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将迎来爆发式机遇。 就业寒冬里,没有永远的弱势群体,只有尚未发现的赛道转换。当普通本科生放下“白领执念”,手握真技能闯入智能制造、银发经济、绿色能源等新战场时,那张曾被拒绝多次的简历,终将变成通往未来的通行证。 摘自招财读书育儿,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