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谈大湾网

广谈大湾网 首页 资讯 湾区资讯 查看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

2020-3-26 14:36| 发布者: 理想七旬

摘要: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 ...
第七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第一节 打造生态防护屏障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加强海岸线保护与管控,强化岸线资源保护和自然属性维护,建立健全海岸线动态监测机制。强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推进重要海洋自然保护区及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全面保护区域内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开展滨海湿地跨境联合保护。
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开展珠江河口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及涉水项目管理合作,重点整治珠江东西两岸污染,规范入河(海)排污口设置,强化陆源污染排放项目、涉水项目和岸线、滩涂管理。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以海定陆,加快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和海洋环境实时在线监控系统。实施东江、西江及珠三角河网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加强东江西江北江等重要江河水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强化深圳河等重污染河流系统治理,推进城市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贯通珠江三角洲水网,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更严格的清洁航运政策,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统筹防治臭氧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实施珠三角九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加强危险废物区域协同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强化跨境转移监管,提升固体废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示范,强化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建立环境污染“黑名单”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保护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节 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挖掘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采取积极措施,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低碳技术研发。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生产企业切实落实废弃产品回收责任。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加快节能环保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加强城市绿道、森林湿地步道等公共慢行系统建设,鼓励低碳出行。推广碳普惠制试点经验,推动粤港澳碳标签互认机制研究与应用示范。
第八章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第一节 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
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的作用,鼓励三地高校探索开展相互承认特定课程学分、实施更灵活的交换生安排、科研成果分享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流合作,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支持澳门建设中葡双语人才培训基地,发挥澳门旅游教育培训和旅游发展经验优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加强学校建设,扩大学位供给,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支持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训交流。

内容解读

编辑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共分有十一章,从战略定位、空间布局等方面作出了总体规划和定性,并且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规划。
《规划纲要》都有哪些亮点内容?大湾区的未来发展是什么样子?如何改变你我生活?中国之声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为大家一一解读。
这里是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起点,也是拉开改革开放大幕的地方;这里有“一国两制”的生动实践,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这里占全国国土面积不到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但却是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这就是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都包括哪里?有多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GDP总量超过10万亿人民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为何要在此时出台《规划纲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实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已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张光南教授表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进行总体规划。他说:“粤港澳合作从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了四十几年,这四十几年来,在招商引资方面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产业升级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如何进一步提升?如何对国家发展大局产生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从过去的区域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在这种背景下,以这种国家规划的方式,方便各个地区协调粤港澳三地作为‘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的区域合作,有更多的制度创新。”
《规划纲要》都有哪些亮点?
据了解,《规划纲要》共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规划实施”等十一章。
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副院长陈广汉表示,总体来说,《规划纲要》定位清晰,要求详实,在落实方面也有具体说明。“第一,它对整个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情景、整个格局等有一个明确定位,特别是有一个时间表。第二,这个《规划纲要》比较具体,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都提到了具体的要求。第三,在执行落实方面,对中央各个部门怎样配合《规划纲要》的实施,制定出台一些政策和措施,并且提出了一个跟踪的评估。”陈广汉说。
张光南教授认为,此次《规划纲要》的另一个亮点就是“惠商与惠民的结合”:“过去的改革开放,粤港澳的合作更多是在投资方面、产业方面的合作,政府之间的合作;现在的发展规划,很大篇幅都与惠民相关,也就是与老百姓的生活、粤港澳的优质生活圈直接相关。比如人文社区、休闲湾区、就业创业空间、健康湾区等。”
《规划纲要》指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张光南教授表示,大湾区因其独特地理和制度优势,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共创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他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存在制度的对接和协调。粤港澳覆盖‘一国两制三个独立关税区’,既有中国的制度背景,同时也有全面市场化、国际化的一些制度设计。因此无论是空间交通,还是制度、法律环境,粤港都可以作为一个枢纽平台,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国外产品‘引进来’等,都可以通过粤港合作来推动。”
“支持东莞等市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佛山深入开展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陈广汉指出,在产业发展方面,大湾区未来就是要在《规划纲要》的指引下,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补齐短板。
《规划纲要》如何改变你我的未来生活?
《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张光南教授认为,《规划纲要》真正从顶层设计上把粤港澳大湾区有机结合在了一起。“它通过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比如过去香港专业人士要进到内地注册、开展业务,那么可能存在职业资格的认证,还存在香港专业人士来到内地的生活管理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规划纲要》从国家层面对方方面面进行了协调和技术创新,会使得他们来到内地就业、创业、生活更加便利。这些都是基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制度的协调、社会管理的创新来实现的。”
张光南教授补充,和世界其他著名湾区一般由港口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的分阶段发展方式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四个阶段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在《规划纲要》的指导下,大湾区必将建成要素流动顺畅、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发布新帖

  • QQ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移动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