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SB-C 形态接口有着及其丰富的协议,它可以扩展、可以充电,也有着很大的带宽可以快速的传输数据。从智能家居中的小物件,到智能手机、PC、Mac 这类等生产力工具,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一口一统天下。

就像我之前在体验 ROG 幻 15 时,为了能让 AMD 锐龙 9 5900HS 和英伟达 GeForce RTX3070 8GB Max-Q 组合的双 U 有着正常的性能释放,就需要 200W 的供电,100W 的输入只能暂时「封存」3070 了。

而定位电竞或者综合实力的笔记本电脑来说,自带独显以及标压处理器,往往会额外提供一个高功率(大概在 200W 左右)的 DC 电源,极少会用只有 100W 上限的 USB-C 接口来供电,这也是目前 DC 电源存在的一个理由。
更别说现在还在用「品」字口供电的显示器、主机、eGPU 等等设备,如此的功率限制也阻碍了 USB-C 形态接口「大一统」的步伐。
面对 100W 的限制,USB-IF 出手了
面对上限功率的限制,着力推广 USB-C 接口的 USB-IF(USB 开发者论坛)在其官网上放出了全新的 USB-C 规范 2.1 修订版。
说白了,还是在连接性、交互性以及支持的硬件方面做修订,或者说是升级。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将此前的 100W 功率上限一口气提升到了 240W,依旧走的是 PD 协议。

具体来说,这 240W PD 的 USB-C 扩展功率,主要提升的是电压,从此前的 20V 5A 提升到 48V 5A,而并非是大电流的方案,对于线缆的需求依旧会是支持 5A 电流,对于目前的线缆有着一定的兼容性。

另外,USB-IF 也表示支持 240W 功率的 USB-C 扩展功率,将会在 2021 年下半年交付,顺利的话,我们在下半年就能看到相应的显示器、游戏笔记本会全面转向 USB-C 接口了。
PD 快充的「丰满」理想与「骨感」现实
USB-IF 开发者论坛所推出的 PD 快充协议,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做到「快充大一统」。并且,Google 顺水推舟,要求 Android 7.0 以上的手机搭载的快充协议必须支持 PD 协议。
PD 快充协议发展至今,已经更新到 PD 3.0 规范,相较于 PD 1.0、PD 2.0,它包含了一 PPS(Programmable Power Supply)可编程电源,可以根据实现电压电流调节的供电规范,从而以适应高电压低电流和低电压大电流的两种快充模式。


但在实际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先不说设备端复杂的快充协议情况,USB-IF 开发者论坛所推行的 PD 协议本身就不够明确。PD 1.0 修订版本共拥有 1.0、1.1、1.2 和 1.3 四个版本, 但简称 USB PD 1.0,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 PD 2.0 修订版本和 PD 3.0 修订版本中。
上述的 PPS 规范并非会随着 PD 3.0 一同认证,这也意味着 USB PD 3.0 和 USB PD 3.0(PPS)会同时存在,且它们并没有一个明确、明显的标识。

而在设备端这里,USB-IF 所推行的 PD 协议并没有智能手机的革新速度快,很多厂商的私有协议早已超过 100W 的限制,直接来到 120W 之多。一方面这是技术壁垒,是一个产品的强卖点,另一方面在公有协议上投入,产出的性价比不高。

因此,在很多不同的智能手机上,即使有了 PD 3.0(PPS)这类大功率的公有快充,但依然去推行自己的私有快充。而对于 PD 协议,更多的厂商会在页面中标明所兼容的功率,一般会兼容 9V2A 大概 18W 的功率。
如此一来,想要达到厂商宣传的 65W、67W、55W 等功率,就需要专头专线,否则采用公有的 PD 快充头和线缆的话,大概率会维持在 18W。这对于动辄拥有 4500mAh 容量大电池的智能手机们来说,无疑是个「小水管」了。
回到初始的问题,240W 功率上限的提升,可能并不会比之前更快的去统一各厂商的快充标准,可能的是超高的功率确确实实的可以扩展 USB-C PD 的使用场景。
以前,USB-C PD 面向的是移动设备,像是智能手机、平板或者轻薄笔记本,而 240W 扩展功率则把这个范围扩展到了一些大型的设备之上,像是 4K 显示器、专业打印机,甚至以后会面向部分 PC 的 DIY 设备。

而 USB-C PD 3.0 PPS 的出现,也在刻意去兼容市面上不同的快充方案,「大一统」的条件几近成熟,剩下的还是要看厂商们的跟进情况。
统一,可能还需借助一阵「东风」
曾经,在智能手机的概念还未出现之前,手机们的充电接口不一,所执行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当原装充电器出问题,或者丢失后,去电子市场漫长的匹配过程足以让你头疼。以及当手机废弃后,充电设备同样也会被遗弃,由此造成了许多的浪费,而广泛用于充电线的 PVC 材质也不利于「环保」。

综合考虑之后在 2009 年,由欧盟和全球移动通信联盟协会(GSM)牵头,与诺基亚、LG、摩托罗拉、三星、索尼爱立信等 14 家手机厂商达成协议,会在 2012 年前统一使用 Micro USB 接口作为标准充电接口规格。

现在智能手机的快充状态其实与之前未统一接口有些类似,各家均在大力发展自己的私有协议,虽然这些快充协议依托在 USB-C 形态上,但在本质上并不具备「通用」。
对于现在 PD 协议支持的并不深入,很多产品还停留在 9V 2A 这个档位,更别说支持更为灵活的 PPS 了。
原装充电头上,不少厂商的产品只支持自家的私有协议,并没有开放对 PD 协议以及 PPS 的支持。而线缆方面大致的情况也是如此,印象中大概只有一加会使用 C to C 的线缆,更多的品牌还是在用 A to C 线缆,但实际上却是「魔改」的 A 口,其实完全可以用 C to C 来替代。

但反过来说,厂商们在推行自己的私有快充协议之时,原装配件上去兼容一下公有的 PD 3.0(PPS)快充,可能对于我们来说,要比喊「环保」更有意义一些,同时,原配的充电器也会有着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
就如同普及 Micro USB 普及路上是由 GSM 和欧盟牵头一样,如今想要统一快充体验,可能还是缺少的就是那一股「东风」。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爱范儿,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湾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后台联系微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