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曾说过:"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新能源车就是这样一个风口。2020 年,新能源狭义乘用车全年累计销量 110.9 万辆,同比增长 9.8%。汽车市场整体销量下滑,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屡创新高。 不少来自各行各业的头部企业,纷纷选择造车。继创维、华为、百度、小米、360 之后,又一家电巨头宣布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 ![]() 那么,美的为何选择这样的造车路线? 家电巨头冒险造车 如果说手机巨头入局造车,是因为它们之间在智能互联、5G 通信、芯片技术等方面有着高度的共通性。而家电企业纷纷入局造车,则是向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发起挑战。这意味着家电企业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但这实属形势所迫。 2013 年,小米董事长雷军向格力董事长董明珠下达战书:5 年之内小米的营业额能够超过格力,董明珠就要输一块钱给他。董明珠霸气回复:要赌就赌十亿。5 年之后的 2018 年,根据双方财报显示,这份 " 赌约 " 以董明珠胜出告终。 ![]() 家电行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市场逐渐饱和进入存量阶段,竞争愈发激烈很难创造出新的增量。与更新换代速度更快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不同,电视机、空调等家电的生命周期普遍较长,在快消品的冲击下市场活力明显不足。 2020 年," 单吊 " 空调的格力电器全年营收 1704.97 亿元,同比下降 14.97%。而美的 2020 年全年营收 2857.1 亿元,同比增长 2.27%。由消费电器、暖通、机电事业群、机器人及自动化、数字化创新组成的五大业务板块的多元化战略打法,为其稳健发展提供了扎实的根基。 显然,不跟上时代的风口,实现企业的快速转型升级,家电企业会面临着更大的发展困境。它们需要寻找家电之外的更多路线和利润空间。 " 前浪 " 死在沙滩上 在互联网时代,当 " 碳中和 " 成为全球发展共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之际,家电巨头涉足造车领域可以说是顺势而为。即使不造车,也要顺利融入造车的队伍之中,这也成为各大企业之间的一个共识。 事实上,家电巨头入局汽车领域,比很多科技巨头公司要来得更早一些,甚至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可寻。早在十多年前,春兰、奥克斯、美的等家电企业纷纷试水造车,到最近几年格力、创维、戴森等频繁入局造车。在家电企业多元化发展的路上,似乎总少不了 " 汽车 " 的身影。 ![]() 创维集团成立的天美汽车,旗下首款车型 ET5 近半年销量仅 700 余辆;董明珠大举投资的珠海银隆新能源,几乎处于 " 烂尾 " 状态;高调进军造车的戴森,在花光 200 亿后宣布转向动力电池领域。 不难看出,此前家电企业造车项目要么胎死腹中,要么就被外界质疑。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给了很多家电企业再续 " 汽车梦 " 的机会。但家电制造和汽车制造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鸿沟,制造体系、设计研发、核心技术、工艺水平、供应链体系等完全不同。 一波又一波 " 前浪 " 死在沙滩上,足以给 " 后浪 " 们一个深刻的警醒。 转向 To B 模式 在新能源汽车巨大的诱惑力下,入局造车的企业近年来磕磕碰碰之后势头有所减弱。唯一不变的是,每一个撞了南墙的企业都回头了,除了美的。2008 年,美的就曾入局客车领域。如今重新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美的显然是学会了 " 拐弯 "。 ![]() 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领域中,既有传统车亦有造车新势力,早已是一片红海市场。既是资本的角逐,也是整车制造实力的比拼。反观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市值表现亮眼,高利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基本由外资企业所垄断,这对于美的来说无疑是一个极佳的切入口。 ![]() 放弃投资成本更大、输出方案冗长的 C 端市场,转投风险更低、更擅长的 B 端消费市场,美的的核心零部件战略似乎更加理性。以汽车空调为例,压缩机的核心技术几乎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美的倘若能拿下几个大品牌的订单,无疑是一个极佳的业务增长点。这对于整个家电企业的转型来说都有着示范性的意义。 老话说:" 美酒虽好,不可贪杯。" 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正处风口,也是一块美味的大蛋糕。但盲目入局造车,没能商定清晰可行的战略目标,在巨额投资之后极有可能打水漂。美的 " 二进宫 " 重心的转移,暂时放弃 C 端市场转而谋划更大的汽车产业生态,或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谋划和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对于整个家电行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指向性。 以上图文均来源于钟叔驾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大湾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后台联系微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北京三甲医院医生怎么了?中日友好医院外科副主任
网友所发的在成都桂溪公园里面采摘“野樱桃”路边
五一假期近在眼前是不是已经有小伙伴蠢蠢欲动准备
最近,香港警方破获一起重大非法代孕案件,一口气
4月29日,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印发《广州市发展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