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多久没主动走进大家乐了?
作为一家拥有57年历史的港式快餐厅,从中学食堂到加班宵夜,大家乐承载了几代香港人的美食记忆。
它不只是一顿饭,更是一面映照城市变迁的镜子。

大家乐香港首店 图源:本港台
1992年进军内地市场时,大家乐的门店总是从早到晚挤满人,人气高居商圈的前几位。
甚至当年与麦当劳、肯德基相比,大家乐的时段经营,人均客单,饭市爆棚程度都毫不逊色。

图源:网络
但是现在消费者可能更愿意去网红餐厅、米线店,甚至打包份两餸饭回家。
不是大家乐不好吃了,是它好像“变钝”了——曾经靠“平快靓”横扫街头的快餐王,如今被消费降级、中式快餐冲击得找不着北。

图源:网络
而当下,这家老字号正经历至暗时刻。
最近,大家乐刚发布了半年盈警:纯利暴跌7成,业绩经历“三连炸雷”……
曾经的“国民食堂”,现在连“活得体面”都难了?
暴跌70%!
大家乐盈警“三连”
根据大家乐预告,该集团半年度EBITDA将会按年下跌约30%(去年同期录得3.44亿元EBITDA),更惨的是纯利,预计要暴跌65%-70%,去年半年还赚1.44亿,今年估计只剩不到一半了。
业绩惨淡的主要原因,除了投资物业亏了钱,主要还是收入掉了“中单位数”,毛利跟着往下掉。

图源:大家乐集团盈利预警
而这已经不是大家乐第一次拉警报了,今年4月、去年11月都曾发过盈警,这意味大家乐集团业绩遭遇三连暴击,处境日益严峻。
大家乐截至3月底的2025年度业绩,营业额及纯利分别为85.7亿元及2.3亿元,按年减少1.4%及29.6%。

图源:大家乐集团2024/25年报
一共在566家店背景下计算的话,相当于每家每个月才赚3.4万,这个数字可能还没店长工资高。
这才过了半年,按其盈警“少赚65%至70%”计,意味中期纯利将从上年同期的1.44亿元,大幅缩水至4320万至5040万元。
还是按照566家店计算的话,每家每月就赚1.38万了,这数儿怕是连普通店员或厨师的月薪都不一定够!
虽然这种算法略有粗糙,但是毫无疑问大家乐的处境确实日益艰难。

图源:网络
要知道,大家乐上一次出现上半年盈利跌到5000万的水平,还是在1996年。
正如大家乐CEO梁可婷坦言,随着整体市道“内卷”,大家难免都要“一齐卷”。
现在香港的餐饮业,陷入了一场倒闭潮。很多耳熟能详、拥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店都倒闭了。
大家乐好歹还没亏到“见红”,算“撑得住”了,说不定管理上还真有两把刷子,比不少同行强点。

图源:明报
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毙,所以在发盈警的同时,品牌也在琢磨改革。
管理层也指出,以前大家乐靠的是“开得多、人多热闹”的模式,固定成本高,现在消费习惯变了,这套玩不转了。
因此,集团拟推进四大改革方向,一是搞更灵活的经营方式;二是关掉那些不赚钱的店;
三是简化流程、精简菜单;四是把香港和内地的供应链整合升级,提升竞争力。

图源:大家乐集团盈利预警
香港老字号,
被抛弃了?
1968年成立的大家乐,可以算得上是香港最早一批西式快餐了。
那一年正值香港经济起飞之时,罗腾祥就是在这样的时机下开始创业的,他创立品牌的理念就是为广大打工仔解决三餐问题。
所以,一出道的大家乐就是把“平靓正”三个字,刻进了香港人的DNA里。

图源:本港台截图
1977年香港电视屏幕上,那个圆滚滚的“大胃王”卡通形象一出现,全城孩子都馋哭了,那一句“大家乐,系香港人嘅大食堂”,从此这家茶餐厅成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后来大家乐一直想办法保持水准,还不断推新,像打边炉、煲仔饭这些,又搞了“一粥面”“米线阵”“意粉屋”这些副牌。
管理上也讲究效率、控成本,慢慢成了香港分店最多、最有代表性的餐饮集团。
但现在问题来了,老模式不灵了。
以前的大家乐,面对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等西式快餐巨头的“抢食”。

