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微博话题#个人养老金制度来了#登上热搜,这件和“钱袋子”息息相关的事,引起极大关注。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截至2019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18.1%,养老需求快速增长。2020年6月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中国将有近5亿60岁以上的老人。这意味着,未来80后90后会面临着比自己父母辈更大的养老压力。 2月26日,国新办就就业和社会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上,人社部相关领导表示将推出个人养老金制度,没想到才20多天,规划就出来了。刚刚公布的“十四五”规划提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所谓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不同于为养老存钱,指的是个人为养老投资,通过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等金融产品,建立起个人养老金,它主要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除此之外,我国还有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即人们常说的“养老金”)和由用人单位主导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它们分别构成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 2020年我国建立了退休人员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惠及超过1.2亿退休人员,此外还为近1.7亿城乡老年居民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然而,在老年人口逐步增加的情况下,养老资金缺口增加,部分省份养老金发放压力大,我国养老体系面临巨大挑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并表示将规范其发展。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之名强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同时,也释放了一个信号——加快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迫在眉睫。 个人养老金制度总的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都可以成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产品,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当前,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职工和城乡居民近10亿人,但“一枝独大”,加上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比例平均不超过45%的现状,情况令人担忧。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发展缓慢,覆盖面相对较小。从各国经验来看,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被认为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虽然,第三支柱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目前还是短板,但其在人们未来的生活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根据目前试点的情况,参加人根据个人意愿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并定期将工资的一部分存进去缴费,国家会对此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这部分缴费暂时免于缴纳个人所得税。存进去的钱将会被投到合适的理财产品上进行运营,以增加账户积累。个人在退休时开始提取账户里面的金额用作养老金的“补充”。 当前,国家养老金制度仍然存在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制度中有较大的身份差异和地区差异、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趋重等。 随着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自由职业,这部分人没有明确的雇主,五险一金的缴纳就成了灵活就业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个人养老金体制的好处在于不管你工作情况如何,都可以随时随地地选择缴费与否,即便中间断缴,之后续费,金额会继续累计。 另外,传统的养老产品不利于在广大农村推广,以账户制为核心的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广大农村具有群众基础。 对此,有人提出疑问——这是否相当于自己存了一笔钱养老?虽说说法上差不多,但实际情况还是有差别的。 实际上早在2018年的时候,上海、苏州以及福建就开始试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了。当时明确实施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购买这类产品的老百姓,可以等到退休之后领保险金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每月最高可以抵扣1000元。 至于税延养老保险退休时究竟能领多少钱,官方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从30岁就开始参加,每月拿出1000元的话,等到60岁退休预计一个月可以领到超2700元。 在个人养老金制度下,国家准许我们退休后再补齐这笔钱,由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通货膨胀等因素,延后缴纳个税能极大程度缓解个人目前生活面临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养老金秉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一旦参加,你的这笔钱就只能在退休后提取,如此达到专款专用的效果。对于总是喜欢剁手且存不住钱的小伙伴而言,这不失为一个“存款”选择。 每个人都会担心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来源,仅仅依靠年轻时缴纳的养老保险来保障晚年生活,是远远不够的。想要高品质的退休生活,就要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作补充。 与传统的养老保险相比,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并不仅仅是储蓄,也是一种投资。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也会产生波动,民众所投资的养老产品能否带来稳定收益?投资是否自负盈亏,未来是否一定能跑得赢通货膨胀,保证参与者的本金?参保者如果过世,账户里的存款将如何处理?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否对社会弱势群体有一定的倾斜(比如为中低收入人士提供财政补贴)? 一系列民众关心的问题,还需要相关部门在之后提供官方的详细解读。
来源于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综合自新华网、新华视点、工人日报、中国税务报、环球网、中国新闻网、红网、第一财经,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后台联系微信,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