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一位女子进小区拒不配合登记并给社区书记打电话要求放行,面对这样的举动,志愿者霸气回应:“我管他谁呢,凭什么不写?”该志愿者的勇气和尽职尽责获得网友纷纷好评,但网络上也流传着关于他的各种谣言和猜想。昨日,“大连卢书记事件”当事人,志愿者小张及另外两名志愿者共同发布澄清视频。否认了之前热传的“家人受威胁”、“志愿者退出志愿队伍”等谣言。 在澄清视频中,志愿者小张称对两名涉事人员的处理结果并不想做过多的讨论。“我只知道在我的岗位上每一天都是一样的,一样的原则一样的底线,这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三名志愿者也从未脱离志愿者的队伍,也没有家里人受到威胁。”志愿者们表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继续陪伴大家,抗疫到结束。
大连市纪委监委:一个免职,一个处分
据大连市纪委监察委:该女子为金普新区友谊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琛明,卢书记为金普新区友谊街道康乐社区党委副书记卢宪宝,网络反映问题属实。现将核查及处理情况通报如下:1月13日19时30分许,王琛明在结束疫情防控工作后返回居住地友谊街道华夏金城小区,在小区卡口处,负责防控的志愿者让其按要求登记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出入时间等信息,但王琛明没有填写身份证信息即要进入小区,志愿者要求其补齐信息,王琛明当场拒绝并拨打卢宪宝电话,要求卢宪宝告知志愿者让其通行,卢宪宝考虑到王琛明系街道领导,遂告知志愿者简单登记后予以放行。之后,王琛明便自行进入小区。
王琛明作为街道分管疫情防控工作的领导干部,理应带头执行和遵守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但却特权思想作祟,拒不配合防疫登记,通过打招呼的方式谋求方便,扰乱疫情防控工作秩序,影响志愿者工作积极性,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卢宪宝作为社区干部,不正确履行职责,让志愿者违规放行。2021年1月14日,王琛明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免职处理,卢宪宝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侠客岛评:卢书记应该怎么办?

18位身份证号,填一下不过几秒的时间,为省这几秒工夫,落得个自己免职、连累他人的结果,值吗?
可能当时王副主任不是这样想的。有某种东西萦绕在她心头,告诉她:今天她要是像一名普通群众一样,老老实实把身份证号填了,她这些年好不容易熬出来的社会地位就白瞎了。
其实,我们身边这种“拎不清”的人并不少见。当一个人理想信念不足,无法从工作本身中获得成就感、价值感时,往往会出现这种“补偿性智商掉线”。比如,挣到钱就拼命炫富,手中有点权就会想着法儿显摆一下自己的身份。没办法,不“秀”一下,他们可能实在想不出自己这么累到底图个啥。
王副主任当时的心路历程不可考,但一些网友却又开始“同情”起了卢书记。“如果你是卢书记,你该怎么办?”相关话题已升至微博热搜前三位。大家说这是一道“送命题”:放行王副主任,违反防疫原则,有被处分的危险;拒绝王副主任,得罪上级领导,有被秋后算账的危险——卢书记,难啊!
事实上,网友们对卢书记调侃式的“同情”,背后是被“关系文化”刺痛了神经。
现实中,没关系的郁闷,有关系的挺累,那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在“搞关系”?或许还是因为“明规则”的领土面积不够大,给“潜规则”留下了太多空间,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
中国是个重人情的国家,这既是几千年的世俗积淀,也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国情。遇到事,我们都有托人找关系的经历或冲动,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里有一个关键区分,那就是:有没有破坏规则,进而影响公平、损害他人利益。
有的“找关系”,只是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看重的是对方身上的经验,比如买电脑前问问相关从业的朋友、就医前咨询医生朋友,这无可厚非。但有的“找关系”,是为了影响资源的分配,看重的是对方身上的权力,比如考试时找人多加几分,排队就诊时加塞先看。这就是踩到了公平的红线。
想压缩“关系文化”的空间,就要拓展“规则文化”的空间。尤其涉及资源分配的领域,把规则全部写得明明白白,该谁上谁上,该谁得谁得,让大家遇事不再找人而是找规则。当全社会都形成学习规则、尊重规则、合理使用规则的风气,卢书记或许就不用再那么为难了。而其他基层干部再遇到类似事件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抱歉领导,这件事我们都得听规则的,我不能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卢书记,也不能让您成为第二个王副主任。”
不愿按要求登记身份信息,加上一通显示“能量”的电话,这位街道副主任连带将接电话的“卢书记”送上了热搜。此事一经曝光,就引发一边倒的批评,根子在于它触及了社会对于特权的敏感神经。事件曝光后,网友对两位耍特权的领导的批评都很一致,但是,设身处地想一下,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涉事志愿者那般“刚”。面对领导的无理要求,怼回去而不是“顺势而为”,虽然坚守的是常识,但置于现实当中,它的确是非常难得的。两位领导成为舆论的靶子一点都不冤,分别被免职、警告,也表明了上级部门的态度。旁观者在批评之外,或也应该有所思考——如果自己是那名志愿者,在面对特权要求时是否也能有如此勇气怼回去?这里提一个细节,“卢书记”事后在工作群中道歉,并呼吁“大家不要转发视频了”。相关聊天截图中,就出现了疑似有“群友”帮腔的一幕,“你们转发视频有啥用啊”“丢人的不是你社区啊”……暂且不知道这种对领导“呼吁”的响应是否出于真心,但客观上明显构成了对于特权的某种迎合倾向。这一点在现实当中,无疑颇具代表性,也可以说真实反应了不同语境下人们对于“特权”的复杂取向。社会主流舆论对于特权的反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权思维、特权作派几乎已经浸淫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中时,要真正对特权说不,对任何的特权行为都像此事中志愿者那样坚持原则、明确表达拒绝,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背后,既有对抗特权的成本和风险,也考验着社会对于规则的尊重程度,对于权力认知的健康程度。说得更直白点,我们也要时刻警惕自己成为特权作恶的帮凶,甚至对特权抱有期待。从前不久发生在河北石家庄的退休县公安局副局长韩某不听防疫人员劝阻,反而对工作人员叫嚣——“你算什么东西”,再到这次的“大连卢书记”事件,即便是在防疫这样“天大”的事情面前,总还是有些特权行为不惮于伺机而动、招摇过市,这提醒我们,不能低估特权行为和特权思维在现实中的蔓延程度。他们被处罚,被舆论谴责,表明“对特权说不”在制度和社会层面达成了一致。但是,要让这种共识对特权产生更多的有效规制力,仍有不少路要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更多人都能够保有像此事中志愿者那般的行动勇气,特权碰壁的场景就会更多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