图源:网络
而如今它要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网红餐饮的围剿、中式快餐的“贴身肉搏”以及平价“杀手”的进攻。
以前大家乐租的都是大铺子,成本高,得靠翻台率高才能赚钱。
但是现在港人要么跑去内地消费,要么来港的游客花钱也抠搜了,大家乐的翻台率早不复往年了。
更何况,作为一直备受打工仔青睐的高效率用餐地,大家乐曾经的“平快靓”优势,也越来越弱了。
先说“平”——现在一顿饭要60-70港元左右,跟两餸饭比哪算便宜?“快”吧,现在哪家店不拼速度?也没特别优势。

图源:网络
“靓”就更别提了,现在大家嘴刁得很,内地网红餐饮品牌的进攻,让港人有了更多选择,反正现在去吃饭,好像没啥非选它的理由了。
然而,更致命的是大家乐的“爆品荒”。
在极致内卷的餐饮行业,同行都通过不断上新刺激着消费者的新鲜感,而大家乐的明星产品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焗猪扒饭、红豆冰、脆炸鸡腿等等,餐品品种不仅相对较少,而且很少变化。

图源:大家乐餐厅
当90代成为餐饮消费主力军,餐饮美食对于他们来说,不光是要有好味道,更要有高颜值。
如今新派茶餐厅的爆款产品“漏奶华”,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西士多的甜点,但在“能工巧匠”手下,漏奶华摇身一变,成为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流量密码, 随便一张“爆浆”图都能刷爆朋友圈。

图源:网络
可见,现在年轻人吃东西,不光要喂饱肚子,还得喂饱眼睛和心情。
当消费变成一场“情绪价值交易”,守着旧模式的老字号,终将会被更懂年轻人的新势力淘汰。
唯有变
才能应万变
如今香港的“两餸饭”崛起,很多连锁餐企比如美心MX、敏华冰厅等也都甩出20-30港元的两餸饭跟街边档正面刚。
大家乐也没有闲着,自5月起在下午茶时段推出“外卖小菜”优惠,一碟、两碟、三碟餸分别索价35元、45元、63元,再加10元则可获得白饭以及中汤或糖水。
只不过,连锁餐饮店的人工和租金都要比街边档贵,这就意味着如果同样是卖平价两餸饭的话,连锁餐饮企业未必能承受得起这种利润的压缩,甚至部分分店可能陷入亏损而被迫收缩战线。

图源:网络
怕最后落得是“赔本赚吆喝,吃力不讨好”的处境,尽管大家乐没有办法改变策略做两餸饭,但可以继续在成本支出等方面着手,如中央厨房、创新款式、多元化菜式等。
说到底,归根结底还是需要企业结构转型以寻找新出路。
香港的餐饮老字号,都有一个共同特征:成功太早,变得太慢。
包括大家乐在内的港式餐饮品牌,其实都陷入了“三无困境”:没爆款、没流量、没性价比。

图源:网络
当年靠港剧带火的港式美食,现在被更注重流量运营和快速迭代的网红餐饮按在地上摩擦,传统港式美食因缺乏创新或数字化转型,逐渐失去竞争力。
有数据显示,仅在今年上半年,香港餐饮业的结业店铺数量就接近200间。
这个数字背后,有几十年的老店,也有小店,更有本地的连锁大品牌。
在这股关店潮下,有的餐饮也学着内地企业打起了价格战,有的餐饮则提供情绪价值,推出各种表演,让顾客吃好、享受好。

图源:星岛头条
而作为“茶餐厅第一股”,翠华曾是香港年轻人的“深夜食堂”,但面对租金高企、年轻客群流失的问题,它选择用“数字化+年轻化”重构竞争力。
不仅开发移动应用程序,优化线上点餐流程,甚至引入机器人送餐,提升运营效率,成为内地首家使用机器人送餐的港式餐厅。

图源:南方日报
同时也在产品上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品。
例如,翠华餐厅express店铺里的“一级棒”面包,就是在传统菠萝包的基础上加入了奶盖,用“旧歌新唱”的方式吸引年轻人。

图源:南方日报
在激烈的竞争下,香港老字号的求变之路,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有的品牌已经用行动证明:老品牌不是“过去时”,而是“进行时”——只要愿意“变”,就能“活”出新的精彩。
写在最后
不得不承认,大家乐等港式品牌在进入内地市场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给内地的餐饮界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冲击。
但是如今,港式餐饮老字号的衰弱和下滑也肉眼可见。如果在未来仍不思考破局,这些老字号或将面临更残酷的结局,随时可能被新消费浪潮拍在沙滩上。
来源:品牌观察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